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汤飞凡博士
汤飞凡,世界著名的中国第一代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生于1897—1958年。在他61年的人生岁月中,他走过了一条求学、数次留洋,但总是将事业之根扎在自己国土上的奋斗之路。他的事业是对世界微生物学和病毒学的贡献:在病毒学发展早期,他用物理的方法研究并阐明了病毒的本质;1955年,他首次分离沙眼衣原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对中国微生物制品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于中国现代医学,特别是微生物学、病毒学方面创造的数个第一,笔者以为,作为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醴陵人和湘雅人是足以称道和引以骄傲的。然而,作为我们的老校友,关于他的很多事,我们知之甚少。 汤飞凡,家系祖制派名家铃,字瑞昭,号溢声。湖南醴陵市西乡神福港泉塘汤家坪人。 1897年8月2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生,5岁启蒙,就读于家乡附近东岗何家办的义塾。1910年随叔父汤汉斌、何键部下的军需处长到长沙,入城南湖南中路师范附属学校(后称私立妙高峰中学,旧制三年,相当于现代初中)读书。期间的1911年,四川爆发史称的保路运动(又叫四川铁路风潮)。波及长沙,各界反应强烈,人们纷纷上街游行示威,声援“四川铁路风潮”。刚入学一年的汤飞凡因加入游行活动,被校方予以记过两次的处分。三年后,他考入湖南甲种工业学校的金工科.但对该科课程兴趣不浓,原因是他在中路师范读书时,母亲因病早逝,使他萌生了学医的想法。1913年秋,恰逢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耶鲁大学雅礼会合办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张榜招收医学预科生,汤飞凡应试通过,成了湘雅1914年建校时的首班学生。 说起汤飞凡成为湘雅的首班学生,湘雅医院的首任院长、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首任教务长胡美(Edward H. Hume)在他的回忆录《道一风同》第二十一章有这样的记录:姓汤的学生是从长沙以东不远的醴陵来的。当时,他是湖南甲种工业学校金工科的在读学生,出于学生的好奇,常常去参观萍乡煤矿,看人们从大矿井中运煤出来。一天,他在煤矿遇见两个中国客人,他向他们鞠了一躬,鼓起勇气问他们那闪亮的木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他们告诉他说是一架显微镜。他们是来给下班的矿工检查钩虫的。他感到很新奇,问他们可否看他们工作。客人建议说:“来给我们帮忙吧!”客人告诉他怎样使用显微镜,怎样在标本上找钩虫卵。当他能独自在一张切片上找到钩虫卵时,他高兴极了。那一天,这个姓汤的孩子就决定做一个医生。他决心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研究治病的原因。他向那位年纪较大的中国先生问道,他要怎样才能研究科学医学?回答他的是那位年纪较大的中国先生,后来他是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首任校长颜福庆博士,说几个月后中美合办的湘雅医学校就要在长沙开学了。就在这一天,姓汤的孩子答应颜福庆说,他一定要进入湘雅第一班学习。1913年7月,湖南省政府与雅礼协会协议开办湘雅。1914年1月22日,协议双方在古城长沙的浏正街租民房开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预科班,汤飞凡放弃湖南甲种工业学校金工科的学习,通过考试转入湘雅就读。此时,湘雅的校长是美国人胡美博士,汤飞凡还没学过英语。他向校方承诺,保证一年后补考英语过关才获得入学资格的。入医学预科后,为了恶补英语,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背完了一本英文词典,以致视力急剧下降,回醴陵度假时,闹出了错把兄长当父亲的笑话。