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馆文化贡献者资料
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根据建会18年的档案资料整理,挑选出50位对中国会馆文化做出过巨大推动作用的贡献者名单,不管他是否离世,只要他对中国会馆文化有所付出、有所贡献,都将被铭记于史册!
1、蔡廷锴 蔡廷锴(1892年---1968年),广东罗定人,任国民革命军19路军上将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56年1月30日,蔡廷锴将军向北京市政府上书,率先提出重视保护广东会馆文物的倡议书。经北京市王昆仑副市长批准:广东南海会馆等文物得到妥善保管,首开会馆古建文物保护的肇端,为中国会馆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2、吴华 吴华,原名吴坤纪,1933年生,1937年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后定居于新加坡,高中毕业,马新会馆史专家,任新加坡启东小学校长。1965年,吴华开始专门从事华人会馆研究,长达三十七年之久。1975年,吴华出版专著《新加坡华族会馆志》(第一、二册、三册)、1977年出版《柔佛新山华族会馆志》、1980年出版《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填补了海外华人会馆资料缺环,是公认的海外著名华人会馆专家,为中国会馆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3、侯仁之 侯仁之,祖籍山东恩县,1911年生,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侯仁之院士长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1984年,侯仁之院士在美国访问时获知国际上有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回国后,他起草了一份政协提案,并征得了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三位政协委员的联合签名,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被采纳。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院士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侯仁之院士被誉为“活北京”,其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由侯仁之院士、岳升阳博士主编、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于2009年3月出版,第一次用历史地图集这一独特的传承方式,介绍了宣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真实再现,做到“观图知史”,充分展现宣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图集》将400余座会馆确切位置在地图上一一标示,并辅以详实的文字介绍,为保存和弘扬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4、李华 李华(1929---2009年),山东无棣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著名中国经济史学专家。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李华教授汇编的《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该书是第一部会馆碑刻实录,本书共选入90余块较有价值的碑文,并注明来源出处,对研究北京地方历史及工商会馆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李华教授对中国会馆文化的贡献对后学影响巨大。
5、洪焕椿 洪焕椿. 浙江省瑞安人,1920年生,高中毕业后任图书管理员,是自学成才的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室主任、教授,专著有《浙江文献丛考》、《浙江方志考》、《明清社会与江南经济》、《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等。1982年,洪焕椿发表《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及其作用》,填补了江苏会馆史料研究空白,对中国会馆文化做出了贡献!
6、罗哲文 罗哲文,(1924~2012年),四川宜宾人,中国文物研究所(今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所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1994年,罗哲文教授大力支持汤锦程提出的“会馆文化”观点,经其不懈的努力,1995年国家民政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会馆文化研究社团“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罗哲文教授当选为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1995年,罗哲文教授亲自率领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专家团多次赴新加坡考察,组织修缮了海外第一家华人会馆“新加坡福建会馆暨天后宫工程”,并在此发现光绪皇帝的御赐匾额,这是海外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块中国皇帝的御笔墨宝。为了推广会馆文化,罗哲文教授在新加坡福建会馆内举办了会馆古建讲座,受到东南亚各国好评。1997年,罗哲文教授应汤锦程之邀率领中国文物学会专家考察团考察了安徽泾县桃花潭扶风会馆,通过对扶风会馆古建材料的考证,罗哲文教授肯定这座会馆是唐代以前的古建筑,并应汤锦程之邀,亲自为扶风会馆题匾。通过这一考察,可以确定“会馆”这一名称应在隋唐时期出现。罗哲文教授对中国会馆文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历史丰碑上,激励全体会员前赴后继为会馆文化作出贡献!
