主 编:汤光新 陆宝良 目 录 一、渊源流衍 得姓渊源 汤姓先民徙居松阳支系 附世系图(附行第) 二、郡望堂号 (一)郡望 (二)堂号 三、集居村落 (一)三都呈回村 (二)松阳汤姓衍流支派 ①本邑 ②外埠 (三)松阳汤姓族裔主要集居地 (四)松阳汤姓族裔分布(附图表) 四、宗族文化 永言孝思 五、人文集锦 (一)耕读家风,桃李芬芳 (二)商贸世家,名驰吴越 (三)中医代传,誉满乡邦 六、风流人物 (一)外纪名贤 (二)内纪乡贤 (三)当代英贤 (四)松阳汤姓贤达一览 七、文物文献 (一)文物(汤氏宗祠、松阳汤氏始祖汤惟正墓、牌匾题额) (二)文献(序文、传记、碑铭) 宋潘特竦《中书丞相岐国公传》、汤伯玺《汤氏宗谱序》、 陈伯龄《中山汤氏宗谱序》、刘绍宽《栝松呈回汤氏世系源流诗》、 叶澧《建祠序》、蔡育贤《汤氏修祠序》、 汤朝芳《呈回中山汤氏宗谱序》 八、志考 (一)《汤氏宗谱》历代修志考 (二)《汤氏宗谱》现存概况 (三)建(修)祠考(附原文、图片) 松阳县姓氏志•汤姓 汤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72位。为中国人口众多的100个大姓之一,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湖南、江苏、湖北四省,这四省汤姓人口占汤姓总数的56%;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云南、江西四省,这四省的汤姓人口又集中了汤姓总数的24%;另外,安徽、广东、河南、云南、黑龙江等省的分布密度也较高。在1996年中科院公布,汤姓,在全国各姓氏中列第90位。 松阳汤氏族群大都源自三都呈回,他们的始迁祖汤惟正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自丽水徙居松阳三都呈回。还有部分汤姓族人因多种原因自云和汤侯门、嘉兴、湖州、金华、东阳、武义和江苏淮阴等地迁居松阳,他们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政权更迭及动荡变革,在松阳聚族而居。其后裔也经历了多代的开拓和创业,先后徙居松阳城乡各地繁衍生息,融入当地社会,而为松阳的大姓望族之一。截止1996年底,松阳县共有汤姓人口1500多人,在该县各姓氏中列第32位。 一、渊源流衍 汉族汤姓起源单一,出自子姓。汤姓始祖乃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商汤,本名履,字汤,又名成汤、天乙、武王、武汤、成唐、太乙、唐、高祖乙等,是中华民族先祖之一黄帝的第18世裔孙。 史称,人文始祖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娶有娀氏之女——简狄为妻而生“契”。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是指简狄吞食玄鸟之卵受孕而生“契”的神话故事。汤氏受姓远祖——“契”的氏族是以玄鸟为图腾而东夷化的一支氏族部落。该部落后来迁居今河南安阳一带,靠近当时最大最发达的虞舜部落。“契”是木刻记事的发明人,氏族南迁,使聪明能干的“契”获得效力虞舜的机会。由于他在虞舜时期主司徒,敬敷五教,百姓亲和,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封“契”于商地(今河南商丘以南地区),并赐以“子”姓。这样,“契”成为子姓的受姓始祖、商部落的第一任首领。“契”将本氏族部落母女传位制改为父子传位制,建立了封建世袭制的雏形。《国语》“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说的是自“契”而始下传14世至“履”,(公元前1819~1754),商汤继位为商部落的第15任首领,商汤灭了夏桀,建立了殷商政权,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 当时,夏王朝处于桀的残暴统治之下,民怨沸腾。商汤欲取而代之,便顺从民意,施行仁政,深受拥戴,周围的一些部落、小国慕名归附,商部落势力范围迅速扩张。商汤对内鼓励农耕,积蓄实力;对外睦邻,娶另一强大部落首领有莘氏之女为妻,从而与有莘氏部落结成联盟。对于毗邻商部落、依附夏王朝的葛国,因其国君行为放纵,鱼肉百姓,施行暴政,商汤则予以灭之。葛国人不仅无失国之痛,反而拍手称快,使商汤灭夏的信心倍增。不久,商汤得贤人伊尹,如虎添翼,便有步骤地实施灭夏计划。