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称“皖”,这个名称来自于帝赢伯益时期。大禹因得到大理偃皋陶的支持,而使天下咸服,因而要将天子之位禅让于偃皋陶。《史记夏本纪》曰:“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但是偃皋陶却没有这个福分,在涂山大会之前时病死于安徽寿州安丰县,则葬于此。大禹将偃皋陶的三个儿子封于英国(一说为蓼,河南偃城)、六国(安丰县六城)、许国(河南许昌)。大禹在巡狩大越(浙江会稽)时而崩,禅位于偃皋陶的儿子赢伯益。赢伯益称帝后在安徽境内大封子弟于皖伯国(偃姓,潜山县)、宗子国(偃姓,枞阳县)、桐子国(偃姓,桐城市北)、舒国(偃姓,舒州)、巢国(偃姓,安徽曹县)、钟离国(偃姓,安微凤阳东北)、焦国(偃姓,安徽亳州)、州来国(偃姓,安徽凤台)等国;而舒国又分衍出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部落,统称“群舒”。赢伯益在位三年,被大禹的儿子夏后氏启击败,而隐居于箕山之阳(河南嵩山咸阳城),夏王朝因仇视居住在江淮地区的偃姓诸国,蔑称其为“淮夷”。西周时期楚国崛起于江汉平原;春秋时期楚国北上,偃姓诸国先后被楚国吞并。皖伯国是江淮地区的大国,商周时期伯为方伯,统辖五侯。皖伯国被楚国灭亡后,楚国在其地建立“皖邑”,因而安徽保留了皖山、皖水的地名。因皖国文化代表着淮夷文明,所以成为安徽地区的别称。皖河源于大别山,其与长河、潜水汇合于安庆而入长江,因而安庆一带的长江水域被称为“皖江”。清乾隆25年(1760年)安庆府被定为安徽省省会,治怀宁(即现在的安庆市),因而安徽简称“皖”。清雍正13年(1735年)安徽省由原管辖的七个府,三个直隶州,增至八个府(即安庆、徽州、庐州、宁国、池州、凤阳、太平、颍州)和五个直隶州(即滁州、广德、六安、和州、泗州),因而世人将拥有八个府的安徽省合称为“八皖”。偃姓是黄帝汤轩辕长子汤玄嚣后裔,汤玄嚣统辖金天氏汤少昊青鸟部,所以因袭:“少昊”、“青阳”之号。因汤少昊部族皆以鸟为图腾,所以汤尧赐皋陶为偃姓,偃即燕,所以燕是偃姓的图腾。偃姓是偒人的分支,所以,偒人成为八皖最早的居民之一。 有穷氏寒浞时期,在商丘诸杀夏后氏相,商殷族酋长汤相土城商丘空虚之机,率部迁居商丘(河南商丘)立都,《春秋左氏传襄公9年》记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汤相土佐夏南征北战,功垂史帛。诗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汤相土晚年迁都于相山(安徽淮北县),汤相土在相山筑相土城,因睢水流经于此,所以商族视睢水为母亲河。春秋时期,宋襄公争霸中原,曾祭祀睢水之社,以震慑东夷诸部。周景王2年(公元前543年)淮北县仍属于商宋国的土地,宋平公汤成将母亲宋伯姬葬于淮北县玉姬山,其墓地周长324米,坡高60米,占地10余亩,其坟下有“周宋共姬之神道”和“宋共姬墓”。《水经注》证曰:“相县,故宋地,宋伯姬卒于此,有冢。”汤武王时期,曾一度将都城迁至于亳(安徽亳州),所以亳州有汤陵。春秋时期,亳州仍属于商宋国土地,后被楚国侵占。汉时,亳州曰:“谯郡”,东晋时期,河南长平殷汤氏迁居于谯郡(安徽亳州),成为当地望族。 宋桓公时期,封三子荡原于荡(唐)邑(河南睢县),任司城(原名司空,因避宋武公名讳改称司城)、荡邑大夫。荡原之孙荡意诸承袭了司城、荡邑大夫后,则以荡为氏,被尊为荡汤氏始祖。荡意诸的侄子荡泽出任宋司马、荡邑大夫后,其欲削弱公室而专国政。周简王10年(公元前576年)宋共公汤瑕卒,宋司马荡泽乘势杀死宋共公太子肥,赶走右师华元。但宋桓公胞族左师鱼石、少宰鱼府、大宰向带、大司寇向为人、少司寇鳞朱得知国人支持右师华元,五大夫为防止国人造反诛灭桓公家族,因而鱼石等迎请右师华元回国,并佯允华元讨伐宋桓公胞族司马荡泽。谁知右师华元回国后竟率国人诛灭荡氏,杀了大司马荡译,鱼石、鱼府、向带、向为人、鳞朱五大夫见桓公族不保,则出逃至母亲河睢水。右师华元掘睢水淹五大夫,并派兵守城不准五大夫进都,于是五大夫逃亡到楚国去了。右师华元平定宋桓公家族四姓叛乱,立汤成为宋公。《史记謠微子世家》曰:“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荡译)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奔晋,鱼石止亡,至河乃还。诛唐山(荡译),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荡泽子侄幸免于难者逃至安徽亳州,归附楚国。荡氏进入安徽境内,分迁到荡子圩(安徽含山县关镇乡铜庙),因而含山县有荡一、荡二、荡三、荡四、荡五、荡王等地名。荡氏为避祸而去草为汤氏,所以亳州汤氏在历史上曾一度排在亳州八大姓之一。 《安徽汤氏源流考 - 1》 《安徽汤氏源流考 - 2》 《安徽汤氏源流考 - 3》 《安徽汤氏源流考 - 4》 《安徽汤氏源流考 - 5》 《安徽汤氏源流考 - 6》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http://www.tangshi.org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