7、张开济 张开济(1912—2006年),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著名建筑大师、设计大师之一,其主张建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986年12月,张开济教授敏锐的发现沉睡三十年的会馆古建的利用价值,率先提出修复北京旧会馆建为戏剧博物馆的建议,此提议受到北京市和宣武区领导的重视,随即视察了湖广会馆,作出修复北京湖广会馆的决定。1996年,北京市修复湖广会馆并对外开放。1997年9月6日,北京湖广会馆作为北京市第一百座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宣布成立。张开济教授对中国会馆文化的贡献开启了会馆博物馆和旅游发展的先河。
8、王灿识 王灿识,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1991年,燕山出版社出版王灿识论文集《北京史志论文集》,书中收录了北京市400余所各省同乡会馆、商帮公所地名录,以及会馆规模丈量数字,为会馆文物保护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数据。1994年5月,王灿识研究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单体会馆史书《北京湖广会馆志稿》,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1年,王灿识撰写的《北京安徽会馆志稿》亦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其后,王灿识在北京市宣南会馆文物保护中,多次在报刊上发表见解,对中国会馆文化的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9、王瑞安 王瑞安,河南人,1932年生,原河南开封市文物管理处处长,著名古建修复专家。1992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王瑞安主编的《山陕甘会馆》专集,填补了河南会馆史料空白。2001年6月25日,山陕甘会馆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王瑞安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10、汤锦程 汤锦程,北京人,1955年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其自幼聆听北京临川会馆馆长汤启乾(又名田野)讲述北京临川会馆中发生的故事,因而对会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1年,汤锦程开始全面考察北京及全国的会馆,并阅读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3000余册各省市自治区县志收录的会馆资料。1994年4月,中国轻工出版社出版了汤锦程专著《北京的会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为该书题写书名以示鼓励。《北京的会馆》是全国第一部论述会馆文化的专著,开启了中国会馆文化新纪元。1994年5月,在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的支持下,汤锦程与王经东、徐城北、崔百鸣、王克昌组织了琉璃厂地区民间文物保护小组,大胆提出“双向步行街方案”,对琉璃厂地区文物保护及地区内的66座会馆保护作出贡献!1995年,经国家民政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批准,汤锦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会馆文化专业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并先后创办”中华会馆网”、“汤晨会馆文化城网”、“中国会馆网”,出版学会刊物《东方龙》,开设中国会馆文化论坛,广泛宣传会馆文化、会馆保护、会馆旅游知识,向全国各省市推广创建会馆文化城、会馆文化学校倡议书。并支持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忠义将会馆古建修复及会馆文化推广到东南亚各国,十八年来,在汤锦程和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的推动下,会馆文化已成为世界大趋势,全国各省市掀起一股会馆文化热潮,群众自发的开展会馆调查、会馆保护,到处发现会馆、保护会馆、修复会馆、开放会馆、研讨会馆文化,使会馆文化耳熟能详。1965年,汤锦程开始接触江西省驻北京办事处,经历了外省驻京办大起大落的各个历史时期。1987年,汤锦程开始在全国各省市县创建学会办事处多达28个,并参与多家外省驻京联络处的建设,对办事处文化有了了解。1991年,汤锦程在考察北京会馆的同时并考察办事处,1993年完成《北京的会馆》创作,其中对办事处做了具体的介绍。2002年,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协助中央电视台教育台(10频道)拍摄春晚《百家姓》节目,汤锦程介绍全国各省驻京办联谊会参加拍摄,成功组织了40余家各省驻京办、联络处参加拍摄。2003年,汤锦程根据自己多年对各省市驻京办、联络处的研究,又提出“办事处文化”,编写了18集《办事处文化》专题片文稿,汤锦程将会馆与办事处这对姊妹文化融合研究自成体系。