首先扫除三大障碍。夏王朝有三个重要同盟——豕韦国、顾国、昆吾国,均为暴君当朝。商汤起师,因豕韦、顾、昆吾等国民众争相要求先除本国暴君,故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商汤经过11次战争,对夏朝统治中心形成围歼之势,商汤“安民立政、除暴去虐”。推翻夏桀王朝,达到了《诗经•商颂•殷商》所称颂的“四方之极”的境地,实现全国大一统,建立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这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象征着古代东方文明的兴起,历来为历史学界所看重。子姓遂贵为国姓,商汤死后,谥号“成汤”。其曾祖母有莘氏称“汤妃”。汤妃生太乙、仲壬、外丙,教子有方,均成大器;统令九嫔,后宫有序,“咸无妒媢逆理之人。” 商汤四世孙仲庚,为殷司徒、司寇,世守范阳、中山之地。他不仅以商汤建国伟业为骄傲,还以汤妃贤慧能干为自豪,遂改子姓为汤姓,并尊商汤为得姓始祖。是故汤姓出自子姓,得姓于商汤。 自商朝建立起,商汤子孙相继统治中国长达660余年之久。公元前11世纪,“武王克商”后,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商纠王的庶兄微子启识时务,“抱宗器归周”。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八载“孔子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周王朝将商部落旧地赐封给微子启,微子启在此建立宋国,置都商丘,以奉汤祀。其殷商子孙遂以谥为姓,以商、殷、汤为姓,所以,汤、殷、商为同一血统的三个姓氏支系。宋国传至偃王,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联合攻灭。汤姓族人大多以国为氏改姓宋。唯有“偃”弟“昌”之子“隆”,恢复子姓。秦始皇焚书坑儒,“隆”畏祸仍复汤姓,故而,汤、宋二姓原为同源。比干之子林坚的林姓,宋国公族子弟“子大心”为宋复国,而赐封萧国,其后裔遂以国为姓的萧姓,还有商微子启的后裔钟、钟离、王、孔、戴、邹、武、牛等姓也是与汤姓同出一源。 秦时,春秋宋国末代诸侯偃弟昌之玄孙汤德新,自开封迁居晋陵(今江苏常州)。汤德新之子汤璋徙居交趾(今越南河内)。秦末,商汤第60世孙汤元濬举义兵,渡江助刘邦,赴国难死。汉定,追授其为“定国公”。其子孙遂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尊汤元濬为江南汤姓始祖,唐时,汤元濬27世孙汤黼,平“安史之乱”有功,唐肃宗封其为将使。后汤黼徙居浙江金华,镇守剑川(今浙江龙泉),即为入浙始祖,其子孙有部分留居龙泉西乡石笏、高大门(今龙泉瀑云乡)等处。宋代,汤姓后裔因战乱兵燹自中原地区大批南迁,徙居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四川等地,汤姓由北方大姓成为南方的大姓望族。明代,浙江汤姓人口仅次于江西,占全国汤姓人口的16%。 北宋时,汤黼14世孙汤载,因功受封“婺国公”。载生五子:长子稻,自龙泉石笏徙居该邑东南界首(即云和汤侯门,今云和县城)。其孙汤转卜居丽水碧湖上街,丽水碧湖自古就有“三汤六叶一支梅”的姓氏源流和布局之说,明•汤显祖在卸任遂昌县令10年后的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丽水县修通济堰记》的碑记中载:“通济堰在丽水西界中……堰岁积以非故比,益以水败。而并堰以下,若司马章田等,径于河东,亦皆以芜废不治。宝定之吕、碧湖之汤,父老以闻于予,未尝不叹息而去。”在汤显祖的眼里,宝定之吕也与碧湖之汤齐驾并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汤姓在碧湖的长期繁衍生息早就形成了大姓望族;次子稔,徙居武义大田乡岭下汤村,其后裔分迁邵宅乡汤村、武阳镇溪南村等地。三子禮,徙居缙云;四子欛,徙居温州;五子穀,徙居青田章村乡黄肚村。谷生子五,曰举、誉、学、清、忞。汤举迁居青田县城渡川、金田,汤举之子汤思退,字进之,号湘水(1101~1179),为汤黼17世孙,官至左仆射(中书丞相),封岐国公,赐第处州郡城。思退生子二:长子颖,官至吏部尚书少卿;次子硕,官拜尚书。汤颖生子五:曰诜、说、诲、该、谌。而后,汤思退后裔徒居丽水、松阳、萧山各地。