1914年7月,湖南育群学会与雅礼协会开办湘雅的协议获得各方认可,举颜福庆为校长,胡美为教务长;在西牌楼开办、胡美原任院长的雅礼医院、以及雅礼护病学校将作为合作双方创办医学教育的实体改称湘雅。12月8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古城长沙的潮宗街正式开办。1月22日,与汤飞凡同期在浏正街入学的梁鸿训、萧励夫、谢珍、粟福仁、张国栋等6位旧生,与新招的张孝骞等12名学生合在一起,成为湘雅的第一班学生。这班学生进校后,据1916年版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则》规定,他们要接受长达7年、四个阶段的严格学习。分别为: 补习科课程是:伦理、国文、英文(包括文法读本作文会话)、数学、化学、生物、德文、世界地理、卫生、物理。 两年医预科的课程是:国文、英文、德文、生物(包括植物及动物)化学(包括定性分析化学)物理、数学(包括几何 三角)。 五年医本科的课程是:第一学年:体学(包括胚学组织学)生物学(包括比较)、化学(包括有机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物理(包括医学物理);第二学年:体学(包括全身体学脑学体势学)病理学(包括??学)、体功学(包括体功化学生理学);第三学年:卫生(包括讲授实习)、医学(包括验体诊断法临症法显微镜使用法)、药物学(包括毒药学制药学)、病理学(包括全体病理学剖验尸体法等)、外科学(包括绷带使用学小症外科学)、动物学(包括寄生学);第四学年:医学(包括临症诊断皮科学儿科法)、产科学(包括讲授实习)、病理学(包括临症病理讨论)、外科学(包括临症敷伤术);第五学年必要科:内科、外科、产科、妇科、耳目喉鼻科;选科:搜查病源、临床实习、临症研究、解剖及病理研究。 研究科:不定课程,不定期限,任本科毕业生自择所愿研究之学科,深研而专精之。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则》的学业成绩考查第三条规定:凡平均分数八十分以上列甲等;七十分以上列乙等;六十分以上列丙等;六十分以下列丁等,为不及格。列丁等者不得升级或毕业,但必参酌操行成绩依部令定之。《学则》第八章对学生的禁令是: 第一条学生不得干预国家政治及地方诉讼。 第二条学生不得入教会及政党。 第三条学生不得有败坏品德及毁伤礼教之事。 第四条学生不得吸烟吃酒。 第五条学生不得违抗学校规则及临时命令。 第六条学生对于职教员不得侮谩。 第七条学生不得斥骂同学,尤不得斗殴。 第八条学生非家住长沙市者不得外宿。 2.1921年湘雅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汤飞凡博士 如果说中美携手,新办的医学教育接受汤飞凡来校学习,是湘雅与醴陵的首次结缘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历史掌故是湘雅师生与醴陵人民共患难的事件。 汤飞凡来湘雅学习的第三到四年,其家乡遭受南北军伐混战之苦。 1917年10月至1918年4月底,南北军伐在湖南作拉锯战,称之为“国军”的部队在溃退时途经醴陵县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并数次纵火烧毁民房店铺,使醴陵城区几乎化为一片废墟(见长沙版《大公报》1918年6月7日第6版),这就是史称的“醴陵兵灾”。《大公报》1918年5-6月曾先后刊发《醴陵兵灾惨状纪实》《醴陵公民报告兵灾详情》《观醴陵兵灾影片纪实》等文,让世人了解灾情。 这次兵灾殃及范围之广,受损之重,醴陵人、《天问》周刊的编辑者傅熊湘根据当时报纸和各方面材料编辑的《湘灾纪略》,对张敬尧等军阀在湖南的残暴行径有这样的记述:北起岳州,“自长沙、湘潭、湘乡以达宝庆、衡阳、永州,又自平江、浏阳、株洲、醴陵以达攸县、茶陵,皆南军先去,北兵踵来,南兵既掠而过,北兵且掠、且淫、且杀而前。而湘督张敬尧第七师踵至,大肆横暴,杀掠奸淫,靡所不至。湘东之民,如火亦热。”张敬尧的部下“日以寻花姑娘为乐”,“少者固不可免矣,即白头老妇,亦所不免”;屠戮百姓“或剖其心,或刳其腹,或割其势,或抽其肠,或脔其手足,或剥其肌肤,或絮捆油渍而倒焚,或熏鼻烙而痛死……”张敬尧开进平江,“三天不封刀”,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在这场南北军阀的战争中,受害最重的是几次拉锯战场的醴陵、株洲两地。