2009年,在戚占云、郑焕明的支持下,汤锦程、李罡联合各省市自治区驻京办事处、商会、校友会、会馆连续举办三届联谊活动,召开研讨会,推动了会馆与办事处文化的融合及发展。2010年,驻京资讯出版汤锦程的专著《会馆与办事处文化专辑》,对中国会馆文化与办事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1、黄宗汉 黄宗汉,浙江瑞安人,1931年生,任北京宣武区政协副主席。1994年5月,黄宗汉博士与王灿识研究员等合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单体会馆史书《北京湖广会馆志稿》,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为了修复北京湖广会馆,黄宗汉博士自诩“京都文丐”四处化缘,在北京市政府计委、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宣武区政府、北京宣武区城建开发公司的支持下,妥善安排了会馆中的居民,迁出了会馆中的企事业单位。1996年4月,在黄宗汉博士的努力下,北京湖广会馆原汁原味的修复竣工,湖广会馆的修复和重新开放,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黄宗汉博士吸取了日本博物馆的管理方法,提出将湖广会馆办成集观光、游览、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并鼓励和支持汤锦程成立”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1995年,黄宗汉博士利用北京安徽会馆为外景地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天桥梦》,使安徽会馆再次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2005年,在宣武区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北京市宣武区政府修复了安徽会馆戏楼,黄宗汉博士对中国会馆文化贡献巨大堪称楷模。
12、崔百鸣 崔百鸣,北京市人,1955年生,任北京市民政局科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1993年,崔百鸣时任中国轻工出版社编辑,慧眼识英看中汤锦程创作的《北京的会馆》稿件,认为这是一部具有文化含量很高的作品,因而上报选题获得批准出版,1994年4月1日《北京的会馆》终于问世。同年5月,崔百鸣将王经东、王克昌两位《北京的会馆》读者推荐给汤锦程,联合徐城北,共同组织了琉璃厂地区民间文物保护小组,大胆提出“双向步行街方案”,对琉璃厂地区文物保护及地区内的66座会馆保护作出贡献!同时,崔百鸣协助汤锦程创建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当选为理事,为中国会馆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13、孙成毅 孙成毅,祖籍山东,1957年生于广东江门市,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委员、深圳罗湖摄影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副主编,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获第五届中国摄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1994年,孙成毅为支持汤锦程会馆文化理论,亲为汤锦程专著《北京的会馆》作序;并在广东省推销《北京的会馆》1000册,使会馆文化风靡南国。1995年,孙成毅当选为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为实现汤锦程制定的举办“全国首届会馆文化摄影展”目标,孙成毅与胶片厂谈妥出资12万元完成这个项目,但因汤锦程预算不足使影展流产。十余年来,孙成毅为完成与汤锦程合作的《国保会馆摄影集》,奔走全国各地拍摄国保级会馆,并出资为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出版《东方龙》会刊两期。1997年,孙成毅发表“京城兴起会馆文化热”一文,使会馆文化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2008年6月14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深圳市文化局举办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孙成毅摄影作品展览》,孙成毅为保护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会馆遗产,对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14、白鹤群 白鹤群,满族,祖籍吉林永吉, 1945年生于北京,北京旅游局燕翔饭店高级管理,北京实用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北京朝阳区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北京民俗史地专家。