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汤逢谕(1898~?),字明斋、寿臣,又名维仁、三弟,第19世。自松阳呈回徙居本邑廿四都靖居。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94》。 附:松阳汤姓靖居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惟正 亮八 誌粧 宾佐 伏礼 亮魁 伏智 伏祖 元德 伏广 元隆 尚僧 伏荣 尚珍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太荣 太林 太舜 文礼 太贤 文智 高望 高宁 良栋 良林 良椽 良株 承友 有祥 有祯 发钦 永鳌 有禧 发鉴 永治 发铉 永溥 发英 永澍 发鐄 永泮 永谦 16世 17世 18世 19世 世瑶 世璟 景烜 廷卿 世隆 景熷 廷侯 逢臣 景煌 廷俊 逢麟(大路口) 景辉 廷杰 景燎 景沛 廷经 廷纶 廷纪 廷绅 逢谋 廷绪 逢谟 逢谕(徙靖居) 逢诏 逢谣(徙西屏) 逢谘 逢谦 逢让(徙丽水) 4、汤太贤派下,汤发乾(1743~1815)第14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松阳呈回徙居本邑廿四都靖居村(今属象溪镇)。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31?4152?6096》。 附:松阳汤姓靖居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惟正 亮八 誌粧 宾佐 伏礼 亮魁 伏智 伏祖 元德 伏广 元隆 尚僧 伏荣 尚珍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太荣 太林 太舜 太贤 文魁 文华 高邠 文星 高全 高洪 良国 高梅 良成 承寿 有国 有廷 有望 发乾(徙靖居) 发坤 发日 廿五都鲁西支系:汤太舜派下。汤逢有(1915~?),讳国兴,字吉陞,第19世。自松阳廿四都靖居徙居本邑廿五都鲁西村(今属象溪镇)。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032》。 附:松阳汤姓鲁西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惟正 亮八 誌粧 宾佐 伏礼 亮魁 伏智 伏祖 元德 伏广 元隆 尚僧 伏荣 尚珍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太荣 太林 太舜 文礼 太贤 文智 高望 高宁 良栋 良林 良椽 良株 承友 有祥 有祯 发钦 有禧 发鉴 发铉 发英 发鐄 15世 16世 17世 18世 19世 永霖 世宪 永灏 世宁(徙靖居) 世宏 世寅 世官 世宽 永熙 永熠 永熀 世璠(徙靖居) 景昱 廷镕 逢有(徙鲁西) 永烨 世珖 景昭 逢储 永灿 世瑭(徙靖居) 景昇 永燽 世珷 景昆 景昶 六都寺口支系:汤永谦派下,汤景丰(1814~1888),又名文亮,字子盛,第17世。汤景隆(1818~1886),讳懋昭,又名文荣,字正邦,号德轩,兄弟二人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1874)自三都呈回庄迁居本邑六都寺口村(今属古市镇)。至2006年底汤姓人口50余人。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09?5234?5238》。 五都岗后支系:汤永谦派下,汤景丰(1814~1888),又名文亮,字子盛,第17世。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六都寺口村再次迁居五都岗后(今属望松乡)。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09?5234》。 附:松阳汤姓六都寺口支系、五都岗后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惟正 亮八 誌粧 宾佐 伏礼 亮魁 伏智 伏祖 元德 伏广 元隆 尚僧 伏荣 尚珍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太荣 太林 太舜 文礼 太贤 文智 高望 高宁 良栋 良林 良椽 良株 承友 有祥 有祯 发钦 永鳌 有禧 发鉴 永治 发铉 永溥 发英 永澍 发鐄 永泮 永谦 16世 17世 世纲 景丰(徙岗后) 世典 景隆(徙寺口) 世苍 景嘉 世傅 世彝 三都上庄支系:汤永谦派下,汤廷谕(1851~1928),又名江坤,字王言,第18世。于清咸丰七年(1857)随母自三都呈回迁居三都里庄,而后定居本邑三都上庄村(今属三都乡),至2006年底汤姓人口30余人。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248》。 附:松阳汤姓上庄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惟正 亮八 誌粧 宾佐 伏礼 亮魁 伏智 伏祖 元德 伏广 元隆 尚僧 伏荣 尚珍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太荣 太林 太舜 文礼 太贤 文智 高望 高宁 良栋 良林 良椽 良株 承友 有祥 有祯 发钦 永鳌 有禧 发鉴 永治 发铉 永溥 发英 永澍 发鐄 永泮 永谦 16世 17世 18世 世纲 世典 世苍 景浩 廷诏 世傅 景沅 廷谕(徙上庄) 世彝 景清 景湖 三都淡竹支系:汤太舜派下,汤逢竹(1926~2008),字发祥,又名祥祥。与堂弟汤逢天(1934~?)又名东洋侬。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徙本邑三都淡竹村卜居。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022》。 汤逢松(1924~?),字德发,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徙本邑廿五都鲁西村卜居。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022》。 附:松阳汤姓淡竹支系、鲁西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惟正 亮八 誌粧 宾佐 伏礼 亮魁 伏智 伏祖 元德 伏广 元隆 尚僧 伏荣 尚珍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太荣 太林 太舜 文礼 太贤 文智 高望 高宁 良栋 良林 良椽 良株 承友 有祥 有祯 发钦 有禧 发鉴 发铉 发英 永恒 发鐄 永宾 永年 永茂 永垂 16世 17世 18世 19世 世蕙 世兰 世业 世芫 世薰 景珄 景珠 景琏 景琳 廷钰 逢松(徙鲁西) 逢竹(徙淡竹) 逢芝 逢兰 廷锦 逢苍 廷鎗 逢太 廷钊 逢天(徙淡竹) 廷鍊 逢大 逢彩 六都山下阳支系: 1、汤高孟派下,汤世钦(1815~1891),永诏之子,第16世。于清咸丰元年(1852)自三都呈回徙本邑廿五都板桥黄碧垵,于清同治元年(1862)旋迁本邑六都山下阳定居(今属古市镇)。至2006年底汤姓人口70余人。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25、6161》。 2、汤世昊(1803~1862),字光华,永训三子,第16世。自松阳呈回徙居本邑六都山下阳村。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158》。 附:松阳汤姓六都山下阳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8世 惟正 亮八 亮魁 誌玘 宾佑 伏中 元增 尚新 太显 誌兴 伏宗 太记 伏珍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16世 文真 文国 文和 高孟 良凤 承宝 有忠 高仲 良路 承珠 有义 发盛 高季 良元 承旷 有联 发受 永开 永訚 永训 永鋗 永诏 世赞 世钦(徙山下阳) 四都麻洋塔支系:汤高孟派下,汤永铭(1766~1830),字光圣,第15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三都呈回迁居本邑四都麻洋塔(今属望松乡),至2006年底汤姓人口20多余人。松阳《中山汤氏宗谱?4177?6171》。 三都大路口支系: 1、汤发钦派下,汤逢麟(1871~1945),讳汝华,字有光,号巨川,第19世。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入定居于本邑三都大路口村(今属西屏镇),其后裔析居松阳邑城。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47?5159》。 2、汤廷瑜(1873~1944),字荣圭,号仁利,第18世。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入定居于本邑三都大路口村,后裔析迁至金安山、孙源、西坌等村,至2006年底汤姓人口30余人。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229》。 3、汤世淮(1759~1815),第16世。携弟世汝自松阳呈回徙居本邑三都大路口村,其后裔析迁本邑西坌等地。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087》。 廿五都鲁西支系:汤朝玉(1913~1997),字福生,第20世,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本邑廿五都鲁西村(今属象溪镇)。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35》。 附:松阳汤姓廿五都鲁西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惟正 亮八 誌粧 宾佐 伏礼 亮魁 伏智 伏祖 元德 伏广 元隆 尚僧 伏荣 尚珍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太荣 太林 太舜 文礼 太贤 文智 高望 高宁 良栋 良林 良椽 良株 承友 有祥 有祯 发钦 永鳌 有禧 发鉴 永治 发铉 永溥 发英 永澍 发鐄 永泮 永谦 16世 17世 18世 19世 20世 世温 世良 世恭 景星 廷臣 逢乾 世俭 廷贤 逢坤 朝芫 朝茂 朝承 朝进 朝玉(徙鲁西) 朝福 廿五都桐榔支系、东坑支系: 1、汤有福(1709~1754),第13世。