明代,汤思退12世孙汤东野,官至知府。汤东野生四子即惟正、惟顺、惟明、惟起。汤惟正(1426~1493),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自丽水迁居松阳三都呈回村,为松阳呈回汤姓始祖。 另有一支;也是栝苍始祖汤载后裔,始迁祖汤家护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云和七赤汤侯门迁徙松阳安民大潘坑聚族而居。 历史上汤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960~1279),汤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七位。江西为汤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两省汤姓占汤姓总人口的66.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这四省的汤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赣苏渐皖的汤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1368~1644),汤姓大约有近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宋、元、明600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汤姓人口增长的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的速度,600年中汤姓的纯增长率是50%,人口净增加了7万。江西仍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汤姓总人口的23.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22.3%)、浙江(16.2%)、安徽(10.2%),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6%;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汤姓又集中了7%。宋、元、明600余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存在赣苏浙皖的汤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汤姓的入口已达232万,为全国第九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汤姓人口由19万激增到230多万,增长了12倍多。汤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汤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湖南、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云南、江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4%。福建居住了汤姓总人口的15%,为汤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华中东南的汤姓集聚区。在这600年间,汤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中原的回迁、向南的迁移成为主流。当代汤姓的分布频率:汤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闽赣浙及苏皖鄂湘粤五省大部、豫西、川东南、滇中部、黑龙江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汤姓人口达到0.5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5人以上。 考汤氏源流世系,据松阳《中山汤氏宗谱》中“受姓源流世系”记载,自商汤至汤元濬计60世;“外纪世系”记载,自汤元濬至汤载计41世;“支系世系”记载,自汤载至汤惟正计17世。