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查看内容

巢湖夏阁古镇记录 成汤放桀于南巢“三个版本”美丽传说

| 发布者: terence| 查看: 1663| 评论: 0

摘要: 巷口的青石板已覆满尘土,旧居矗立于巷口,在周边的居民楼面前,它已现破败,没有了往日的荣耀。夏阁镇因“成汤放桀于南巢”而名,在岁月的一次次冲刷下,古镇也一次次地换颜。如今,只有这被尘土覆盖的青石板小巷和 ...

  巷口的青石板已覆满尘土,旧居矗立于巷口,在周边的居民楼面前,它已现破败,没有了往日的荣耀。夏阁镇因“成汤放桀于南巢”而名,在岁月的一次次冲刷下,古镇也一次次地换颜。如今,只有这被尘土覆盖的青石板小巷和颓废破旧的民居,穿过层层钢筋混凝土的包围,向我们叙说着这座古镇的沧桑和蹉跎。

    古镇镇名的“三个版本”

    夏阁的古老从名称就可推知它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访夏阁,我们不能不从它的名字说起。“夏阁的名字源于夏王桀,至今这里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夏桀的故事。”对夏阁镇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刘训道对记者说。     据介绍,夏最后一位国王桀荒淫无道,商汤起兵反桀。桀兵败商汤后逃到南巢,途经夏皋,藏于一居民家阁楼(相传古时房屋建有阁,上放置农具等杂物,空间小)之上,躲过追杀。后夏桀流放到南巢放王岗,夏皋也就改名为“夏阁”。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夏阁名称来源除了刘老介绍的一种,至少还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为,夏王桀流放在放王岗后,商在驿道上修建一阁楼,看守关口,防止夏桀逃出,后阁楼所在地就称为夏阁。     还有一种传说,商汤为了打败夏桀,在桀身边安插了两个间谍,一位是美女妹喜,一位是御厨伊尹,一位获取情报,一位传递情报,为商汤打败夏桀立下汗马功劳。伊尹因此当上宰相,而妹喜却同夏桀一起被流放,夏桀后流放到放王岗,妹喜则病死于阁楼之上,“夏阁奇冤”也因此而来,后人将阁楼所在地称为“夏阁”。     虽然各个“版本”不一样,但是无论哪种传说都源于“成汤放桀于南巢”。“口口相传也是记载历史的一种方式,虽然口口相传中事件会发生变化,但是承载了曾经发生的事。”中国作家学会会员朱鹤龄对记者说,“古时文字不发达,也没有纸张等,为纪念某人某事常以山水记录,因为山水不腐,夏阁的名称来历也很符合古时记事方法。”

    古街的沧桑变迁

    仲秋,微风,夏阁河河水不惊,安静地流过夏阁集镇,河岸两边密布着居民楼,居民三三两两在岸边行走。几千年来,居民生活在河两岸,经历了历史的一次次变迁。。文中记载,在建石桥前,附近居民用木、石块垒成简易桥体,但桥不能持久,稍遇大水,桥便被冲走,两岸居民出行受阻。康熙年间,为修石桥,居民在河岸搭茶室,向来往行人募捐,最终凑得资金,修建成桥。     大桥建起后,夏阁老街也逐渐繁华。如今,虽然老街已没有了原貌,但还不时露出它的沧桑遗迹。通过滚龙大桥西端,一座清末民初建筑矗立在巷口,拂去尘土,露出青石板小路,路宽约1米,长有20余米。     “老街位于大桥两侧,桥的东西两侧,有汪长太、徐士全、王世新三大水上茶馆、酒楼。桥上是水产、家禽买卖。”70多岁的刘老回忆说,“街上还有中西药店、畜牧交易所和米行,市场繁荣。”     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宗教的兴盛。“镇上有东岳庙和地藏庵,庙庵建于明代,香火兴盛。”刘老说,“庙庵一直到解放前都保存较为完好,解放后东岳庙改为学校,地藏庵也被拆除。”     虽然庙庵如今已经不在,但是他们所产生的文化对当地的影响至今保存。“每年舞龙灯时,队伍都是从夏阁中学出发,最后在镇政府结束,夏阁中学就是东岳庙所在地,镇政府就是地藏庵所在地。”夏阁镇宣传委员刘委员这样介绍。

    冯玉祥在夏阁自称“冯二先生”

    夏阁镇自古水陆交通方便,既是古驿道所经地,也是夏阁河流入巢湖所经地,是巢北的鱼米之乡,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战争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     “布衣将军”冯玉祥家乡就是夏阁镇竹柯村人。冯玉祥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民主斗士,他一生生活简朴,治军严明,被誉为“布衣将军”。戎马一生的冯将军虽然只有两次回安徽省亲居住的经历,并且时间短暂,但却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巢的旧居也经多次修缮,今天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前来参观的人诉说着一段当年“布衣将军”隐居在此的传奇记忆。     冯玉祥旧居由议事厅、卧室、书房、侍卫室组成。如今的旧居前院是后期扩建的一处门厅。过门厅,是个花园。花园正中位置立着一尊高3米、花岗岩材质的冯玉祥将军全身塑像。这是1992年冯玉祥诞辰110周年时竖立的。在塑像后面的屋子,便是当年的议事厅。当年冯玉祥回乡时,召集地方官员、乡绅名流在此商谈建设家乡、兴修水利等事宜。     1988年,为纪念冯玉祥将军诞辰106周年和遇难40周年,巢湖市征集相关文物和图片资料120余件(幅),议事厅被辟为“冯玉祥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陈列着冯玉祥将军照片、手迹、字画等。这些文物和图片记载了将军传奇的一生。议事厅后侧是一个花园,连接着东西两侧院落,主要有书房、卧室、侍卫室。     冯玉祥将军原籍虽为安徽巢县,却在河北青县出生,1892年年仅十岁的冯玉祥便在保定入伍,随后前往北京投袁世凯新军。入伍后一直未有机会回安徽探亲。1936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因在“攘外必先安内”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原则上与蒋介石意见相左,为了舒缓愤懑抑郁的心情,加之族人的邀请,冯玉祥于当年3月回到了巢县,回到了一直魂牵梦绕的家乡。     虽然时间短暂,但是他回乡的故事却至今让人津津乐道。1936年,族人邀请冯玉祥将军回到回乡。当时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来到巢县。巢县县政府设宴招待,被冯玉祥婉拒:“简单朴素些好。我生活在北方,吃惯了大饼、大馍、稀饭、小菜,不吃别的。”于是,准备好的宴席被全部撤去。冯玉祥对大家说:“我下次再回来,不要搞这样的欢迎,也不要叫我副委员长,我是巢县人,我排行老二,就按家乡的风俗习惯,叫我冯二先生吧!”

相关阅读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