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本邑廿五都桐榔村。松阳《中山汤氏宗谱?4096》。 2、汤世良(1780~1836),字坦如,第15世。携弟世俭,字节制,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本邑廿五都桐榔村。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32》。 3、汤世培(1844~?),第16世。与弟汤世士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本邑廿五都东坑村半岭。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038》。 内十八都小竹溪支系:汤景旺(1856~1929),第17世。自松阳廿五都东坑村半岭徙居本邑十八都小竹溪村蒲弄。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039》。 邑城支系: 1、汤景熷(1815~1871),讳翼举、又名炳乾,字鹏雲,第16世。于清同治间(1862~1874)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本邑城内。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70》。 2、汤景煌(1817~1872),讳铭,字明星,号日新,第16世。于清同治间(1862~1874)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本邑城内,其后裔析居本邑古市。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73》。 3、汤逢谣(1904~?),讳维周,字咏斋、学礼、商卿,号裕晋,第19世。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本邑城内。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95》。 4、汤景讲(1864~1929),又名根有,第17世。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本邑城内。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27》。 5、汤景霄(1831~1880),讳秉朝,字碧汉,第16世。自松阳三都呈回入赘本邑城东项桥下而定居。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246》。 西屏镇城区和古市镇城区汤氏后裔由各地迁入,至2006年底汤姓人口分别为220余人和30余人。 散居县内农村汤姓人口近800余人。 外 埠 松阳汤氏后裔迁居外地,主要有: 宣平邑城后坊支系: 1、汤尚僧派下,汤景文(1793~1857),第17世,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0)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居宣平周源村。其子汤廷树(1839~1889),讳海元,再迁居宣平邑城后坊(今属武义县柳城镇)。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003》。 2、汤逢时(1866~?),字滋长、吟香,第19世。自松阳呈回行医而徙居宣平城邑。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33?5173》。 3、汤逢训(1898~1933),讳包桂,第19世。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居宣平郑回。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086》。 附:松阳汤姓宣平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惟正 亮八 誌粧 宾佐 伏礼 亮魁 伏智 伏祖 元德 伏广 元隆 尚僧 伏荣 尚珍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太明 文广 文玉 文选 文成 高密 良显 良荣 良权 承周 承佐 有麒 发享 承佑 有麟 发信 永峰 有枝 发贞 永嶐 有柏 永岳 有松 永嵩 有桂 16世 17世 18世 世远 景河 世达 景寿 世进 景议 景文(居周源) 廷树(宣平后坊) 廷荣 廷根 莲都黄山头支系:汤永魁,字光明(1756~1813),第15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居宣平十一都黄山头村(今属莲都丽新乡)。松阳《中山汤氏宗谱?4183?6178》。 武义柳城镇三港支系:汤廷樟(1807~1897),字当茂,汤永魁曾孙,景通之子,第18世。兄弟五人和汤永魁曾孙景桂仲子,汤廷盃(1840~1920),第18世。兄弟四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自黄山头村举家迁居三港(今属武义县)。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200?6197》。 附:松阳汤姓黄山头支系、三港支系世系图 始迁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8世 惟正 亮八 亮魁 誌玘 宾佑 伏中 元增 尚新 太显 誌兴 伏宗 太记 伏珍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16世 文成 高恩 良桂 承荣 有举 发旺 永魁 世汉 良澜 承华 (徙黄山头) 世源 良方 承富 世湘 良盛 世瀜 世淳 世洋 17世 18世 景桂 廷监 廷盟(徙三港) 廷盃 廷盂 廷盖 武义宣平山下鲍村:汤逢英(1890~?),讳樟成,字作栋,第19世。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宣平山下鲍村(今属武义县)。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060》。 杭州支系:汤高孟派下,4171,汤永扬(1767~?),第15世。因经商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居杭州钱塘县江干花仙桥(今属杭州市江干区)。松阳《中山汤氏宗谱?4171》 余杭支系:高孟派下,汤廷隆(1873~1918),字凤麒,第18世。与兄廷昇、廷丰于清末自松阳三都呈回迁居余杭南乡(今属杭州市余杭区)。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013》。 丽水支系: 1、汤良试,第11世。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丽水陈寮庄。松阳《中山汤氏宗谱?4034》。 2、汤逢让(1917~?),讳琪,字礼明、光明、又名炎长,号裕通,第19世。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丽水城邑。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97》。 景宁支系:汤世盛(1759~1821),第16世。自松阳松阳呈回徙居景宁五都。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032》。 江苏南京支系:汤逢瑛(1911~?),讳怀襄、字玉英、赞成、阜元,又名炎烐、彝,号正邦,第19世。自松阳三都呈回徙居江苏南京。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206》。 贵州支系:汤逢玺(1917~?),讳怀来、字玉尔、治平,又名邦佐,号澄清,第19世。自松阳松阳呈回徙居贵州。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203》。 (三)松阳汤姓族裔主要集居地 西屏镇:共359人。其中大路口31人,西坌24人。 望松乡共59人,其中麻洋塔21人 三都乡共480人,其中呈回289人,里庄39人,上庄32人, 淡竹22人 古市镇:各行政村合计171人;其中山下阳69人,寺口48人 象溪镇靖居片共233人;其中靖居137人,鲁峰47人,鲁西23人, 小佛儿20人。 板桥乡共33人 安民:大潘坑27人 (四)松阳汤姓族裔分布 乡镇 合计 村 名 西屏 一村 二村 三村 四村 五村 六村 七村 九村 十村 十一村 塔寺 下 上 连头 居民 12 7 7 9 31 4 9 4 4 6 12 134 阳溪 铺门 乌形山 孙源 丁山头 邵山脚 大路口 项桥下 北山 竹客口 源内 西坌 白沙 项弄 周坌 桐溪 活源 水车 青蒙 阳东坑 关溪 5 3 18 2 31 2 6 3 24 1 1 7 6 2 水南 瓦窑头 潘村 郑弄口 塘寮 新溪 程除 水南 踏埠头 青龙 岩下 桥头 南山 横山 安乐山 市口 清路 岩西 竹溪 东岗寮 1 1 4 2 1 1 3 2 1 9 望松 砌坛 岗后 王村 六都 翁村 山头背 山仁下 郑家 半岭 西河 石门 仪桥 六都源口 吴弄 五都阳 草塔 乌丼 乌石下 麻阳塔 1 3 3 12 2 1 1 2 1 1 5 5 21 斋坛 金梁 桐村 墈头 花田坌 吊坛 下坌 上坌 桐楼 东关 东圩蓬 小石 大路 石门圩 斋坛 1 1 1 9 2 叶村 官田 叶村 松山 岱头 南岱 斗米坳 横坑 膳垄 东坞 源口 麻寮 寺山 包安山 叶家 寺岭下 河头 黄公渡 1 2 1 1 4 四都 午岭 陈家铺 西坑 榔树 下包 柘坑 章田 塘后 平田 汤城 庄河 1 1 1 3 1 2 松阳汤姓族裔分布 乡镇 合计 村 名 三都 毛源 岭上 上田 上庄 后湾 淡竹 紫草 杨家堂 黄岭根 尹源 松庄 上源 里庄 下田 酉田 呈回 水竹 周山头 4 1 11 32 6 22 18 5 7 7 13 39 8 289 8 5 竹源 后畲 横岗 周岭根 可重旺 黄上 黄下 潘坑 呈田 燕庄 大岭头 小竹溪 1 12 古市 上方 筏铺 古一 古二 古三 城头 前街 后街 横街 古四 