(详见《松阳汤氏源流世系图》);“栝松呈回汤氏内纪世系”记载,自松阳始迁祖汤惟正始,至2007年汤姓邦字辈世孙计25世。由此可见,松阳汤氏上下传承共计140世,历经3800多年。是故,松阳汤氏系黄帝苗裔,出自子姓。我国汤氏尊商汤为得姓始祖,浙江汤氏尊汤黼为入浙始迁祖,栝苍汤氏尊汤载为处郡始迁祖,松阳汤氏则尊汤思退为本宗支祖,汤惟正为松阳呈回汤氏本宗始祖。汤姓虽然还有其他渊源,由于在历史长河里长期的融合和嬗变,其先民历经多代的拼搏和发展,汤姓后裔繁衍甚为昌盛,地域分布也相当广泛。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包容了各种来源的汤姓族群,已成为我国姓氏大家庭中一支非常优秀的成员。 松阳呈回汤姓受姓源流世系 始姓远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商汤 太丁 太甲 沃丁 仲庚 阳丙 乾亨 祖戊 (司徒,守中山 太庚 范阳,以汤为氏) 仲壬 阳癸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尧民 弼 万宁 章国 奎光 世建 景夏 15世 16世 17世 18世 19世 20世 21世 商定 元 宏绍 宏续 衍 庶绩 鼎初 硕 宏继 22世 23世 24世 25世 26世 27世 28世 治 靖方 繁 闻 亶 绵 融 29世 30世 31世 32世 33世 34世 35世 豫 哲 尚綗 处潜 晦 泰 绥 36世 37世 38世 39世 40世 41世 42世 韬光 淳 安 如讷 静中 雍 登 43世 44世 45世 46世 47世 48世 49世 隐静 耑 侃 信孚 纯道 谞 镐定 50世 51世 52世 53世 54世 55世 56世 護 裔 高翔 延袤 夏臣 彬 匡 57世 58世 59世 60世 亘 唐 厚 仲鉾 汤姓先民徙居松阳支系 松阳呈回汤氏 始 祖:汤 载,又名公贡,字景鳌,南宋追赠婺国公,其先辈留居龙泉石笏。其后裔析迁云和、丽水、碧湖、武义、缙云、温州、青田、松阳等地。 始迁祖:汤惟正(1426~1493)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自丽水“因避国乱,且性爱山水,兼参地理,望城外三都山青水秀,同诸昆仲置产筑室,而卜居松川之呈回。” 该支郡望:中山郡, 堂号:孝思堂 该支《中山汤氏宗谱》始修于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 现存谱牒: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三修谱全一册。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五修谱全四卷四册。清光绪廿一年(乙未1895)七修谱全四卷四册。民国九年(庚申1920)八修谱全五卷五册。民国三十二年(甲申1944)九修谱全五卷六册。 该支字辈行第: 上系: 俨 若 孝 思,允 锡 尔 类; 克 绳 祖 武,贻 厥 孙 谋。 本系: 惟亮誌宾,伏元尚太;文高良承,有发永世。 景廷逢朝,光学振家;邦绍商德,福瑞宏开…… 该支建自清乾隆十八年(1753)的“汤氏宗祠”位于松阳三都呈回。 松阳呈回汤姓源流外纪世系 金陵始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元濬(字文渊) 景栓 熚 伯壎 宏材 伯玺 錤 伯堪 键 涞 (后裔徙长沙) 钡 氿 伯坤 钅氏 7世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继芳 继绪 廷瑞 曾羽 廷嘉 翱 源本 廷闰 萧羽 源深 志岳 八紘 志崞 八綖 志豪 13世 14世 15世 16世 17世 18世 明略 蔼 广 景 恭统 浩基 明復 菃 庶 恭綵 浩源 明观 萬 度 恭缜 浩宁 明节 荃 恭综 萼 19世 20世 21世 22世 23世 24世 道彰 文燿 海 啟庚 应虞 献九 道成 文焕 沉 啟元 应辰 道明 文彩 涛 啟康 应高 洹 应南 25世 26世 27世 28世 29世 30世 嵩 信道 黼(字朝佐, 延祚(龙泉祖) 缉 熙 岱 信宠 入浙始祖) 延光 紬 荃 信直 纶 巅 延德(后裔徙金陵) 延隆(后裔徙金陵) 31世 32世 33世 34世 35世 36世 申敬 宪 敏古 雄颢 宇 郁 申良 敏政 雄简 祁 申谅 雄元 邵 申允 雄静 郇 雄勉 37世 38世 39世 