1964年,白鹤群开始考察北京各省市会馆;1991年参加编辑《北京宣武区地名志》,其无私的将自己搜集的8万字资料编入”会馆”一章,为北京市会馆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1994年5月,经济出版社出版白鹤群、胡春焕合著《北京的会馆》,这是北京市第一部会馆资料书,为推动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15、马瑞田 马瑞田,河北新城人,1931年生,大学学历,原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馆长、工程师,著名古建彩绘专家。1993年,马瑞田经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民间文化艺术分会副会长王忠义介绍参与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民间文化艺术分会会长汤锦程主持的“长城海华公墓”筹备事宜。1994年4月,汤锦程筹备“东方会馆文化研究会”,马瑞田获知后介绍汤锦程将东方会馆文化研究会挂靠到中国文物学会。1995年,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成立,马瑞田历任会长、名誉会长、顾问。1995年以来,马瑞田协助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忠义先后修复了新加坡福建会馆、马来西亚福建会馆。王忠义副会长创建新加坡东艺建筑设计工程总公司,聘请马瑞田任总工程师,为推动海外会馆遗产保护工作和宣传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16、周昭京 周昭京,广东潮阳人, 1936年生, 中学教师,著名纪实文学作家。80年代,周昭京开始自费考察海内外潮州会馆,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撰写了一部《潮州会馆史话》;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潮州会馆史话》,这是中国第一部研究一个地区海内外会馆的专著,亦是第一部介绍海外会馆历史文化的著作。周昭京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17、王宇鸣 王宇鸣,浙江宁波人,1960年生,斯贝司公司经理。1994年10月,王宇鸣向北京市教育局承租了北京市教育局招待所暨正乙祠戏楼(又名“浙江银号会馆戏楼”),每月租金5万元。1995年以来,王宇鸣先后卖掉酒店、写字楼、轿车,筹资500万元重新修膳了正乙祠戏楼,并将正乙祠戏楼对外开放,其邀请京、评、昆、梆、越、曲艺、杂技、皮影、歌舞团体来正乙祠戏楼演出;许多驻华使馆、机构也不断在正乙祠戏楼举办各种活动,使会馆戏楼文化风靡北京。王宇鸣因长期拖欠房租被告,官司长达一年零八个月,最终王宇鸣败诉,依法院判决将正乙祠戏楼腾退给原使用单位。虽然王宇鸣在官司上失败,但其最先恢复、弘扬会馆戏楼文化,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18、李磊 李磊,河北霸州人,1936年生,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劳动处退休干部,1994年与汤锦程一同创建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当选为理事兼办公室主任。为了实现汤锦程设计的“会馆文化城”和“会馆文化学校”理念,李磊不顾年事已高,每日自带干粮坚持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义务坐班,并不辞辛劳奔走于北京防修二公司、西城区房管局、北京市房管局党校、北京市古建研究所、五洲大酒店、文化部文化促进交流中心等数十个企事业单位洽谈合作办校等事宜,使汤锦程的“会馆文化城”和“会馆文化学校”设计广为传播,被大家称为“金饭碗文化工程”。1995年,为了重新修缮北京的安徽会馆戏楼,李磊代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多次与北京宣武区房地产管理局领导和北京椿树整流器厂洪厂长(当时安徽会馆戏楼归北京椿树整流器厂使用)等协商引资修复方案;后北京宣武区政府认识到安徽会馆戏楼在北京会馆家族中的重要位置,于2005年招商引资修复安徽会馆戏楼。2006年,安徽会馆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北京仅有的两座国保级会馆之一。李磊对中国会馆文化的推动作出巨大贡献!
19、王克昌 王克昌,天津市人,1944年生,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局校外教育办公室教师、宣武区文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党史专家,获北京市“藏书状元”称号。1969年,王克昌老师开始考察北京宣南会馆,专门研究会馆党史、会馆中的革命人物,其历经25年搜集整理的资料为编写北京市宣武区《白纸坊地名志》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1994年5月,王克昌对汤锦程专著《北京的会馆》书中错字提出意见,并亲自修订后送给汤锦程修改,两人由此成为莫逆之交。同年6月,经汤锦程介绍, 王克昌老师积极参加琉璃厂地区文保工作,为保护东西琉璃厂方圆一公里内的66座会馆作出贡献。为了宣传汤锦程提出的会馆文化,王克昌老师在白纸坊街道办事处地区首创中国会馆文化知识评比大赛,连续举办三届汤锦程专著《北京的会馆》知识评比大赛,参加大赛的群众和学生多达千余人,有力的推动了宣南地区会馆文化热潮。1995年,王克昌当选为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并出版《宣南拾遗》等多部会馆专著流芳后世。