古七 古六 古五 古八 东角垄 塘头 1 12 2 3 2 4 1 2 3 赤寿 赤三 赤四 半古月 大川 章家 择子山 狮子口 界首 楼塘 龙下 墙里 朝阳 叶川头 红连 梧桐口 田岗 黄山头 黄坑口 卯山后 1 1 1 4 樟溪 肖周 力溪 球坑 下马坑 溪下 岗头儿 包村 镘头山 富兴 兴村 西源 东市 杨岭脚 谷山垄 陆家 黄田 上徐山 高岸 蓝家 大徐 福村 樟村 1 1 1 岗寺 黄圩 黄埠头 谢树寮 下社 寺口 十五里 上河 刘边 下黄圩 湖溪 上五木 岗下 下五木 白角外 庄门 山下阳 源口 4 1 3 48 1 1 7 7 69 5 新处 小岭头 坳后 新处 庄后 朱山头 东北头 小南坑 外石塘 张山头 山甫 官岭 赤岩 竹坌 松阳汤姓族裔分布 乡镇 合计 村 名 谢村 上仓 大岭里 李山头 孟坑 平卿 大铺 谢西坑 南坑 塔岭 大岭根 谢村 3 新兴 徐郑 上安 大畈 后刘 进贤 下源口 贤溪 高丰 大石 潘连 横溪 外孟 端口 内孟 泉庄 后周包 上源口 杨村头 金坞 渡市 1 1 2 靖居 塘里源 靖居口 石牌门 鲁西 鲁峰 黄店 金钟 大塔 坑里 上梅 村头 小佛儿 陈家里 下寮儿 靖居 毛弄 1 5 23 47 2 2 1 18 1 137 雅溪 吕潭 雅溪口 石鼓 岭下 高岭 下坑源 石马铺 潘弄 石马源 金山头 龙湾 程路后 东田 吴村 南坑源 南坑口 塔背 象溪 南州 1 2 1 2 2 板桥 桐榔 板桥 潘八 张山 金村 后塘 东坑 大毛科 高山 9 4 1 1 4 11 4 裕溪 裕溪 合溪 凤弄源 源底 木岱坑 内陈 小槎 潘山 叶西后 章山 徐山 黄岭头 4 4 1 1 1 2 大 东 坝 大东坝 外大阴 内大阴 赤圩 二滩坝 西山 白峰 百步 树梢 牛角圩 1 4 松阳汤姓族裔分布 乡镇 合计 村 名 蛤湖 蛤湖 明源 燕田 五部 横樟 洋 坑 埠 头 小后畲 黄南 山徐 大 樟 源 口 上寮山 1 3 石仓 下宅街 下茶排 灯塔 上茶排 梨树岗 蔡宅 山头 山边 后宅 1 1 安民 苏马坪 曹竹 乌弄 台坑 大横坑 安岱后 李坑 大潘坑 27 玉岩 玉岩 洋坑 溪口 道惠口 程路 程岭根 道惠 程源头 烧火坑 白沙岗 周安 梨步坑 乌岩 沙坵 步斜 召楼 吴山头 排居口 大坵 下 3 枫坪 枫坪 高寮 根下 金竹 钱余 山乍口 沿坑岭头 斗潭 外南坑 小吉 丁坑 龙虎坳 高亭 梨树下 朱岱 黄埠坞 洋庄源 2 交塘 交塘 潘山头 何山头 根坑 何庄 坳头 大岭脚 支木 白麻山 大树后 西沿头 余 叶 周坑 1 1 四、宗族文化 “永 言 孝 思” 松阳汤氏宗族以“永言孝思”为宗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将之达于邦家。 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呈回汤氏族人居此150多年,人丁百口,家财菲薄,但“念祖德宗功”,各户捐田捐谷捐资,首修《中山汤氏宗谱》。此后八修宗谱,均以“孝”为宗旨,“使族辈皆知尊祖敬宗,以报先德”。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呈回汤氏续修宗谱时,松阳知县洪晨绂为之作序,云:“永言孝思,吾于汤氏之见也。”由此,汤氏族人将“永言孝思”定为座右铭。清乾隆十八年(1753),呈回汤氏群策群力,首建“汤氏宗祠”。宗祠正厅高悬“孝思堂”匾额,堂柱楹联“左昭右穆惇典庸礼指陈达孝一章,春露秋霜齐明盛服敬诵如在二字”,平添孝敬气氛。此后四修宗祠,“同出尊祖敬宗之心,共笃孰信睦族之谊”。于是,合族敬祖祭祀形成惯例。正月初四,致祭该宗始祖汤惟正兼祀汤高训。正月初七,致祭该宗始祖汤惟正兼祀汤元隆。正月初八,致祭该宗始祖汤惟正兼祀汤元德。清明节,致祭该宗始祖汤惟正并行扫墓礼。冬至日,致祭该宗始祖汤惟正。祭祀仪式隆重,族人不敢不承“孝思”。各房祭祀也依例遵礼。中元令节,汤氏族人曰“盂兰盆会”,行祭祖仪式。 汤氏宗族还将“孝悌”作为治族治家之规,力行不懈。汤氏族规涉及祠产管理、祭祀规则、人丁登记、族事议决,奖罚标准及管理机构等诸多方面,纲明目细,具强行之效力。族规首条为“序昭穆、定尊卑、行祭礼”。逢祭祀,先发《敬祭榜文》。致祭时,族人必须赴祠拜祖,整肃衣冠,分行第列,诚恪致敬,“不可以小凌上,以卑逾尊”。家训八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规定“孝”之意:“为人子者,当曲体父母之心为心”。规定“孝”之举:“凡父母欲为者,必从而为之;所欲止者,必从而止之;有所亲爱,则亲爱之;有所尊者,则尊敬先之。”对于不孝者,“必拘入祠,责戒示惩。”规定“悌”为“事长之道,施于家庭。”“凡尊长出入起居之际,小辈不以贤智先人,而以谦卑逊顺处之。凡尊长有所命,小辈则趋而承;有劳,则力而代;有事,则禀而行;有问,则唯而应;过前趋,遇坐必立。”对于不悌者,“定到祠责惩。”如汤高训苦遗家产于三子。良玉、良应无嗣,居于丽邑的良诗理应承祚,接昭宗支。他却将父辈遗产私自尽行折卖,不肯归宗。合族不服,公论共举其不孝,迫使良诗出银归宗,立忌祭祀。对于孝悌者,则立传赞颂。民国《松阳县志》“孝友”篇记载75位“孝子”的事迹,其中有汤姓孝子汤永梧,汤永魁,汤廷丰3人,占4%,比例居各姓之首。 松阳呈回《中山汤氏宗谱?族规家训》 ——曰孝,夫孝为百行之源,其最大者莫先於是,故罔极之恩难报。为人子者,当曲体父母之心以为心,凡父母所欲为者,必从而为之;所欲止者,必从而止之。有所亲爱则亲爱以之,有所尊敬则尊敬先之。斯谓养志者,先意承顺,可云孝也。若夫昏定晨省、冬温夏凉、甘旨口体之奉,此孝之小焉者也。子姓中有不孝者,必拘入祠责戒示惩。 ——曰悌,夫悌者所以事长也。故於家庭尊长之前,出入起居之际,不以贤智先人,而以谦卑逊顺处之。凡长上有所命则趋而承、有劳则力而代、有事则禀而行、有问则唯而应、过前必趋、遇坐必立,此谓杖出斯出徐行后长者,可谓悌矣。若夫兄弟既翕和乐,且眈父母因以顺,家邦因以御,此悌之大焉者也。子姓中有不悌者,定到祠内责惩。 ——曰忠,盖忠所以事君也,亦尽心之说也。非直折圭擔爵,然后尽其为臣之分,即草莽市井,何在非为臣也?盖亲生君成,古今大义,此忠一字,所以难逃於天地之间。凡士农工商,皆卒土为臣也,奚必士焉,而始尽其忠哉?是故,践土食毛者,皆宜思报,躬逢盛世,必戴圣明,服役必勤,输课必先、遇难必排、遇变必济、不以一念之微、敢有忘於君父也,可谓忠矣!若夫垂绅搢笏、班朝莅政,此忠之后焉者也。子姓中难弗获尽忠於朝,亦当效忠於野,倘有玩法抗公,则亦不忠之属也,须拘祠责戒。 ——曰信,夫信者,所以交友也,友以义合,不然又曷贵於友哉。是故,道德相契、情意相孚、一诺千金、久约可践、托妻寄子,虽至患难颠沛,始终不变,可谓信矣。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或趋势附利於前。凶终隙末於后,皆愧於颈忘年者矣。若夫订金蘭之谊,明丽泽之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此信之上焉者也。子姓中如有侈谈要盟,泛交匪类者,定升正以全友道。 ——曰礼,盖礼者,所以律身範俗者也。是故,步趋以之,则出入有常,交际以之,则晋接有则。动容周旋中其度,进退起居合其矩。所谓和为贵者。岂但在威仪容饰之间哉?凡事君无礼,则近於谄;事亲无礼,则陷於不义;交友无礼,则入於欺;接下无礼,则取耻辱;夫妇无礼,则近於亵。置此身於节文,度数之外,将放僻邪,侈无不为矣。何以律身而範俗哉?故小大由之率协,於轨物之内而后可。 ——曰义,盖义者,事之宜也。人不知义,临难苟免,临财苟得,君亲大分,诿之不知,而日用常行,漫无所准,将何以处众涉世而不失其宜乎?故一事之微,亦必视义以为的,而百行之广,亦须赴义以为归。是非可否之间,无义则无据也;辞受取与之际,无义则无制也。故君子义以为质,吾子姓不可以不喻。 ——曰廉,夫廉者,洁操之介也。凡人之操守,不以廉自养,则必至过取苟得,丧其在我之大良;良心一丧,则官者、贪吏者、污耕者、兼并商者、垄断工者。说不称事甚矣。廉之不可一人无也,若夫辟兄离母,以廉如仲子者,则又非所为训矣,我子姓当不昭昭而失节,不冥冥而堕行,安分行素,又何廉之不自我立哉? ——曰耻,夫耻者,羞恶之必也,百行之所防维也。人能耻心一设,则子而知孝、臣而知忠、弟而知敬、友而知信、夫妇男女而知有别,礼义之心油然而生,非为之念不涤而消。故曰,耻之於人大矣,吾子姓中当守之而勿丧,倘有蹈於无耻之行,不当为而为,不当得而得,奸盗从生,诈伪百出,必致伤风败俗,玷宗辱祖。其贻羞不可胜言,必黜而削之,以为戒。 家 风 丁徐进 一 世泽流芳重缙绅,绵绵瓜瓞衍千秋; 中山一派分流远,奕世衣完不乏人。 二 君子仁人重祖宗,纂修谱牒振家风; 万年昭穆分明辨,义聚中山一派同。 五、人文集锦 (一)耕读家风 桃李芬芳 自汤惟正起,呈回汤姓族人大多不出乡里,以农为本,拓荒辟地于高山深谷,荷锄耕作于泉林田野,雨则披蓑而出,晴则带月而归,克勤克俭,遂丁繁户殷。 然汤氏族人感念支祖汤思退“博词宏学第一”之才华,辅国匡主之功业,信奉“智读愚耕、以耕养儒、以商兴族”之理念,以“耕读人家”、“书香门弟”为荣耀,望子成龙入黉门,出人头地耀宗祖。凡父学孔父,母效孟母,劝子勤学诗经儒道。于是,合族之内“慕勤俭而克师儒,案有书而修芸窗”之风蔚然。家有学子,则必备青衿,负笈担囊,亲送拜师。如汤发玑“求木造深屋,捐财造閟宫”。汤发英“架书三万卷,奋志五十秋”。清乾隆年间(1736~1795)汤氏各房办家塾,聘师诲子,遂群贤崛起,非他乡可匹。嘉庆廿二年(1817)汤永爝和兄弟主办的“亦政家塾”尤为有名,其周边村落的子弟纷纷送入求学。道光元年(1821),松阳知县江思濬为此赠以“毓桂培蘭”匾额及“王谢门高,芝蘭玉立;荀陈人瑞,袍笏雲连”楹联。道光八年(1828)又于汤氏宗祠左侧建造小楼三间,为乡村私塾用于延师教子或亲为施教课读,汤氏后裔业儒的就多达30余人。塾师汤景沛,治学严谨,不图虚名,清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县试,其兄爱弟情切,贿嘱幕友托取试卷,景沛止之曰,“读书岂只为功名哉”,其夙愿未酬,志节传为美谈。松阳汤氏耕读文化积淀至深,极力倡导教子育人。合族议定,利用族产为鼓励莘莘学子勤奋攻读,为国效力,为族增光,分别给予小学毕业、中学毕业、中专毕业、大学毕业各个等级的奖励。汤廷谋遗孀刘维娟(1843~1924)特为宗族捐赠良田100余亩,专为资助各级学子之用。 清末罢科举,邑令迭谕办国民学校。汤逢麟竭力筹商,于清宣统二年(1910)新办“呈回启明国民学校”,于宗祠之侧。此为本县最早的“村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呈回人另辟地址,新建呈回小学,青砖黛瓦,二层楼房,极为显眼。呈回学校经历百年,直至前些年因县政府调整学校布局,方归并三都乡中心小学。其他集居地的汤氏族人也秉承耕读风气,人才辈出。 兴耕读家风,育桃李芬芳。明代,松阳汤门尚无学业有成者。