“醴陵全城万家,烧毁略尽,延及四乡,经旬始熄。”战事结束后,醴陵全县“仅遗二十八人,此二十八人每对人云:我们妻离子散,骨肉分离,零丁孤苦,并不想活。”在此场浩劫中,醴陵全县共受灾47901户,被杀21542人,焚烧屋宇14752栋,荒田10490户,损失财产19410281元。 灾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救助灾民。湘雅的在校学生经颜福庆校长同意,发起成立了湘雅医学校赈灾处,于1918年5月24日长沙版《大公报》第6版发布了《湘雅医学校筹赈办法》。办法说:此次救助难民,由遵道会梅牧师及本校校长颜福庆负责,梅牧师管难民的接待,颜福庆负责赈款募集。具体安排如下:筹集赈款事务繁杂,特设醴陵难民筹赈处于潮宗街本校;赈款交本校醴陵难民筹赈处并索取收据;赈款收齐后即转交颜福庆,以便办理难民抚恤等转款事务。 随后,《大公报》陆续刊发湘雅医学校赈灾处募集的捐款明细。捐款来源于湘雅师生、医护人员与社会各界的赞助。到是年10月,共为醴陵兵灾的难民募得捐款:“光洋二百六十二元六角,票洋七百二十一元,票钱七百一十八千九百文,票纹一千一百九十五俩”(见1918年12月9日长沙版《大公报》第6版),由颜福庆校长托有关部门转交灾民。此举彰显了湘雅人推崇仁术的仁心,扩大了湘雅医学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是湘雅师生与醴陵人民共患难的历史事件。 这次赈灾醴陵,是湘雅师生古道热肠、仁义仁心的体现,有汤飞凡的积极参与。 32.汤飞凡与同学在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学习时进行人体解剖学实习的情景
1921年,汤飞凡与张孝骞等10人毕业,除拿国内颁发的文凭外,还获美国康涅狄克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 39.1.1921年6月湘雅首届毕业生,第二排中为汤飞凡 1921年6月湘雅首届毕业生中文毕业证
11.1921年湘雅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汤飞凡博士(右一)与同学合影。右起二是张孝骞,三为萧元定
毕业后,汤飞凡深感自己的所学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目标相差太远,便向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执教的细菌系教授、美国著名细菌学家田百禄(TenBroeck)提出进修的书面申请。获准后入协和。头半年多的时间,他一直在准备室做实验准备工作:从洗刷玻璃器皿到制作培养基、饲养、管理实验动物样样干得扎扎实实,深得田百禄的赏识,遂于1922年1月起受聘于协和。随后3年,在田百禄的手下,他熟练地掌握了细菌实验学技术。因工作认真出色,获协和及田百禄的推荐,得奖学金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料深造。在细菌学教授秦瑟的指导下,他正式步入了细菌学领域的研究。 汤飞凡远在异国他乡求学深造的后期,他原在读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已改称湘雅医科大学,家乡湖南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运动中极左的排外思潮使湘雅于1927年春开始一度停办。1929年春夏之交,汤飞凡学业有成,偕夫人何琏(何键的二女)回国,定居上海,受聘于中央大学医学院任细菌学副教授,开始中国病毒学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这年年初,湘雅原校长颜福庆,奉命组织复办湘雅医学事宜,特来湘视察,并规划一切,于一月二十七日,与原董事长曹典球、湘雅维持会会长王子玕等召集育群学会特别会,议决重组湘雅医校校董会及医院院董会,推定校董二十五人,内由本校同学会选举四人参加。同时推定院董六人,雅礼会亦根据续约,推举院董六人参加。