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学良撰文 2003-6-29 16:32:18 (三)阳姓改汤氏 阳姓为十日国天王阳帝之后裔。《山海经·中山经》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橿杻檿褚,其兽多鹿麝,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柴桑在今江西九江,毕沅曰:“在浔阳柴桑县,南与庐山相连。”因知九江为阳帝之都。上古十日族以山南为居,因而山南之地为“阳”。《水经注》曰:“阳水出阳山阳谷 ,世人谓之太阳谷水。”因而,阳帝是太阳,荀爽曰:“在天为日,在地为火,汤也。”所以阳帝即汤王也。《山海经》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史记》曰:“旸谷。”《归藏启巫》曰:“阳谷。”盖汤、旸、阳本一字通用。因此,汤王所居之地曰:“阳”,楚国阳丘,宋国阳城,齐国阳州、阳谷,郑国阳陵,东周阳人聚、晋国阳樊、鲁国阳关、嵩山陆浑阳山,皆阳帝族居此而得名。 汤尧时,十日国战败,避汤尧姓讳,而改为阳氏,史称“阳夷”,为九夷之一;商时,封为“阳侯”,封地于陵阳(河南孟津)。殷纣王未年,周武王会诸侯八百渡孟津伐殷纣,阳侯率水师迎战,兵败溺水而死,汤人怀念阳侯,奉其为“水神”。西周初,阳侯改封于阳邑(山东沂水县)。公元前1063年,周公旦平定奄亳之乱,将其子姬伯禽由鲁国(河南鲁山),迁封于曲阜,与阳国为邻。阳国不服鲁制,坚决与鲁为敌,鲁国不能御。直至公元前鲁炀公姬熙即位,才兼并阳国,并将其地转封于姬姓。《叔姬鼎》曰:“叔姬作阳伯鼎,永用。”鲁国虽然灭了阳国,对阳人采取怀柔政策,允许阳姓保留亳社,供阳姓祭祖。鲁定公时,阳侯后裔阳虎以季氏家臣而专国政,形成“陪臣执国命的局面。”《左传定公》曰:“定公6年8月,阳虎和三桓在周社盟誓,和国内的人们在亳社盟誓。”公元前501年鲁三桓联兵攻打阳关,阳虎败逃齐国,辗转至晋,为赵简子家丞。 晋襄公时,为奖励晋军元帅阳处父操心国事之功,封他于山西太谷阳邑,为子爵,因而又称“阳子”。阳处父的子孙则以其封邑名为氏,称阳氏。晋襄公7年秋逝,晋国卿大夫争立新君而发生争斗,赵盾使人杀死贾季所迎立的公子乐,而迎立公子雍。贾季因恨汤处父夺其军政大权,则密令剌客续鞠居于9月剌杀了晋太傅阳处父。 楚穆王有个王子叫芈扬匄,字子瑕,因封于阳邑,又名阳匄,阳匄精通占卜之术,楚平王拜阳匄为楚令尹(宰相),因此阳氏名显当朝。阳匄之子阳令终,在楚昭王朝中任官厩尹,公元前515年3月,阳令终遭楚臣费无极诬陷,楚令尹命鄢将师将阳令终及其弟阳完、阳佗一起杀死。 秦汉之时,朝廷严禁以古天子名和号为姓氏,所以,汤氏多改为阳氏,因而阳氏人口剧增,贵显当朝。汉时,河南洛阳阳人聚阳氏家族东迁河北无终县(天津蓟县)定居,两晋、南北朝时期无终阳氏世为官宦,名震朝野。 隋代,阳氏因与杨姓同音通用,为避隋文帝姓讳,改为汤姓。如:南陈末年相州市阳慧朗,以贪贿著称,隋文帝灭陈,扬广诛阳慧朗以警后人,其后因避祸改称汤氏。宋以后编史,则称其为汤慧朗。唐末名将阳群和吐番大将阳没藏,宋以后编史亦称其为汤群、汤没藏。所以在宋代门阀中,阳氏失去了昔日的名位,未能进入百家门阀氏族的行列之中,而成为汤氏的一支。 清寒斋汤学良1994年稿 |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http://www.tangshi.org 这份报导的永久网址是: http://www.tangshi.org/view.php?file=show&contentid=2215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