20、蓝勇 蓝勇,四川泸州人,1962年生,硕士学位,历任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西南地方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当选重庆市史学会副会长。1996年4月,蓝勇在《中国史研究》发表《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填补了移民会馆史空白,推动了重庆市会馆文化潮。1999年,重庆市政府开始关注会馆文化,并策划修复重庆湖广会馆,蓝勇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贡献。
21、万汝辑 万汝辑,安徽泾县桃花潭镇水西万村人,任职于泾县陈村镇(今为桃花潭镇)供销合作社。1997年,经汤锦程先生的介绍,其认识到万氏家族“扶风会馆”在历史中的重要位置,立即组织成立了民间会馆保护组织“扶风会馆文物保护小组”,任负责人,成为民间会馆保护组织第一人,其对中国会馆文化的贡献铭刻在会馆文化史中。
22、王忠义 王忠义,建长乐人,1952年生,福建古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1994年,经汤锦程介绍开始接触会馆文化,并协助汤锦程创立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先后当选为中国文物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副会长。1994年,在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民间文化艺术分会会长汤锦程的支持下,时任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民间文化艺术分会副会长的王忠义先生将会馆文化推向海外,先后组织修复了新加坡福建会馆、马来西亚福建会馆,成为会馆文化海外宣传第一人。2001年,王忠义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章,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23、许立仁 许立仁,北京市人,1951年生,本科学历,经济师,原北京市宣武区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宣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1994年,许立仁任北京市宣武区天桥投资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即参与修复湖广会馆戏楼的工作,为保护会馆戏楼遗产作出贡献。1996年,许立仁出任北京湖广会馆馆长、北京戏曲博物馆馆长,其致力于把湖广会馆打造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一流文化会馆及北京市宣武区对外宣传的文化阵地,大力弘扬中国戏曲文化和会馆文化,使湖广会馆戏楼成为中国会馆戏楼文化的楷模。2000年,许立仁调任北京市宣武区文化文物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加大了对湖广会馆的文物保护工作。2002年,许立仁调任北京市宣武区文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宣武区旅游局局长,促使湖广会馆成为宣武区内重要的旅游景点。2007年,许立仁调任北京市宣武区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其始终关注湖广会馆的建设和发展。许立仁退休后,在湖广会馆内成立“北京市西城区宣南文化研究会”,当选为常务副会长,继续为研究宣南文化、会馆文化,对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24、王兴亚 王兴亚,河南洛宁人,1936年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河南人才史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学术著作26种。1998年4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王兴亚专著《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填补了河南会馆会馆史料空白,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贡献!
25、王树明 王树明,籍贯江苏,1954年生,中专文化,1990年参加会馆管理工作,现任上海三山会馆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在王树明的主持下,上海三山会馆的文物修缮、保护和利用工作赢得了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7年,王树明参与策划以民间自发组织形式开展会馆文化研讨,为三届中国会馆保护与发展论坛主要策划和筹备成员之一。2010年,在王树明主持下创建“三山会馆上海会馆史陈列馆”,成为沪上文物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一次成功尝试,在全国也属首创。2012年,王树明策划筹备“2012'中国会馆保护与发展(上海)论坛”,其对保护、宣传中国会馆文化作出贡献!