清朝,松阳汤姓有邑庠生50人,国学生47人,贡生、监生12人,获其他各类功名者48人,入选方志22人。清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汤氏门下大都接受了中学、或中专、或大学的教育,不少成为栋梁之才。 附录一:松阳《汤氏宗谱?汤刘氏跋祠学田记》 尝思天下事,历兵燹风霜而不没,与日星河岳以常存者,惟即此捐跋之善举,大义昭焉者也!我胞姊能知义,实赖抱义主持之三叔公炳彩者。当姊及笄,于归汤门为协和发配。不数载,姊丈返驾蓉城。逮后,亲翁归仙遊,亲母接踵入瑶岛。悲哉,姊也!上无翁姑,下乏子嗣,零丁孤苦,痛何如之。家资极丰厚,把握少明人,难保无觊觎见欺也!所大幸,三叔公尚无恙,居处附近,时来照顾,凡一切事务,悉重荷焉日者。余适姊家,值三叔公叙坐,谈及治家一道与其业多啟争競之风,不若财散和族党之好夙。昔范文正公,捐置附郭义田,润沾同族,后人啧啧称道,自古为然信乎!捐田跋族,真大善举矣!遂留意择抽百亩,以成其事,孰意天不与善人寿,三叔公未竟是欸,青鸟书传已召赴宴。我姊佩铭三叔公语言,拳拳於心。不生吝色,慷忾从义,将翁遗良田一百亩,请集二三亲戚,书就跋據,交给族尊递相收存,粮推族完、租归族收。姊惟翁姑生终日期,并三叔公倡议勲绩永冀一本,亲亲祭奉,弗替弗忘。完粮办祭,外有盈馀,应凭族尊、监理酌妥开销,戚末未得擅参一词。日后,但愿视是田为义坊,尚其千秋保守,万古永新也哉!余乃忝关至戚,深知巅末,兹因贵祠辑修谱乘,爰缮芜词,以记之;记姊之守义实苦衷,实誌三叔公之精义创始,即誌义田於天长地久云耳。 国学生刘承宠敬撰 附录二:松阳《汤氏宗谱?汤刘氏跋田规程》摘录 ……或逢宗祠有公事时,仍特此忌田完粮办祭外之盈余之资,以为公事费用。若祠内无事,仍将此馀钱,定於正月初五,照丁分钱,或老成者五十加倍、六十加倍、七十加倍、八十加倍、九十加倍、百岁则十倍之。即有功名者,生员一倍、增生二倍、廪生三倍、贡生四倍、举人五倍、进士六倍、状元亦十倍之。或中举贴洋银十六元、中元贴洋银二十四元。或有乡试者,贴洋银四元。会试者,贴洋银八元,庶可以助搬费。迄今时代科第无传,改良学校以取人才。亦当分等级而奖励之:高小学校加二倍、中等学校加三倍、专门学校加四倍、高等学校加五倍、国立大学加六倍、外国普通或专门完全科则十倍之,如在学系外之学堂毕业,与各学堂有同等学识者,照同等之例加倍。或赴道属学堂投考者,贴洋四元。赴省学堂入考者,贴洋八元。赴京学堂投考者,贴洋十六元。赴外国学堂入考者贴洋三十二元,以助搬费。其前清功名虽经取销,此忌内仍准照旧加倍,以免向隅。由此观之,则老者敬而贤者亦尊矣!后之理斯忌者,宜照此章,以为定式云。 民国九年(1920)岁次庚申冬月 汤刘氏维娟自识 (二)商贸世家,名驰吴越 随着学识长进、见识益广,汤氏族人中的锐意创新者,始精习陶朱,数代相袭,卓尔不群。 汤惟正十二世孙汤承友生三子:长子有祥务农;次子有祯和三子有僖窘于家计,痛弃诗书,始习经商,40年积累,家富业旺。有祯子发钦,有僖子发锦、发録,均承父业,远赴杭城,开店经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第三代商家永溥、永辉、永爝、永华、永杰、永梧;第四代商家世薰、世燫、世瑶、世纲、世忠、世膺和世璠等;第五代商家景烜、景钏、景昊、景书、景钅共 、景崐、景岘、景燎;第六代商家廷扬、廷义、廷侯、廷佳、廷富;第七代逢汉、逢麟、逢时、逢琅等代传祖业,掌店杭城,经营木材、烟叶、靛青、莲子、大米等,业务通达苏州、嘉兴、宁海、宁波等繁华之域,名驰吴越大地。直至当代,松阳汤姓的经商创业的才能、经营运作的思维、兴办企业的胆略、开拓市场的基因也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新的经商人才。 汤门七代商贸世家,发财致富而不沦钱奴,身缠万贯而乐于公益,功德善举,谱谍流芳。有祯、有禧二人各捐百金倡建汤氏宗祠、续修汤氏宗谱。发锦及其子察知位于杭城江干的松宣会馆倾圯已久,便另觅新址,抽金输贮,独力新建松川会馆于杭城江干花仙桥畔。他们还铺村中街巷,建南山呈岭,筑桥梁古道,修寺观祠庙,砌筑通往宣平道路30里,会同邑人重修朱子祠并拨田作为乡试之资。清嘉庆二十年(1815),邑令奖以“望重屏星”之匾。汤永煜及其子世璠,倾资砌筑南州对面通丽邑旧道30余里。世璠为此得疾辞世。世序、景崐逐利于苏杭,返利于郡邑。清咸丰十一年(1861)处州府督学署试院被毁,知府扎饬松阳三都诸商助修。汤世序、汤景崐、汤景燎等函复“不惮劳亲”,慨然出资,重建试院。汤氏商家捐助公益,扶贫济困,望重群英,脍灸人口。 (三)、中医世传、誉满乡邦 松阳汤门郎中,发端于汤惟正六世孙汤尚僧。谱载:“忽遭乱世,有老耄者避于其家,赠以阴骘文心,甚好之,自是天良愈发”。遂“业精岐黄,医院独筑。” 汤尚僧之孙有祥继祖业行医,有祥从子发铭,因“天遗无妄之疾而精习岐黄之业,以物济人。”是为汤门第三代郎中。第四代有景隆、景沛;第五代有廷经、廷奎、廷扬,第六代有逢时、逢琅继业岐黄,仁术并名,问诊能“起沉疴之垂危”,妙手有“回春之神力”。汤逢时因“善牛痘之法”闻名松宣二邑。汤逢麟嗜好歧黄,兼习医业。松阳县知事钱世昌为之赠送医书,以彰医德。其子汤朝瑞深研医籍,精通药理,在三都乡诊所行医遍及周边乡镇村寨,颇得民众好评;汤朝芳毕业于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历任松阳县救济院施医所主任、松阳县中医公会副会长、县中医诊所所长等职。数代良医,中医世家,敬业精业,救死扶伤,泽沛桑梓。 注①“陶朱”,即陶朱公,代指范蠡。相传春秋末期,越王勾践雪耻复国,重臣范蠡便辞官从商于定陶(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富甲一方。后人以“陶朱”代称商贸或商贾。 ②“岐黄”,岐公和黄帝的合称。岐公,古代医学家。相传他与黄帝讨论中医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著成医书《黄帝内经》。故后人以“岐黄”代称中医或医生。 (四)艰苦创业,再现辉煌 20世纪70年代,针对本村生存环境的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制约,严重影响全村各方面的发展。当时,在村干部汤逢仁、宋关娣的带领下,全村村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启了“吾岩源头”的引水工程。该工程开辟水渠难度很大,除测量依靠专业人员外,其他所有的施工全部是村民自己动手,工程所需要大量的水泥、沙石及炸药等材料,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村民起早摸黑从三十里外的西屏用双肩搬运至呈回。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完成了此项工程,把“吾岩源头”清澈的水流引进了村庄,引到了田头,也改善了居住环境。1999年全村以置换山林树木和集资方式,重新开拓接通了11公里呈回到县城的康庄公路。真正达到了路通、电通、电视通、通讯网络通,各方面都与时代同步,得到了全面发展。 六、风流人物 (一)、外纪名贤 汤伯玺,西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太学博士,考诸史册,访诸耆老,首次编纂汤氏世系。汤氏宗谱之修始于此。 汤惠休,南朝人,官至扬州刺史。刘宋时(420~479)为司空左右内史。以诗著称,与著名文学家鲍照齐名,并称“鲍休”。有《江南录》,世颇称之。 汤嘉惠,唐人。玄宗开元三年(715)为北庭都护。默啜发兵击葛逻禄,嘉惠奉敕救之。五年,为安西都护。六年,进安西四镇节度使。时突骑施拟取四镇,嘉惠发三姓葛逻禄兵击之。十八年,尚镇安西。撰有《西域记》,已佚。载《新唐书》、《资治通鉴》卷七一五至七一八。 汤 悦,五代南唐秋浦人(陈州西华),博学善属文,仕南唐,官学士,枢密使,右仆射同平章。自淮上用兵,凡书檄教诰,皆出其手。后周世宗器其文。南唐亡,入宋,宋太祖开宝间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有《江南录》。载《南唐书》卷二三、《十国春秋》卷二八。 汤鹏举,宋润州金坛人,字致远。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进士。授分宁主簿。历晋陵丞,知当涂、广德军、饶州、江州、常州,升本路转运副使。秦桧死,朝廷惩言路壅塞之弊,召为殿中侍御史。请黜桧姻党,释赵鼎子赵汾及李孟坚、王之奇等。累擢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绍兴三十年(1160)知贡举,一洗徇私之弊,时号得人。次年复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卒年七十八。谥“敏肃”。载《京口耆旧传》卷八、《万姓统谱》卷四八 汤 建,宋,温州乐清人,字达可。不事科举。精于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学者称艺堂先生。年八十余卒。有《诗衍义》、《艺堂文集》等。载《宋元学案》卷七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七四。 汤 和(1326~1395),明凤阳府凤阳人,字鼎臣。元末兵起,率壮士十余人附郭子兴。从朱元璋取和州。时诸将与元璋共事,不肯为其下,和独服从命令。从渡江定集庆,取镇江、常州。为枢密院同佥守常州,与张士诚相峙。后为征南将军,攻方国珍,定浙东。与廖永忠攻陈友定,取福建。洪武初,从大将军定宁夏。封信国公。寻自请解兵柄,太祖大喜,立赐钞治第中都。复奉命往东南沿海御倭,于浙江沿海筑城设戍,后为嘉、万间抗倭所依恃。事竣归里,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载《明史》、《献征灵》卷五。 汤显祖,(1550~1616)明抚州府临川人,初字义少,改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茧翁。早有文名,不应首辅张居正延揽,而四次落第。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进士。官南京太常博士,迁礼部主事。以疏劾大学士申时行,谪徐闻典史。后迁遂昌知县,不附权贵,被削职。归居玉茗堂,专心戏曲,卓然为大学。与早期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学、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钗记》(《紫箫记》改本)、《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另有诗文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载《明史》、《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本传》 汤开远(1588~约1640),明抚州府临川人,字伯开。