40世 41世 愈奄 贲 昂霄(字盘铭,又名新, 孟 愈奋 贺 渡川祖) 孟诚 顷 愈奎 贯 昂震 孟实 载 (括苍祖) 愈奔 昂霙 孟殷 職 戬 42世 43世 44世 45世 46世 稻(后裔徙居碧湖) 稔(后裔徙居武义) 禮(后裔徙居缙云) 欛(后裔徙居温州) 穀(后裔徙居青田) 举 思退(字进之, 颖 诜 誉 号湘水) 硕 说 学 诲 清 该 忞 谌 47世 48世 49世 50世 51世 52世 世美 圭 金 洪 期玉 孝臣 三七 孝友 53世 54世 55世 56世 57世 皓 聘 瑛 佐 旧 东野 惟正(松阳始迁祖) 准 惟顺(居丽水) 惟明(居丽水) 惟起(居丽水) 松阳大潘坑汤氏 始 祖:汤致,又名僐。宋淳熙五年(1178)登进士第,致仕后,自龙泉石笏卜居本邑东南界首(即云和汤侯门)。 始迁祖:汤家护(1766~?),又名子和,字和运,于清嘉庆间(1796~1820)自云和汤侯门迁居松阳内二十都潘坑上马山(今安民乡大潘村)。 该支郡望:中山郡 堂号:云山堂 该支《汤侯门汤氏宗谱》始修于明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 现存谱牒:民国九年(庚申1920)四修谱全二卷二册。 该支字辈行第,自第十三世始: 谨德大一士再啓,家学继述定登朝,克承祖志光先泽,其中观肇盛世芳…… 该支“汤氏宗祠”位于云和汤侯门。松阳内二十都大潘坑下马山建有汤氏“祖堂”。 松阳大潘坑汤姓外纪世系 汤侯门祖 13世 14世 15世 16世 17世 致 谨 德范 详 德仁 德清 大荣 一苏 士昌 大和 士贤 士杰 士均 18世 19世 20世 21世 再显 启选 启顺 家护(徙大潘坑) 学圻 家红 学垣 家子 学堵 学墉 二、郡望堂号 (一)郡望 中山郡(今河北定州) 西汉高祖(前206)置,治所卢奴(今河北定州),汉景帝前元元年(前156)改为中山国,领十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的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定县、望都、曲阳、顺平、清乾、蠡县、博野及保定一带。十六国后燕慕容垂定都于此,改为中山尹。北魏复改为郡。隋开皇初废。 (汤、郎、甄、焦、仲、蔺等姓均用中山郡) 范阳郡(今河北涿州) 涿郡为汉高祖时设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成帝末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范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县、任丘以西地区。三国魏黄初七年(226)改涿郡置范阳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为郡。隋大业初年(605)又改幽州为涿郡,治所蓟县(今北京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霸县和天津海河以北、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以东地区。唐天宝元年(742)改幽州为范阳郡,治所蓟县,乾元元年(758)复改为幽州。 (邹、卢、祖、燕、简、鄢、汤、赵等姓均用范阳郡) 汤氏郡望有“中山郡”、“范阳郡”。考其事由,因商汤第四世孙,子姓仲庚在殷商时主司寇、司徒,世守“中山”、“范阳”两地,遂以曾祖商汤谥号为氏,改子姓为汤氏。这样,“中山”、“范阳”成为汤氏始姓地。且仲庚后裔数代相继任司寇、司徒,这样“中山”、“范阳”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汤氏世袭领地。秦汉时已成为当地大姓望族。中山郡汤氏,便以“中山”为郡望;范阳郡汤氏,便以“范阳”为郡望。两郡汤氏,尤以中山郡最为名望。汤氏后裔迁徙,子孙繁衍,郡号相袭。 松阳呈回汤氏以“中山”为郡望,以纪念本宗祖先曾世守“中山”、曾为“中山”地区的大姓望族。 (二)堂号:孝思堂、云山堂 松阳呈回汤氏的堂号为“孝思堂”,以申明本宗崇尚儒家“孝”为先的道德文化。汤思退后裔又以“云山堂”为堂号。“云山堂”即南宋丞相,汤思退栝苍府第的书斋名称,以示对本宗支祖的尊崇和纪念。 该郡号、堂号,体现了松阳汤氏的历史地理文化、名人文化和道德文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