26、王日根 王日根,江苏兴化人,1964年生,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9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日根专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2007年,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王日根专著《中国会馆史》,这部专著全方位、多层次的阐述了会馆的历史地位,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27、林汉忠 林汉忠,广东汕头人,1958年生,本科学历,现任广东省两海会馆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1995年,林汉忠调广东省两海会馆从事会馆管理和保护工作。1996年,林汉忠等策划组织潮州八邑同乡会代表捐资,修缮了已是断垣残壁的两海会馆,使馆舍焕然一新,被核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推广会馆文化,林汉忠多次组织潮州八邑海内外同乡、潮汕代表在两海会馆举行联谊活动,被推选为潮州八邑海内外同乡会副主任、潮州八邑海内经济促进联谊会副会长。2003年,林汉忠开始在潮州市和汕头市(林百欣)国际会展中心、(星河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筹组会馆文化联谊活动。2009年4月,林汉忠等在(星河大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会馆保护与发展(汕头)论坛”,得到当地政府和部分传统会馆工作者及会馆文化学者的支持!经林汉忠等奔走呼吁;2010年,广东省政府与兴宁市投入300多万元对两海会馆再次修缮,使一座具有潮汕建筑风格、秀丽玲珑的“两海会馆”耸立在西河背河滩上。林汉忠对中国会馆文化的保护及旅游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8、彭小平 彭小平,北京市人,1961年生,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世界著名民间工艺大师。1999年,彭小平经北京市文物局白光辉介绍参加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并认同汤锦程会长于1994年提出的“会馆文化城”概念设计理念,投资筹备“东方会馆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中华会馆网”,并与北京崇文区政府、区工商联、区工商局协商在崇文区内选址创建“会馆文化城”,得到各方的支持!在崇文区掀起一股会馆文化热潮。彭小平于北京饭店贵宾楼设立公司筹备处,联合东方广场及北京一大批著名的民营企业家、银行经理组成筹委会。在彭小平的推动下,使汤锦程会长提出的会馆文化城概念设计在北京迅速传播,使社会对会馆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因某些原因倒置合作失败,但彭小平对中国会馆文化的贡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9、汤国华 汤国华,广东广州人,50后生人,建筑学博士,任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岭南建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2001年8月,广州市因迎接九运会开辟康王路,遇到会馆文物保护问题。因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绵纶会馆正处于规划路中间,为了保护这座具有300年历史的古建会馆,汤国华教授大胆提出“捆绑平移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其亲自设计、指挥将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锦纶会馆整体平移102米,保证了康王路的开发,同时保护了这座珍贵的岭南古建筑。汤国华教授的这一杰作,开创了我国整体平移危损砖木结构文物的先例。并为保护广州织造业发达和对外贸易的活化石锦纶会馆作出贡献!并为全国会馆古建保护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汤国华教授对中国会馆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0、刘一达 刘一达,北京市人,1954年生,大学学历,《北京晚报》著名记者,获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1年12月,刘一达开始在《北京晚报》发表整版连载北京会馆文化系列文章,由于《北京晚报》发行达百余万份,使会馆文化在北京市迅速得到普及,刘一达对中国会馆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1、孙兴亚 孙兴亚,北京市人,1923年生,原北京市宣武区建委副研究员、宣南会馆专家,其研究宣南会馆长达数十年。2001年10月24日,孙兴亚发表“贾家胡同莆阳会馆是林则徐故居”质疑,对汤锦程专著《北京的会馆》中林则徐故居提出不同看法,在学术上引起争鸣,给会馆研究带来良好学风。2007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由李金龙、孙兴亚合编的《北京会馆资料集成》(上中下),为北京市保留了一部更为详尽的会馆史料。2007年,孙兴亚为保护北京宣武区大吉巷地区的传统会馆奔走呼吁,为中国会馆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32、陈杨 陈杨,任北京宣武区档案学会理事长。1999年,陈杨为丰富馆藏档案资源,开始在宣武区内走街串巷拍摄传统会馆。十年来,陈杨忠实履行着保存城市记忆的责任,对宣武区内尚存的147座会馆进行了抢救性的拍摄,共拍了1012张会馆照片,为编辑《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北京会馆资料集成》、《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等图书提供了重要的图片参考依据。陈杨为留存会馆历史的影像资料、为宣传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33、霍建庆 霍建庆,北京市人,任北京戏曲博物馆馆长、湖广会馆馆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2001年,霍建庆出任北京戏曲博物馆馆长、湖广会馆馆长,继续弘扬会馆戏楼文化。2007年,霍建庆参与策划以民间自发组织形式开展会馆文化研讨,为三届中国会馆保护与发展论坛主要策划和筹备成员之一。2010年,霍建庆在北京湖广会馆成功举办了“2010会馆保护与利用(北京)论坛”,对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34、周均美 周均美,女,教授,地方志专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方志》社长、主编。2002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由周均美主编的《中国会馆志》,书中详述了会馆的发展、演变过程,介绍了会馆的各种类型与分布,会馆与市场商品经济、与人口流动迁移的关系,特别记述了海外华人会馆的兴起,以及对中外文化的交流所作出的贡献。