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查看内容

汤潮:一个理想主义者"知识"信仰

| 发布者: dxadmin| 查看: 5055| 评论: 0

摘要: 从哲学教授到数字出版商 汤潮: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知识信仰   本刊记者单庆胡鹏黄武   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写诗。虽然到今天经历的事情很多,但在诗人、教授、企业家那么多头衔中,我仍然认定我的内心是 ...
 从哲学教授到数字出版商

汤潮: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知识”信仰

 

  本刊记者 单庆 胡鹏 黄武

 

  “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写诗。虽然到今天经历的事情很多,但在诗人、教授、企业家那么多头衔中,我仍然认定我的内心是一个诗人,我在本质上是诗人。”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裁汤潮这样介绍自己。

  其实,汤潮远不止是一个儒雅斯文的诗人。

  有人说,汤潮是一个优秀的哲学研究者。他曾将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译成中文,也尝试着把中国诗歌以英语为媒,转送给盎格鲁·撒克逊的后人们。

  也有人说,汤潮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曾凭借着“哲学的敏感”,抓住了海南早期创业时机;他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崛起的契机,成功地创办了龙源期刊网。

  事实上,汤潮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也不是一个只见眼前利益的商人,而是笃信知识就是力量的践行者。

  游学他国长智慧

  汤潮善于用哲学的直觉去认识世界,相信马克思说的“哲学不只是用来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改变世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后,汤潮敏锐地捕捉到发展机遇,决定到海南创业,以注册资金7000万元成立了当时海南最大的地产公司。那一年,地价猛涨,1993年10月,房子已由初期每平方米70元涨至12000元。1993年底,汤潮在“地产业疯狂状态下胜利大逃亡”回到北京时,业内有人说他挣了几亿元。汤潮半开玩笑地把这归功于“哲学的敏感”:“它让你对大势有一个判断。那么热,不正常。”

  汤潮有时候也会运用情感去对世界作出判断,排斥来自“资本主体”的诱惑和裹胁。曾经有商人找到他,想与他合作投资“北京最大的夜总会或洗浴中心”,并承诺三个月收回投资。但是被他拒绝了,“我不能接受第二天报纸上说,汤潮开了一家桑拿浴。”即使是在企业做大之后,面对找上门来的风险投资,汤潮也不愿意自己的企业“被风投绑架”。

  “我秉持知识主体论,哪个资本都不能左右我的观点。很多企业上市后被资本改变运营理念。中国知识分子历来不能自主。以前依附于权力,现在被资本左右。这是不对的!”

  汤潮谈话时神采奕奕,言语间不经意透露出的刚毅与执著,让你很难相信这样一个“知天命”的男人,是一个“直觉+情感”的理想主义者。

  汤潮是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之一。回国后,他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年。1986年,汤潮再次奔赴加拿大,一边作为访问教授教书,一边攻读博士学位。这期间,他对哲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入,他认为社会的主体应该是知识,“知识主体”相对于封建社会的“权力主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体”,知识不但应该成为管理社会、主宰社会的主导力量,而且应该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重新认识知识的价值,尤其是人文知识的价值。知识有价,知识人应该拥有财富,而不应该是资本的仆人。

  尽管学术上的汤潮以其论文《知识主体论——对当代社会的哲学思考》开始崭露头角,但当他获得学位回国时,朋友们半开玩笑地说:“从现在开始,你已经是个哲学家了。但是,中国现在正在搞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搞哲学研究,恐怕今后你只能过一种静守青灯古卷自甘清贫的寂寞生活了,因为哲学是不能让人发财的。”

  春天总是在冲破凛冽的西风中到来,历史总是踏着泥泞和坎坷而履新。汤潮虽然承认哲学不能拿来换钱,但是,他认定喜欢哲学也不应该一定受穷。

  汤潮认为,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出现,知识主体社会也必定成为现实。这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哲学博士要为自己提出的“知识主体论”提供一个实践的版本。海南经商是第一次明证。

  且将心血付流年

  上世纪90年代从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的浪潮中全身而退后,汤潮却厌倦了继续重复做“看得见下半辈子的商人”。

  “林间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坦的,另一条是未知的。未知的路也许充满了险情,但我仍义无反顾地走向它。因为那里有我要探寻的世界。”这种冒险的天性,不仅来自于汤潮的内心,更是在哲学基础上深层次的思考。经过深思熟虑,汤潮决定去追寻心中的另一个目标:把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到海外。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汤潮告诉记者,在加拿大教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中国文化情结深厚的他开始考虑做点什么。

  “当时订一套《新华文摘》大约要360美金,而且每一期都要比国内滞后两个月以上。”后来看到美国著名网上书店亚马逊的成功,汤潮产生了一种冲动,一种要把中国优秀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世界的冲动。

  作为一个在国内外从事过英美文学和哲学教学工作的学者,汤潮感受到了一种使命,他立志成就一番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事业。他先是与在中国有着50多年发展历程的新华书店合作,在加拿大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海外“新华书店”,并在多伦多和旧金山建立了中文书店和出版社。这些事当时在北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后来,汤潮发现中文期刊虽然数量巨大,但由于条件限制,想大量发行非常困难。互联网的兴起,让汤潮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模式。

  1998年12月4日,汤潮创办了以电子期刊为主要内容的龙源期刊网。当时,互联网是个新生的产业,中国的网民只有24万。这对汤潮和他的龙源网来说压力可想而知,但汤潮并不短视。

  龙源期刊网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向期刊社征求网络传播的授权,但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要让传统期刊社接受一个看上去离他们还很遥远似乎还不甚关联的互联网神话,是件艰难的事。有人建议汤潮,先等一等,放一放,待人们的观念转变之后再说服他们接受,“你让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杂志社老总相信互联网能让他的杂志赚钱,太可笑了!”