汤显祖子。崇祯五年(1632)由举人为河南府推官。谏帝治下过严,被切责。后监左良玉军,又上疏言对督抚动辄逮捕,对大将则失之姑息。帝大怒,削籍逮治,以左良玉等合奏乞留,释还职。官至河南按察副使,以劳瘁卒官。载《明史》。 汤 芬(?~1648)明浙江嘉善人,字方侯。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南明弘光时,为史可法监纪推官。隆武时为御史。鲁王监国,官参政,分守兴泉道。清兵破兴化,被杀。载《明史》、《小腆纪传》卷二四。 汤 宗,(1365~1427)明浙江平阳人,字正传。洪武末,由太学生擢河南按察佥事,改北平。建文时,以发按察使陈瑛受燕府金钱事,迁山东按察使。永乐初,官大理寺丞。解缙下狱,受累系狱十余年。仁宗立,复官。终南京大理寺卿。载《明史》、《献征录》卷六九 汤兆京,明常州府宜兴人,字伯闳。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进士。授丰城知县,以治最征为御史。请罢税监、矿使,皆不报。居官廉正,遇事敢言,屡遭排击而无人能以一言污之。后以不得其职而归。有《灵蘐阁集》。载《明史》。 汤 沐,(1460~1532)明常州府江阴人,字新之,号沂乐。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授崇德知县。正德初,历官湖广按察佥事,以不附刘瑾,谪武义知县。瑾诛,复为广东佥事。累迁贵州巡抚。请立土世籍,绝其争袭之弊,并令其子弟入学,报可。嘉靖初,官至大理寺卿,坐谳李福达狱忏旨,罢归。居官三十载,以廉洁著称。载《明史》、《献征录》卷六八。 汤 修(1811~1871),清浙江萧山人,字敏斋,晚自号泔翁。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官至太常寺卿。居官遇事能直言。有见识,咸丰间见何桂清、张国梁举动轻率,断其必败,不久果成事实。载《续碑传集》卷一七。注:萧山汤氏亦为青田汤思退后裔。 汤世昌,清浙江仁和人,字其五,号对松。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进士,官工科给事中。封事数十上,有“汤多谏”之号。有《嘉藻堂集》。载《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三七。 汤右曾(1656~1722)清浙江仁和人,字西厓。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科进士,授编修,官至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条议甚众。工诗,继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情堂集》。载《清史稿》、《清史列传》卷九。 汤金钊,(1772~1856)清浙江萧山人,字敦甫,一字勖兹。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进士,授编修。道光时官至协力大学士、吏部尚书。鸦片战争时,不附和议,力荐林则徐可任粤事。旋因故降官,既而又授光禄寺卿。卒谥“文端”。有《寸心知室存稿》。载《续碑传集》卷三、《清史列传》卷四一。 附记一则雅事趣闻。乾隆甲寅科(1794年)浙江乡试,吴省钦为主考。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生员(秀才)或监生才有资格应试,取中者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作解元。主考吴省钦出的经义题(即采取五经经文语句为文题)是《离为日》,“日”字被误书成“目”字,可这位主考没有发觉,但居然有不少人用《离为目》为题完篇交卷。错题自然落下了话柄。那次浙试的解元是汤金钊,有人就在主考、解元的姓名上取材,戏撰一副对联:“少目不知文,错出经题偏有目;欠金休想中,特标榜首是多金。”“少目”,即“省”字的离文,同时指主考吴省钦“少目”,“欠金”即“钦”字的离文,亦嘲吴省钦;“多金”指解元汤金钊,他的姓名中有“金”字,又有“金”旁的“钊”字。上下联对仗虽工,却令人误认为汤金钊因行贿而得列榜首。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汤金钊后来成了名臣。吴振棫《养吉斋馀录》称:“萧山汤文端金钊,居官以清正名。” 汤 斌,(1627~1687)清河南睢州人,字孔伯,一字荆岘,号潜庵。孙奇逢弟子。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进士,授国史院检讨。康熙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讲。历官内阁学士、江宁巡抚。在苏州废五通神祠,禁妇女游观,不准印售小说。后官至礼部、工部尚书。治理学,平日潜心性理,学本程朱,笃守程朱而不薄王守仁。乾隆元年(1736)追谥“文正”。有《洛学编》四卷、《汤子遗书》、《潜庵语录》、《睦州志》等。载《清史稿》、《清史列传》卷八。 汤 球,清代人,晋史专家,著《晋书》、九家《晋记》等。 汤景和,号竹筠,云南邓州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进士,清道光七年(1827)授松阳县知县,在任十九年,任期间宽厚爱民,重建学宫、课士训俗、兴筑河堤、劝农惠商。载光绪版《松阳县志?政绩48》。 汤景和手迹?黉源孟氏谱序 (二)、内纪乡贤 汤思退,字进之(1101~1179),又名时振,号湘水、敏斋,南宋处州青田人。宋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第一,福建政和知县、除秘书省正字、礼部侍郎、 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累进右仆射、左仆射、授观文殿大学士、依前特进封太师岐国公,赐地栝苍郡城。著《永估陵迎奉录》10卷。载《宋史》、《续资治通鉴》、《青田县志》,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01?3002》。 汤尚僧(1538~1603),第7世。松阳汤门中医始祖,业精岐黄,医院独筑,功过杏林。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07?4017》。 汤太乌(1550~1605),字仁和,汤太显(1546~1603),字仁挺。第8世,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主修第一部松阳《中山汤氏宗谱》,开松阳汤氏谱谍之先河。松阳《中山汤氏宗谱?4025?4029》。 汤承美(1688~1772),字云凤,第12世。清乾隆十八年(1753)首次倡修家族的精神圣殿——呈回《汤氏宗祠》。松阳《中山汤氏宗谱?1044?4156》。 汤有祯(1710~1770),字延翼,第13世。胸次洒然,风仪秀整,望而知为长者。幼而失怙,事母克孝,友於兄弟,壎篪克笃。内则孚於家庭,外则闻於里闾。迨壮岁以八口嗷嗷,因弃诗书习陶朱业。四十馀年兴家立业,田宅日增,富而好礼,拯贫救难,独以积德裕后为念。於癸酉岁(1753)捐租倡建宗祠,庙貌焕然一新,宗人咸尊而重之。居乡惟以雍睦劝人,乡人感其至诚,莫不倾耳以听。且义方教子,诸子俱名成行立,诸孙亦头角崭然,倣之太邱未足多焉。迄今年逾耳顺,白发双双,玉樹森森,人以为阴骘之报云。精习陶朱,积德裕后,为松阳汤氏商贸世家之开基之祖。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15?4119》。 汤有禧(1717~1787),字佳祉,第13世。生平天性孝友,品行纯备。年甫弱冠,不幸失怙,以窘於家计,壮岁遂习陶朱业。田宅十倍於前,非义则千金弗视,好施则倾囊不恤。於乾隆癸酉(1753)鼎建宗祠,朝夕经营,人享其义。又庚子岁(1780),遭母忧,哀毁骨立,丧葬尽礼,人称其孝。至今年,逾知非壎箎之爱,至老愈笃。且延名儒训子,长君含章、身列胶庠。而齐眉对案,含哺弄孙,其福泽正有未艾云。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16?4137》。 汤发锦(1739~1809),字含章,号碧峰,邑庠生,第14世。精习陶朱发家致富,独构杭州松川会馆,砌筑直通宣平道路。传载:白龙之东,水秀山穹,蝉联四十馀里,望之而蔚然峻丽者,曰“呈回”。其环堵而居,类多高人达士笃生其间。予尝乐佳山水,遍访风士习尚,闻於耳而未经於目,余怀不将郁而不伸乎!幸有汤翁讳发锦者,聪明天亶,博学能文,磊落英多,令闻洋溢。始焉与余同事笔砚,凶隙胥泯,继则与余结为晋秦,欢娱倍挚。以故,不惮跋履亲至其庄,而见其四山环绕,屏嶂宏开,到处茂林修竹,四时凿井耕田。洵哉仁里,故尔人傑,为溯生平,蜚声艺苑,鹏鹗凌云,奉亲孝、交友信、友爱兄弟、训子义方。建造宗祠时,厪尊敬之念,助田立祭,不忘水木之恩。处世接物,入雅出风。经纪杭城,名驰吴越,家财饶裕,富拟陶朱。以及建寺拨田,筑桥修路,矜孤恤寡,敬老憐贫,其乐为义举,指不勝屈,笔难殚述,大都皆脍炙人口者。闻其在杭,独构会馆,以便四民之寓。营立华屋,不惜囊箧之储。落落大方,不特村庄士民罕与俦匹,即邑中贤俊难与较量。寿登古稀,眉齐白发。迨考上世云礽,若秦国公及思退公者,魁多士而掇巍科,冠百僚而专尊秩。自宋迄明,代产贤哲异人,居然名门望族。予翁亦可谓前光后裕者矣。余忝岁末,素仰光霁,自惭学肤,无庸掛齿,因略陈其闻闻而见见者,以为续貂耳。是为序。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24?2027?4137》。 汤永煇(1764~1841),字日跻,又字敬圣,号西昭,贡生,第15世。候选训导,幼习儒业,博览群书,精于经史子集,极力倡导教育,与诸仲昆创建家塾,聘师训诲本村子弟。凡松阳建立义社,输谷济众,修筑道途桥梁、庙宇寺观无不力董其事。松阳县知事褒以《锄经种德》匾额。民国版《松阳县志?人物92》载“汤日跻,讳永煇,呈回人,附贡生。好义乐善,尝捐田十馀亩,入祠为春秋报本之需,捐银叁百两,在杭建板商会馆。又独造南山桥,专修呈岭桥。光绪间,捐义谷壹百伍拾担,以备御荒,府宪萧,给以匾曰《胞与儒心》。”传载:余秉松铎,松虽山陬,城颇广埏,人多醇厚而磊落者。亦闻出城东五里许,即蹑峻岭逶迤三十里之山,高障若莫可进,豁然显露,名“呈回”者,别有天地,洵非人间也。