2002年12月29日,由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中国地方志联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会馆研讨会暨《中国会馆志》图书首发式”,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出席大会并讲话,对会馆文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周均美教授隆重推出《中国会馆志》,使会馆文化享誉世界,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35、李刚 李刚,陕西蓝田人,1953年生,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选为陕西省高校政治经济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秦商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陕商理事会副理事长。李刚从事经济学与陕西商帮史研究30余年,1997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刚专著《陕西商帮史》,并陆续出版16部专著和编著。李刚对陕西工商会馆颇有研究,被誉为“全国陕商研究第一人”,2011年入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所讲专题《中国传统商人诚信文化传奇》。2002年始,李刚先后发表《论明清工商会馆的市场化进程—以山陕会馆为例》、《明清工商会馆“馆市合一”模式初论—以山陕会馆为例》、《浅析陕商会馆与近代陕西商会的关系》、《明清工商会馆“寓市于会”特征刍议 ——以山陕会馆为例》、《论明清工商会馆的商事纠纷仲裁功能—以山陕会馆为例》、《从会馆义地看封建商人经营的艰难性 ——兼论工商会馆社会保障作用》、《非政府民间管理组织与社会和谐 ——以明清山陕会馆为例 》、《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的会馆建设及其市场化因素》、《明清时期北京陕西会馆的变迁及其特点》、《明清时期青海山陕会馆的创立及其市场化因素》、《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江南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论明清时期四川工商会馆的边缘主体化过程 ——以陕西会馆为例》、《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明清甘肃山陕会馆的创立及其分布特点》、《明清工商会馆“会底银两”资本运作方式刍议 ——以山陕会馆为例》、《论工商会馆对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作用 ——以山陕会馆为例》、《论明清山陕会馆重商主义价值取向和文化张扬》等论文,对陕西商帮、工商会馆的市场、经济、管理、建设、文化论述精辟,填补了工商会馆史料缺环,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贡献!
36、何智亚 何智亚,四川内江人, 祖籍重庆长寿,1947年生,本科毕业,任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董事长,当选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主任委员。1996年,会馆文化在重庆兴起;2000年,汤锦程向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推荐在重庆创建“东方会馆文化城”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导核心倡议书,重庆市政府将汤锦程的倡议书转发给重庆市计划委员会研究,重庆市计划委非常重视,复函同意筹建东方会馆文化城计划,并已经同重庆企业联系合作事宜,但因政府没有拨款,只能靠民营实施。后因重庆市政府全力解决三峡拆迁资金问题,此议案最终未能达成协议而作罢,但重庆市计划委员会对汤锦程的倡议书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同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湖广会馆古建筑群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建委、规划局、文物局和渝中区政府组织湖广会馆保护规划设计招标工作,委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开展湖广会馆修复设计工作;2003年底,湖广会馆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何智亚出任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总协调人,组织修复了湖广会馆。2006年4月,重庆出版社出版何智亚专著《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研究》;同年5月25日,国务院颁布重庆湖广会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何智亚参与策划以民间自发组织形式开展会馆文化研讨,组织召开了“2008'中国会馆保护与发展(重庆)论坛”,为中国会馆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37、汤远峰 汤远峰,河南杞县人, 1977年生,本科毕业,任富士通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当选为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会馆网站站长。2006年4月3日,汤远峰创建中国第一个网络会馆“汤氏会馆”。2007年2月5日,汤远峰创建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官方网站“中国会馆网”,任站长。中国会馆网取代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先后创建的“中华会馆网(1999年创建)”、“汤晨会馆文化城网(2005年创建)”的原官方网站地位,成为中国唯独一家宣传会馆文化的网站,为宣传中国会馆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38、宋良曦 宋良曦,四川自贡人,1944年生,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盐史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宋良曦出生于盐业世家,1981年开始系统研究盐业会馆暨西秦会馆历史,积累了数以百万字的盐史资料。2006年,宋良曦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郭广岚合著的《西秦会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盐业会馆史书,宋良曦、郭广岚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贡献!
