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伐桀,商代夏之后,定都于亳。
但是我们今天无论是看小说《封神榜》,还是研究金石甲骨,提起商代,总是习惯性的称之为殷商,这是为何呢?
这是因为,商部落有个特色,他们总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停地迁徙,在商朝建立之前,从部落首领“契”一直到“汤”,部落竟集体迁徙了8次之多。
此后商朝建立,都城仍多次搬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汤的九代孙盘庚时代,才定都于殷而稳定下来。
大家都知道,都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历来迁都,基本上都是统治者的迫不得已之举,盘庚迁都于殷,也不外乎。
商代的君位继承,“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漏洞这么大的继位制度,贵族为权利的斗争,想必是极为血腥的。
我们看《史记-殷本纪》: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大白话来讲:就是汤死后,帝位传了三代后,到了太甲。太甲为君无道,被伊尹放逐到“桐宫”这个地方,三年后太甲痛定思痛,改过自新,伊尹才让他重新当政,故事“伊尹放太甲”就来源于此。
同样的事情,《竹书纪年》的记载,就不一样了,其云: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
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
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大白话来讲:仲壬(第三个君王)死后,伊尹放逐太甲后自行即位。七年后,太甲逃出“桐”这个地方,杀了伊尹后复位,命伊尹的两个儿子平分了父亲的地产。
不论伊尹的结局怎么样,这个事情都细思恐极,伊尹作为人臣,竟然可以放逐君王,可见他的权利有多大!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亦可以略窥当年商代朝堂争权之残酷,亦不亚于后世。
我们接着谈盘庚,他的父亲把国都迁到黾,也就是山东曲阜,这次迁都是为了就近指挥镇压东夷的叛乱。
等到盘庚的哥哥阳甲即位后,非但东夷叛乱未能镇压,西北边陲也岌岌可危。
同时国都“黾”地处黄泛区,这个地方,黄河三年一改道,五年一决口。频繁的水患,导致百姓及国防无不深受其害。
更为重要是,这个时期,贵族势力不断壮大,大臣们骄奢淫逸,极度威胁统治安定,难保哪天还会冒出来个类似伊尹的权臣,盘庚即位后,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堆烂摊子。
《尚书·盘庚篇》记载盘庚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
大意为:不是我为君无能,实在是你们这些贵族败坏朝纲久矣,没有一个人肯为社稷出一点点力,还反咬百姓为刁民,造成这个局面,国家行将败亡。
为了解决国都的安全问题、农业生产问题,以及彻底摆脱贵族大臣的势力范围,盘庚联合支持者,运用铁腕手段,力排众议,最终迁都于“殷”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阳一带,这就是殷商的来历。
殷地,位于黄河之北,国都沿洹水而建,且地势较高,无洪涝之虞,西依太行、南面平原,易守难攻。
加之迁都后,贵族势力初来咋到,没有故旧基础,商王权力稳定,为日后中兴繁荣奠定了基础。
盘庚已经是商代的第二十个君王了,其在位28年,迁都奠定了后期的“武丁中兴”,商代此后享国273年,再也没有迁都。
此后,无论是班固的《汉书》,还是尺度令人咋舌的《竹书》,都赞美此事:
《汉书》:“昔者盘庚改邑以兴殷道,圣人美之。”
《竹书纪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商朝灭亡后,殷都被废,此地人称“殷墟”。
殷墟是商代稳定很久的国都,所以这个地方,挖掘出了大量的甲骨文。
结合史料和甲骨文记载,盘庚之后,商朝再次衰弱,武丁即位后,重用了建筑奴隶傅说(yue),也就是《孟子》里记载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商朝进入鼎盛时期。
武丁儿子祖庚之后,再次衰弱,此后直到帝辛,也就是《封神榜》里被妲己迷惑的纣王时期,周武王伐纣,商王朝彻底灭亡。
此后,商代贵族、遗老再次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以货运贩卖,互通各地有无为生,故后世称呼生意人为“商人”即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