古人有言曰:“山巅水湄有奇士焉,湮没不传莫可勝数,旨哉言乎。”公聚族於斯,代有伟人,盖地之钟毓然也。公幼习举子业,弱冠补博士弟子员。一试不售,即栖迟衡泌,淡然无意於功名。性耽典籍,靡书不览,而尤於子娴史,与贤昆创建家塾,博览古今。设租聘师,训诲子弟,敦古处而尤笃亯祀,仲讳煌者缺祀,与季讳爝,共出祭田十二亩五分,每岁春正月六日,附祭先考入祠大忌。又积放置田,以立房祖讳元隆,正月七日之祭,且颁胙焉,则洵仁孝之举也。道光甲申,松立义社备歉,公与弟倡捐谷一百五十担零,力董其事。凡修理道途、桥梁、庙宇,不能尽述。读书不求闻达,行义不惜身家。以故,辛巳(1821)松饥,运谷济众,吴太尊奖以“锄经钟德”之匾,甲申秋(1824),萧本府褒以“胞与儒心”之额,盖深识公之梗概矣。今公纂修宗谱,讲求水源木本,别以昭穆,以昭追远,诚盛事也。宇内之广大,不知其几幅员也,深山穷谷,不知其几名勝也。古来硕人端士,阻於山川,不克表见於世者,不知其几若何也?予苟非亲见公,奚以识其行谊欤? 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34?2046?4137》。 汤永溥(1760~1817),字作圣,第15世。国学生,传载:粤自周公有谥典之设,而其人之美名以著然著美,必基於敦行,敦行莫先於植品,品立而行修,则令名载而行之。古来英人傑士,卓卓可称道者,虽其才华风采远勝於人,而要必恃有德以为之本。此忠信所以为学礼之基,而笃实所以著光辉之象也。余始仕兹土,门下士,有道及汤君讳作圣者。余因询其家世,君知固系帝谓公之令嗣也。凤侣有六,君序以三,方其幼时,已克孝厥双亲,笃乃同气,有头角峥嵘之概。及其壮也,思以积累,恢其前绪,虽欲攻治诗书,苦於有志未逮,因以经商生理,用宏储蓄,凡所产殖,日益以增,而身已得与於太学之选。余骤闻之,已略识其大致,而心慕其为人,然犹以未及亲睹为歉。未几,而汤君以仪来谒,接彼丰裁,其玉肌则丰,年而充腴也。其性情,则渊然而冲和也。其言论举动,则又秩然有序,而确乎不拔也。始觉向之所闻,洵为不谬,而犹有不足以尽其所美者,君亦人傑矣哉。窥其器量,磊落轩昂飘飘乎凌云之气,要皆凭君之善谋有以贻之。至其产业之富,有而日新者又无论也。今者君已辞世矣,而其芳型懿行,犹藉藉传诵於勿替,岂彼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者,所可同乎?余故每一念及,辄为慨慕勿忘,思欲有以彰其美,而未遂其志。今适值修谱,其子式围,请序於余,余固嘉其后裔之克善箕裘,而又钦其遗徽之可昭来许。因为约举其美,以想像其梗概。虽翁之所可传者,不尽在是而即是。以思已觉行修品立,足以增光家乘、而垂裕后昆云。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32?4121》。 汤永爝(1778~1842),讳日暹,字东升,号炳天,第15世。直隶州同知,“建书舍三进,所购典籍列于后楼不减”,为松阳汤氏第一位藏书家,并捐金重修朱子祠,清嘉庆二十年(1815)处州知府褒以《望重屏星》匾额。传载:昔先生以三物教万民,次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是也。而效之者,卒鲜。惟汤君讳日暹者,其为人也,天资敏特,幼习举业,因尊人含章公,素在杭作商,甫十五即赴杭为经理账务,以分其劳,井然惬翁之意。年十九,翁遂为捐入太学,命弃儒就贾,使持筹焉。江干旧有松宣会馆,久已倾圯,翁欲兴復,而有志未逮。君察知,概然身任其事,合集众商,抽金积贮,并另觅建造基址,不数年,奂轮一新,今江干花仙桥,松川公所。赴闱者,甫至必先在是作寓,各邑士人,口诵含章公,功德不衰,要皆君协赞之力居多也,此孝行之见於成父之志也。兄讳日跻,胶庠髦士也,性友爱,君年三十,即为加捐直隶州同知。然其兄生平好行善事,曾拟建呈岭古庙,并修葺村中街道。谋及之,即首肯,不惜资费,重兴庙宇,復捐田作香火之资。砌路三十馀里,直达宣邑,成兄之善,其恭也大矣。设更有季弟,又不知若何友爱矣!则为述其睦姻之事,丁丑年(1817)与兄构《亦政家塾》,延师设教。族戚间有力难从师者,代出修脯,并不时周急其家,子弟赖蒙养者不少,其笃於睦姻也如此。至任恤,则更有可述者,合邑士人共建朱文公祠,各拨田亩以为乡试资斧,闻之,欣然捐田六亩五分。江县主设立社倉,捐谷一百六十硕,为一方倡。能任能恤,谁能如之夫。明德之后,必有达人。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39?2052?4140》。 汤永喆(1780~1856),第15世。传载:尝读君陈一篇有云:“惟孝友于兄弟,是知孝者,未有不爱弟者也,而求之克尽者,卒鲜。”如余族伯公,讳永喆者,乃讳发湻太公之嗣也。窃闻为人孝友,存心慈祥。六岁失恃,德配江氏,未及生男育女,竟已镜破钗分。事父至孝昼虽有事田间,夜实承欢膝下,昏则定而晨则省,可谓孝行尽而乐无穷矣。乃不意,伊叔父讳发泫,年近四十而竟逝,伊叔母何氏三十有二而守寡,育生堂弟长永晶、次永馀,年方六岁、四岁。何氏励志坚贞、誓言守节扶孤。奈家无产业,饔飧难继。幸余伯公,勃发慈祥之念,以全孝友之行,遂断弦而不续,与堂弟以同居,凡一切食用,只身独理,事叔母若生娘,视堂弟如同胞。迨年三十有八,而严君辞世,葬祭无不尽礼。尔时二堂弟年近弱冠,於是,日催耕夜课织,克勤克俭,十馀年间而家业於以渐裕焉。爰为永晶择配陈氏,不数年,获麟有二。且为永馀择配祝氏,尚未育子而馀竟逝。不满一载,晶又辞世。公之功固甚大,公之遇亦甚苦。然其寿逾古稀身膺皇恩,而子侄辈亦皆亭亭玉立,此又何非伯公孝友之所致哉。昭,生也晚,虽未尝亲睹公之所行,而有父老传闻,故不揣学疏,而即其所闻於耳者,誌诸谱,以为后人知所则效云。(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62?4153》) 汤永梧(1704~1761),字培芝,第15世,呈回人。父母至孝,父病,吁天刲股,以代汤药。父卒,哀毁骨立,乡人皆以“纯孝”称之。(《松阳县志?人物43》、松阳《中山汤氏宗谱?4065》)。 汤永魁(1756~1813),字光明,第15世,呈回人。少失怙,事母尽孝。母病,亲奉汤药,刲股以进。母病果瘳,人以为孝心所感云。《松阳县志?人物43》、松阳《中山汤氏宗谱?4182》。 呈回汤永鳌妻叶氏(1751~1833),本邑廿五都桐榔叶绍盛之女,第15世。年二十六夫病殁,亲老子幼,茹苦含辛,孝养翁姑,以妇道而兼子职,教育孤幼,本母慈以作父严,享七十有八。事闻於朝,建坊旌表。(《松阳县志?卷十31》、松阳《中山汤氏宗谱?4119》)。 汤世璠(1811~1861),第16世。先攻诗书,后改经商,纵横苏杭,慷慨好施,建廿四都东山尖寺院,独资砌筑南州通郡古道30里,殉职。传载:且最难得者,克家创业之人,而最足慕者,乐善好施之事。如予太公讳世璠者,固克家创业而乐善好施者也。迄今,遥忆生平,当其幼而奉亲也,已能孝厥双亲。及其壮也,即思积少成多,增恢前绪。虽欲攻治诗书,苦於有志未逮,因而经商苏杭,或鬻莲子,或卖烟靛,始建三间两轩楼屋一堂,继建前后三间大屋一堂。计其田产二顷有零,又况慷慨好施,曾拟建东山尖寺院,身任其事,不惜资费。又於南州对门通郡道路,独砌三十馀里。凡一切寺院、桥道,莫不捐助建修。即乡邻有急者,赈济无缓,亲戚、友朋、子侄、族众,则愈加厚,其为人概可知矣。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89?6032》。 汤世膺(1829~1898),讳世序,字用宾,号德斋,第16世。传载:尝闻百步之内有芳草,十室之邑有忠信。世固有生於斯,长於斯,而卒不囿於斯者,人之傑也,岂必尽属地灵哉。昔子叔疑以不用,而贻诮於季孙,臧武仲为求后而见讥於孔子,谓其熏心富贵也。彼尧之时有巢,许禹之时有卡务,商周之际有夷齐,此皆德足以及人而才不肯为世用者也。若夫抱立达之怀,用则为济世之仁人,叹时遇之非处,则为衡门之逸士。轩冕何荣,泥涂何辱?殆所谓不逸而逸者欤,如三都呈回庄,日跻公之次子,名世序、字用宾者,姪所尊为姑丈也。其为人也,少而失怙,復伤孤特,尔时之家务,犹幸有堂姪名景春者,为之理治。至十九岁,春已辞世,乃独毅然以身任焉。日则课织催耕,夜则焚膏继晷。至二十岁,遂避泮水,自此以后竟无暇於窗修矣。由是,或贩靛於宁海,或鬻板於苏杭,虽在风尘湫隘之场,而磅礴之志、经济之谈,时不绝於口焉。彼岂以琐琐贩鬻之利、足乐其心哉?时之所遇、不得已也。至咸丰戊午年(1858),粤匪窜踞我城,乃率三都之众,力为捍御。三都诸庄不被其害者,皆其力也。又至辛酉(1858)贼復入窜本州,督学部署遭其折毁,札饬松阳三都修治,乃慨然乐助,復不惮劳,亲为督理。而合州士民均蒙其福,又岂寻常之勲业可此乎。夫以如此有造之姿,使果得志於时,安知连抱之材,不堪为栋梁之选,特达之品,不足为席珍之聘也哉。姪忝居戚末,非敢阿其所好也,因不揣谫陋,谨述数语以誌之谱云。(《松阳县志?人物90》、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79?2086?6061》)。 汤世棱(1798~1862),庠名肇修,字廷衡,第16世。传载:窃思有善必传,有美必赞,自古皆然,今亦何必不然哉。如予族叔世棱、字廷衡者,固文学人也。稽其生平,幼读诗书,学足三冬,长敦孝弟,名闻一乡。年将近壮,身始列於胶庠。子未出,幼躬尝亲於陇亩,既半耕而半读,亦能积而能蓄。迨年近服政,乃舌耕於《亦政家塾》,而产业於以渐增,室家於以饶裕焉,且也廉隅自饰,入祠理事,绝无半点私意。发奋自雄,出门造谱,偏有一番细心。律己重而周,待人谦而恭,训子严而宽,治家勤而俭。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66?5081》。 汤世燫(1811~1880),字高照,第16世。传载:窃闻有诸内必形诸外,有其名而无其实者,非也!所以美名灿著,必其善行克敦,若余太公讳世燫者,固永泮公之六令嗣也,闻其立身行己,卓然超越於凡庸。故随其所在,而人皆敬之、爱之,且相与称善,而乐道之。溯其生平,行谊其笃,奉双亲谐和,八仲克敦其大节者,又人人所共见。方其始而为农,带月披星不以为苦,继而为商,鬻板卖靛不以为劳,此所以克勤克俭,家业日增,肯构肯堂,令闻益著。至咸丰年间,寇匪越境,却能率众捍御,而三都诸庄老幼,不被其害者,皆其力居多也。而且乐善好施,凡邑中之寺院、桥道,无不捐资修造,即或亲邻有急、亦克施小惠以赈济。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93?5228》。 汤世薰(1816~1893),字三联,第16世。传载:人之创基业於前,垂统绪於后者,惟恃此勤俭而已。若余族太公讳世薰者,固克勤而克俭者也。溯其幼,家资淡箔,饘粥莫糊,朝作夕息,惟知助父兄以勤耕。及其壮,而有室内助陈氏,育生一子,名景珄。尔时,其子尚幼,元配辞世。继娶亦配陈氏,育生三子:长景珠、次景琏、三景琳,亦皆耕凿自安,雨则荷蓑而出,晴则带月而归,其勤於力作也如此。而更继之以俭,一家之衣食莫华,用度不奢。