于是,校、院董事会正式成立,公推陈夙荒为校董会董事长,曾约农为院董会董事长,胡元倓为育群学会会长,王子玕为湘雅医科大学校长,继续开办湘雅医科大学。修订章程,力谋发展。在这次校董会的重组中,经湘雅毕业同学会选举,时任上海吴淞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湘雅第一届毕业同学汤飞凡,时任湘雅医院外科主任医师、第一届毕业同学萧元定;时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爱克斯光学代理主任、第二届毕业同学谢志光;时任湖南肺病疗养院副院长、第四届毕业同学谭世鑫等四人增选为校董,此为毕业生加入湘雅校董会之始,而汤飞凡有幸选入,可见其影响力已得到湘雅毕业同学和业界的认可。 在中央大学医学院期间,汤飞凡与校友周诚许合作,坚持实验研究,历时3年多,于1935年推翻了日本著名细菌学家野口等人提出的沙眼“细菌病原说”,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后应英国皇家医学研究所之邀,赴英进行短期科研合作。1937年他回国不久,淞沪战争爆发,使他数年来关于沙眼的研究被迫停顿。这年,他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上惋惜地写到:“……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看,沙眼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我们今天离着解决这一问题和寇霍时代一样的遥远。”寇霍是1887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沙眼“细菌病原说”的微生物学创始人之一。 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后,国民党政府迁往武汉,汤飞凡受任于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同时,也受聘于雷氏德研究所,继续从事细菌学的教学和微生物的研究。1938年初,民国政府卫生署署长颜福庆博士(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首任校长)从武汉致信汤飞凡,要他在长沙重建从北平迁出的中央防疫处。学成专业,急于报效祖国抗战事业的汤飞凡,尽管身上还未褪尽淞沪抗战的硝烟味道,决定前往长沙,接受任务。这次他刚到长沙不久,特意利用工作间隙回访母校。在湘雅校园,他受到了代理院长、同班同学张孝骞教授等母校同仁的接待。期间,他与张孝骞、萧元定、袁道、王肈勋等湘雅人在校园的合影,留存了这份历史记忆。 58.3.1938年私立湘雅医学院西迁前汤飞凡(前排右二)回母校的留影。前排右1王肇勋、2萧元定、3汤飞凡;后排中张孝骞
汤飞凡这次在长沙重建中央防疫处期间,因他既是湘雅的校友,又是湘雅医学董事会的董事,所以,大凡学校大型的活动都有他的参与。1938年4月,时任民国政府卫生署署长、湘雅前校长颜福庆博士在地方政府官员陪同下视察湘雅校园时,汤飞凡亲自参与接待。这次,颜署长等官员在湘雅医院红楼南边与湘雅员工合影时,汤飞凡就是合影成员之一。上面两幅历史照片证实,因为忙于学习与工作的汤飞凡,毕业后虽很少回湘雅,但他的心中有浓浓的、令人钦佩的母校情结。
58.1.1938年4月湘雅医学院西迁前颜福庆博士、张孝骞代院长与教职员在长沙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二位为汤飞凡
1938年9月,日军占领安庆、九江等重镇后,向武汉逼近。 10月份,武汉告急,民国政府迁往重庆,防疫处再欢奉命迁移。这时,汤飞凡正式出任中央防疫处处长。随即,他带领20余人,离开湘雅、离开长沙,将防疫处迁往云南,借住云南省立昆华医院。他们边生产、边选址。最后,汤飞凡决定选定昆明西郊的高峣镇华亭寺庙产建所。从此,他开始了一生中建所、研究,推出中国现代医学史上堪称数个第一的艰难之路。期间的跋涉过程,种种艰辛,汤飞凡的得力助手、国际知名的血液学专家、民国政府中央防疫处代理处长、在国民党退出大陆时,拒绝将防疫处迁往台湾的刘隽湘教授,费时10年,于他写就的《医学科学家汤飞凡》一书中作了较为详细的真实记录。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