  学识决定人们的视野。熟悉西方哲学的汤潮崇拜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在困难面前没有丝毫犹豫,汤潮用惊人的恒心和定力开始了艰苦细致的市场开拓。

  作为三联出版社曾经的作者,汤潮首先想到了已经退居二线的原《读书》杂志的老主编沈昌文先生。热心的沈先生向龙源首先推荐了《新华文摘》。

  汤潮回忆,那是1998年的一个秋日,《新华文摘》的负责人李椒元先生应邀走进了龙源当时设在北师大辅仁校部的工作站。在那里李先生第一次看到了为期刊的网络传播设计的整个平台,他敏锐地感到这将是一个有着无限发展空间的载体。

  正是这次亲身体验,让李椒元先生接纳了汤潮,接纳了龙源。由此,以跨学科核心期刊著称的《新华文摘》成为龙源签约合作的第一家期刊社。一个良好的开端,奠定了龙源成为优质文化网络传播者的基础。

  而今迈步从头越

  汤潮认为,在目前出版行业的整个价值链中,内容创作者的收入仅占了不到10%的比例,而数字出版要建立更加健康的价值链和商务模式,在新的价值链中,应使作为知识创造者的作者成为价值的主体,而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加工者的出版社编辑,其劳动同样也要获得认可。

  “我们要打造一个期刊矩阵,让读者与作者的利益最大化。”汤潮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他不惧怕现有数字出版领域的竞争,“我们有自己的‘月光宝盒’”。

  汤潮认为龙源商务模式的独特之处就是“共享、多赢”。以版权模式为例,龙源采取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体的“买断”,而是建立于“合作分享”的知识主体模式。在分享的比例上,知识的创造者永远是主体。

  在获得期刊社的授权后,龙源通过“按篇计费”的量化方式来解决付费基准,读者不必为不需要的内容买单,创造了互联网内容付费的成功模式。汤潮举个例子,比如一篇3000字的文章如果获得读者认可,读者就会愿意付费。如果一篇文章按照0.5元收费,200万人阅读将会获得100万元。

  汤潮认识到优质内容是互联网最终的制高点。对于读者来说,付费阅读,质量更高,价格也更合理,能够节省时间读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将为知识产品的拥有人带来最大的价值,使他们的知识转化为资本。作为人文知识分子,我要证明知识分子也可以用知识创造财富的。”

  “我不认同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免费的观点。”汤潮表示,如果一边倒向读者考虑的话,内容的创作者必将失去写作动力,优质和创意就会枯竭,变成无源之水。

  “经营者,只有站在为知识创造者和受众服务的角度考虑,知识的创造才能源源不断,产品不断产生,受众才会越来越多,蛋糕越做越大。”汤潮坚持认为,只有优秀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人来阅读,只有全民阅读才能够使知识获得更多的收益,建立起健康的价值链将极大地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正是基于“共享、多赢”的理念,龙源设计了一整套“公平、公开、公正”的合作流程:优质刊社从龙源获得的收益高低,取决于网上阅读量的高低,每一家期刊社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密码去监控收益状况,在操作公平、透明的基础上,与著作者、读者利益共享,并达到多赢。

  虽然呕心沥血撑起的传奇创业史,让汤潮的“知识主体论”思想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了印证:文化和思想将最终主导因特网。但汤潮认为数字出版物不会砸了传统期刊的饭碗。汤潮表示,龙源不是与期刊社争夺已有的市场份额,而是通过内容资源的整合、加工甚至创造,帮助期刊社开拓新的市场。

  从1998年至今,龙源没有出现版权纠纷。2010年的版权事件也是由龙源主动发起,成功地推动了中国数字版权的模式。“龙源近些年的成就在内容产业和互联网业界也算是一个奇迹,但我们追求的远不止这些。”的确,就在国内数字出版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候,汤潮早把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并萌发了把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播到海外的想法。

  据统计,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的期刊销往海外的年发行量不到百万,平均年销售额约300万。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知名度。

  汤潮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重视与中国的交流,并开始接触和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中国海量的“优质内容”日益显现出它的价值。

  中文的内容资源非常广泛,期刊是最优质的资源之一。汤潮身体力行,通过龙源这一平台将中国的电子期刊推向世界。自1998年成立以来,由于龙源电子期刊销售模式的独特性,龙源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美国纽约的三大公共图书馆、多伦多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以及澳洲、港澳台的图书馆、学校都开始使用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伯克利大学的东亚图书馆馆长还亲临龙源期刊的中国总部,称龙源期刊网使他们找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解决方式。

  汤潮对于电子期刊的明天和龙源走向国际的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充足的信心,“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将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更大的作用。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是未来中国优质内容和优秀文化的传播方向”。数字出版将使中国期刊插上翅膀,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http://www.tangshi.org
这份报导的永久网址是: http://www.tangshi.org/view.php?file=show&contentid=3844

相关阅读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