阅至二十馀载,年逾服政,诸子渐长,遂有志於靛商。於是,春则耕而冬则商,足於食又丰於财,不惟不乞籴於人,亦且置产业於已,始而建造三间楼屋一堂,继而又造五间楼屋一堂。其馀承买旧屋或山场圩地,殊难一一备载,即计其承买肥田,固已倍於前,此其勤俭成家,岂非僻壤中之豪傑者哉。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94?6018》。 汤景隆(1818~1886),讳懋昭,又名文荣,字正邦,号德轩,贡生,第17世。寒门子弟,带经而锄,幸蒙城中富翁招为家塾学子。县试冠童军,府试第九名,周大宗师岁试拔取上等第3名。效相如设帐卖赋,文名乡邦。传载:字德新,盖厚德君子也。其在乡党间,恂恂如似不能言,愉愉如和颜慎仪。虽有逆横,无疾声、无躁色。以故,人无少长,皆乐与居游,亦无论识与不识,一望见先生,而知其为有道。其在庠序,弱冠试童子军,频列前茅,第以一人入頖食饩,旋遇覃恩贡明经,先生家始贫,藉相如买赋金与舌耕所获,为事畜资。盖有文战,蜚声藉甚,故讲帐所聚,虽暮年从者益众。然先生所最难者,其在家庭之间为尤甚。读先生自叙俚言,备记坎坷,递详景况,惟以天性孝友,又读书有得,卒能处变不失常焉。先生又晓灵素、精四诊,时时济人疾苦弗索谢。病家有贫富,皆必谨必诚,治疗得当,故人益爱敬之。先生没,无问妇孺,咸恻然悼先生之亡,而追念先生之为人於弗替。呜呼!非先生之厚德,何以令人不忘若是,是则先生之平日亦可概见矣。《松阳县志?卷八24》、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09?2114?5237》。 汤景沛(1828~1888),讳懋功,字立甫,号笠浦,第17世。庠生入贡生,候选儒学训导。传载:闲尝博览诗书,而知地灵者人傑,信不诬也。若我松东乡,里名呈回,夙推望族,相传数世,积德累仁,人文蔚起,而不能任其匿迹。韬光者则有如汤兄立甫,乳名海芳,考名懋功,髫龄敏颖,读书辄领旨趣,出就外傅制艺,每多称偿。无如丁忧相继,一时挫志莫伸。后逢庚戌(1850),讷公县试,令兄景熷、爱弟情殷,贿嘱幕友,托取案元。阻曰:“读书岂为功名起见,方不致费讵知人,虽奋而天竟与之。”博衿之年,二十有三,小试艺苑,恒轶群伦,镳战棘闱,愿却未酬。然继此以图,又安知无捷足诞登之日?执意令尊讳世璟公,以生齿浩繁,令五凤而各爨事,若等乎普晏,绝不与之较争。尔乃素位而行,不徇名、不计利,或移情乎经史,亦涵泳乎杂编,医卜、星壬之籍,靡有不窥。至晚岁为贡士,生平好读书,不嗜货殖,习岐黄、以便乡邻。其家赀殷富,创基业於前者,何莫非勤俭浸成乎。由是,型於叶配,洵称中馈之贤,能课读二郎,岂若少年之纨绔。续弦郑女,亦出阀阅,復能体意前子视如己出。而且慷慨好义,胸襟豁达,亲丧悉遵乎礼制,觅莹不惮其劳瘁。试院助建於处郡,桥梁倡筑於邻县,御发匪之扰乱而不入全乡,人之疾苦而弗取,凡吉凶事,需其赞襄者,指亦何可勝屈。即至承祖业,广田园,恢土宇,亦其俭约质朴之见端耳。夫岂求田问舍者,之所可同日而语哉?余属同窗,因掳素履,聊表几言,以梓家乘,俾后之云礽,知祖宗之实录焉。爰为之传。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13?5183》。 汤景崐(1856~1901),字子荣,第17世。自幼失父,日耕夜读,二十从商。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与其族叔汤世序二人捐金重修处郡试院,慨捐数百金,工竣后,知府吴,赠以“锄经种德”之匾额。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94?5229》。 汤景臻(1854~1924),讳应霖,字知时,号化龙,国学生,第17世。善理族事,众志共推为呈回村启明国民学校校长,治教三年,成绩夺全邑之冠。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27?6061》。 汤景钏(1812~1864),第17世。传载:乃世棋公之长嗣也,年未弱冠,严君辞世。凤侣有五,诸弟年幼,祖父遗业虽觉无多,勤以耕种,尚可度日。迹其为人,其奉母也定省无旷,其爱弟也性情独挚,其理家务也井井有条,其为靛商也雍雍有度。春则耕而冬则商,食以时而用以礼,勤而且俭,而产业遂十倍於前焉。至诸弟俱婚配。后而寡母復逝,葬祭无不尽礼。兄弟和睦怡怡如也,越数载,始与诸弟各爨而居,为人若此不诚加人一等哉。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066?5071》。 汤景昇(1840~1874),又名立敬、金寿,字肇明,第17世,国学生。传载:考自元鸟降祥,白狼献瑞,微子肇宋,意如承汤,洵中山之钜族,亦范阳之名家矣。仰维贤弟名景昇,乳名金寿固子氏之金枝,而汤姓之玉叶也。其平素继述念切,孝友性成,善事父益善事母。犹且嗟兴风木,而憾抱终天,难为弟更难为兄。依然行值三槐而名联五桂,肯构肯堂,信克家之有子,称孝称弟。幸间言之无人,若乃治家则法司马,居室不下子荆,既阋衅之无闻,亦完美而曰苟。至砌南州对门通郡大路,乃尊翁欲修而有志未逮者也。伊则身任修砌以成父志,其孝心不於此而益见乎。而且处众和谐,柳下之流风未艾,接人信义,季路之宿诺无闻。救急如救宻罗之雀,济贫如济涸辙之鱼。是十室必有之忠信,亦万古不覆之典型。爰发金水之光,与水月而并洁,宜登仁寿之域,偕仁山以常存。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12?6037》。 汤廷侯(1839~1893),第18世。传载:尝闻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余於斯言时,得三思观之,於公尤信不谬。公姓汤讳德彰、字必焕,又字焕商,号德泰。贡生,乃懋敬翁之次子也。幼读书颖悟过人,入泮水授修职郎。后习陶朱之业,经营四方,获利奚啻倍蓰。购置田产,家以日富,關於慈善之举,无不乐行,所以广积阴功,善行昭著。不幸於光绪癸巳年(1893),甫五十有五,即以疾卒,远近悲之。德配潘孺人,四德优娴,善体夫志,孝事翁姑,无间乡党之言,谐和妯娌,诚有崔氏之风,教诲诸子,朂以义方。独力建造塔寺下石桥,便利行人。迄今年逾八旬,而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待人以宽持,己以俭。凡孙儿女婚嫁事,宜均积膳田馀资,分给补助。以故,子孙绕膝,莫不遵,乃令範薰其德而善良宜乎,家庭幸福为人所称羡也。公凡二男三女,长汝斐姻丈、字有文,次汝华姻丈、字有光,均前清国学生。长君当改革后公举为县议员,任事公直无稍偏狥。次君自治研究所毕业后,继承父志弃儒就商。长孙凤锵中学毕业现任靖居高等小学教员,次凤龙志在实业,自高等小学毕业后习工艺於天津。次凤皋现在任本村校长。次凤彪现肄业於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次凤林孝悌力田,最幼者凤梧凤桐亦均入县立高等小学肄业。思昌忝居葭莩之末,且执鞭从事於贵村小学,因得以识其梗概。兹值贵祠纂修家乘,不揣谫陋,用叙数语,聊以表公及孺人之美德懿行云尔,辞之不文非所计也。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32?5159》。 汤廷绪(1879~?),又名如东、开商,字士缵、悟轩,号日丰,第18世。国学生,传载:一字之褒荣於华袞,一字之贬严於斧钺,此作春秋之意,非同载谱乘之设,殊途合辙耶。盖谱所以善则录而嘉之,反是则摈而斥之。如余胞弟名廷绪、字士缵者,其生平言行事略殊足嘉也。忆其年甫四龄,余同命蹇,生母返驾仙游,復仗继母抚养,未及数载,先君又相继而逝。幼失怙恃,难免无见欺之地。幸乃天佑善人,养母贤淑,虽属妇道,克知大义,延师课读,培植成人。余则名登黌序,弟亦经书均无不读,艺文诗赋亦皆潜通。惜乎!际清季世未,游泮水适停科第,曾膺太学之选。待养母如生母,曲意承欢,不触母怒,有时训斥,低头下顺,乡党见之,咸以孝弟称之。其赋性也刚直,其品行也端方,恭敬以事伯兄,和睦以待乡邻,勤俭以齐家政,宽严以训子姪。即或居家有暇,博览群书,不出户庭,不涉外事,安分守己。他如贫苦孤,独心存憐恤,有等葬无棺木,亦堪施送彼。桥道寺庙,捐资修造,更无待言。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38?5197》。 汤廷丰(1877~?),讳廷赞,又名作桢,第18世,靖居人。家赤贫,事父母以孝闻。弱冠时,父病,寝不解衣,吁天割股,愿以身代。父殁,哀毁骨立,母勖之曰:“汝能自立,即可以慰汝父矣!徒哭何益?”丰闻言,克遵慈训,卒以勤俭成家,乡里称之。载民国版(《松阳县志?人物43》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43?6044》)。 汤廷谋(1839~1871),讳协和,字九皋,第18世。监生,大理寺主薄。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69》。 汤逢时(1866~?)、吟香其字也,又字滋长,第19世。祖景煌、父廷章,邑诸生。翁兼祧胞伯廷宪为嗣,世居松阳三都之呈回庄。幼而聪明颖悟不凡,善读书未能卒业,弱冠乃攻岐黄之术,访友求师,莩莩不倦,多所获益。於是遂以仁术名,并善牛痘之法,其始著名於本邑,继乃远及宣平。闻其名者,延而诊之,罔不著手成春,起沈疴於垂危之顷,挽黔首於夭札之途,感佩者,遍处皆是也。遂旅居於宣平,每岁旋里者,恒三四焉。为人豪侠仗义,乐人之乐、忧之人忧,周急扶危,清濁无或失,仿之古人,其殆杜季良之流亚欤。尤能孝於父母,友於兄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匿怨、不寻仇,蔼蔼然有长者风。其行术也、凡有迎而致之者,无论亲疏,不较报酬。贫无力者,益加矜悯,未尝责报。近来尤乐善举,凡桥梁道路,无不首为提倡,慷慨捐金,虽锱铢所得,恒不靳焉,是岂卑顼龌龊者,可同年而语欤?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33?5173》。 汤逢麟(1871~1945),讳汝华,字有光,号巨川,国学生,第19世。清末罢科举,承邑令迭谕,筹商族人,宣统二年(1910)创建呈回庄启明国民学校,筹款重修县城太保庙,任厦田区议员,浙江省实业厅咨议。传载:汤姻翁有光先生,即汝华,予胞侄良计之叔岳,胞侄女翠鸾之阿翁也。又与大儿渭臣、从姪少瑶交最深,通家而兼戚谊,情奚挚焉,知亦稔矣。兹渭儿与瑶姪均已辞世,我姻翁不忘故交,感念旧情,久而弥笃。故每遇姻翁,未尝不忻戚交集也。今者,贵族修谱,愧无以赠,独念姻翁天性过人,平生行谊,有可以传者数事,特为缕晰言之。一曰孝,孝於父母者难,孝於祖父母者益难。翁祖懋敬公、暨祖妣毛孺人年逾七秩,四子相继先逝,日夜悲伤,竟成废疾。翁迎养在家,朝夕奉待,甘旨无缺,问视必周,十馀年如一日。百年后,独力殡葬,宗族乡党交口称之,其居父丧,年尚幼,哀毁尽礼,过於成人。及至母氏潘太孺人,侨居在城,翁独常侍膝下,晨昏定省,有事服劳。太孺人现已八旬馀,翁犹依依孺慕,有楚莱子,斑斓舞衣裳,博亲懽笑之意,此其孝之不可及也。一曰义,义在创举者难,义在继述者更难。清季末叶,停罢科举,改设学校,邑令鞠蒋二公知翁贤,於宣统元年(1909)迭谕创办村中“啟明国民学校”,翁竭力筹商,村校竟以成立。又於宣统二年(1910),由自治研究所毕业生,经里人选举,为厦田区议事会议员。凡所建议,悉能为地方兴利除弊,乡人至今赖之,县城太保庙,为翁曾祖世璟公所独建,年久失修,栋宇颓坏,翁能继先人之志,於民国六年(1917),筹欵重修。其仰承祖德,固较谨守祖业为尤难也,此其义之不可及也。其馀,谦以待友,和以处众,慈以畜幼,惠以济人,彰彰人口,尤为笔难尽书。翁年方强仕,其气度舂容,性情闲雅,已为戚友所钦佩。(民国版《松阳县志?卷八52》、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46?5161》) 汤逢南(1879~1969),讳吉昌,字从政,第19世。戏曲表演艺术家,13岁学艺,先后学演花旦、刀马旦,身段优美,噪音甜润、细腻真切。从艺七十多年,独立组班献艺,其艺术造诣达到了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程度。受到广大观众的极力赞赏和戏剧同行的众口推崇,誉满金华、衢州、处州、温州、台州及江西赣州等广大地区,号称“松阳一技枪”。在耄耋之年还为各地县婺剧院团和班社教徒授艺。1954年、1956年分别受到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松阳县人民政府的奖励。(96版《松阳县志?590》、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81》。 汤逢瑛(1911~?),讳怀襄,又名彝,字阜元,号正邦,第19世。先后毕业于浙江省测量学校、浙江省无线电工程学校、浙江大学。历任浙江省民政厅测绘队长、交通部电台主任、松阳国强中学教师、南京邮电局总工程师等职。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200》。 汤仙梅(1910~1997),第19世。邑庠生汤廷绅仲女,先后毕业于处州师范学校和浙江省财政专科学校。供职于温州税务局,永嘉、青田、景宁、慈溪等县政府和浙江省农业厅等部门。 汤朝兰(1896~1970),讳凤锵,字仲和,号百度,第20世。毕业于浙江省第十一中学,历任板桥小学、靖居小学、松阳县育英小学校长,抗战时投笔从戎,抗日救国。《松阳县志?卷八58》、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61》。 汤朝芬(1906~1957),讳凤梧,又名汤淳,字苍栖,第20世。先后毕业于浙江省立十一师范、黄埔军校五期,历任国民革命军少校营长、中央军校七分校军官总队中校队长、中央军委参谋主任。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64》。 汤朝芳(1908~1994),讳凤桐,字梧栖,号同泰,第20世。毕业于兰溪中医专科学校,为浙江名医张山雷高足,历任县中医诊所所长,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松阳县参议员,松阳县人民医院中医医师。松阳《中山汤氏宗谱?2173?5166》。 汤朝宝(1900~?),讳凤彪,字灿然,第20世。先后毕业于浙江省第十一师范、陆军大学,任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上校教官。《松阳县志?卷八57》、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60》。 汤作明(1925~?),讳光魁,字星光,第21世。早期参加革命,中共党员,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松阳支部宣传委员,1948年负责该支部工作。《松阳党史》、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223》。 汤宗麟(1926~?),讳光表,第21世。松阳西屏人,早期参加革命,中共党员,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年8月任古市区区长,1950年3月至1951年3月任松阳县政府民政科科长。《松阳党史》、松阳《中山汤氏宗谱?6227》。 汤道影(1927~1992),1941年参加新四军,毕业于华东军政干部学校,中共党员,历任县大队卫生队长、华东野战军某部卫生院院长、广州军区空军某部疗养院副院长、遂昌县人民医院、松阳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等职,在中西结合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遂昌县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1985年离休。 汤朝熙(1932~2007),第20世。早期参加革命,毕业于华东军政干部学校,历解放四川,西南剿匪、抗美援朝转业后,历任松阳县林业局干部、教师,武义县化工厂厂长等职。遭迫害历尽坎坷,晚年离休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松阳《中山汤氏宗谱?5197》。 (三)、当代英贤 汤土亮,1950年至1953年任松阳横樟乡乡长。 汤壁辉,1930年生,字益新,松阳西屏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会会员,浙江音协副主席、研究员。创办《花港》词刊,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常务副主编。主编《音乐教案集锦》等多部著作,词作颇丰。入选《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汤逢让,1917年生,字礼明,又名汤琪,松阳呈回人。先后毕业于中央军官学校、浙江省行政干部训练团,历任中尉军需,景宁、遂昌县政府行政科长,丽水师专行政、财务科长等职。 汤五代,1945年生,松阳呈回人,毕业于浙江省舟山水产学院,是呈回汤姓后裔在建国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工程师。长期从事淡水养殖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1988年获得农业部《浙南河蟹大面积增殖增收技术》推广奖。1993年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山塘水库养鱼高产技术》推广奖。 汤增亮,1954年生,松阳呈回人,中专文化,长期从事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松阳县第四届、第五届人大代表,历任公社管委会副主任、乡党委书记、乡长、乡人大主任等职。 汤益生,1960年生,松阳呈回人,先后毕业于龙泉师范、浙江农业大学、浙江教育学院,中教一级。历任松阳县望松农业中学校长、古市中学副校长。政协松阳县第三届、第四届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松阳县书法协会会员。 汤金生,1963年生,松阳呈回人,先后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浙江师范大学,工程师。任丽水广播电视台传输中心长途线务部主任,在部级刊物发表有《丽水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业务模式》等多篇论文。 汤根木,1960年生,三都淡竹人,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松阳县第九届人大代表,第八届中共松阳县委委员。历任中共松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松阳县工商局局长等职。 汤光新,1945年生,松阳西屏人,历任丽水技校团总支书记、松阳县第一印刷厂厂长、企业书记、工会主席、松阳县桥协主席等职。松阳私人藏书家,对史籍文献、方志谱牒及音乐戏曲涉猎颇深。家藏《中图分类》图书近万册。编撰有《地矿知识讲义》、《桥牌入门及比赛方法》、《历代郡望地名概览》、《松阳诸姓郡望》、《此山集》、《松阳历代书目》、《项安世诗集》、《叶梦得诗词》及合编的《蘭雪集校笺》、《古邑松阳》、《叶法善研究》、《松阳县姓氏志》、《玉岩村志》等文集。 汤林友,1964年生,宣平郑迴人(今属浙江武义),祖籍松阳呈回。人类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等,主要著作有《人类学通论》、《人类学概论》、《汉人社会研究?一个人类学的组合考察》等。发表有《义序与中国宗族研究范式》、《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村落研究:解说模式与社会事实》、《论华北宗族的典型特征》等多篇论文。 汤光舜,1961年生,松阳靖居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丽水中专(松阳师范)副教授,松阳县第六届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教书育人、教学研究工作。尤对自然地理及区域经济建设颇有研究,发表《丽水旅游开发主题与文物研究》、《县城经济发展探索》等多篇论文。 汤兆成,1937年生,浙江金华人,大专文化,工程师。历任松阳县四届人大常委,松阳林科所所长、松阳县林业局副局长等职。 汤志锋,1978年生,松阳西屏人,毕业于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历任共青团松阳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第八届中共松阳县委委员,一届、二届共青团丽水市委委员。 汤建华,1965年生,松阳西屏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会计师。松阳县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现任中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