39、李秀桦 李秀桦,湖北保康人,祖籍四川奉节,1966年生,湖北省襄樊市人大常委会职工、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2005年,李秀桦等成立了“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以“捡拾”和传播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为己任,他们抢救拍摄了大批散落在襄樊地区早已被遗忘的传统会馆,为政府修复这批传统会馆提供了参考资料。李秀桦对中国会馆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0、荣浪 荣浪,山西临县人,1983年生,著名摄影师,2006年3月,荣浪开始接触会馆文化,并周游河南、江苏、山东、安徽、辽宁、内蒙古、甘肃七省市,拍摄了13座著名的晋商会馆。同年10月,荣浪举办了《全国晋商会馆摄影图片展》;2007年3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其专著《山西会馆》;同时出版《晋商会馆》画册,推出晋商会馆文化。荣浪对中国会馆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41、王雪梅 王雪梅,女,四川崇州人,2007年获史学博士学位,任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史教研室主任。2007年,王雪梅在《历史教学》第5期发表“从清代行会到民国同业公会行规的变化:以习惯法的视角”。2009年3月,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王雪梅专著《四川会馆》,填补了四川会馆史料库的缺环,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42、李金龙 李金龙,男,1958年5月出生,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图书馆馆长。他专业技术成果突出,是研究北京西城历史文化的领军人物。共挖掘、抢救北京西城历史文化资料4500多万字,出版专著、论文900多万字。在全市率先主持完成了“文化北京——3000年的记忆”项目数据库和“北京会馆数据库”建设,主持出版了三卷本150万字大型历史文献工具书《北京会馆资料集成》,得到文化部、北京市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可。2010年在全市文化系统首次率先荣获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为西城区文化研究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
43、张忠民 张忠民,浙江宁波人,1952年生,经济学硕士,任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经济史、上海经济发展史、企业制度史等。2007年3月,张忠民发表《同业公会“业规”看近代上海同业公会的功能、作用与地位——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填补了上海同业会馆研究史料空白,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贡献!
44、张德安 张德安,湖南醴陵人,1948年生,研究生学历,中国科情所重庆分所处级干部、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副研究员。2000年,张德安开始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7年,张德安参与策划以民间自发组织形式开展会馆文化研讨,先后组织召开了“2008'中国会馆保护与发展(重庆)论坛”、“2009'中国会馆保护与发展(汕头)论坛”、“2010'中国会馆保护与发展(北京)论坛”三次重要会议,吸引了众多传统会馆单位参加,并得到地方政府和社团的支持!并发表学术论文《试论明清会馆文化及在现代条件下的传承》,为推广中国会馆文化作出贡献!
45、郁田 郁田,福建霞浦人,1943年生,工艺美术师、畲族史专家,任中国藏书票收藏馆主任、研究员,被称为“中国藏书票第一迷”,编纂有《霞浦县畲族志》。2008年7月10日,郁田发表《畲族三明会馆调查报告》;2007年10月19日,郁田参与组织霞浦县畲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会“三明会馆研讨会”,浙江、福建两省专家学者和县委、县政府领导50多人参加,会议圆满成功。2009年,三明会馆被福建省政府颁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郁田弥补了少数民族会馆史料,丰富了会馆家族的成员,为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46、赵本山 赵本山 ,辽宁铁岭人,1957年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2009年,赵本山在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阳平会馆戏楼内成立“刘老根大舞台”北京第一家连锁店,将东北二人转乡土艺术引入会馆文化之中。2011年,赵本山个人出资6000余万元修复了小江胡同30号具有280年历史的晋翼会馆,成立了“刘老根会馆”,使这座早已被人遗忘的山西翼城布商行会会馆再次进入市民的眼帘。刘老根会馆内开辟了百米陶艺雕塑文化长廊,反映了东北二人转三百年的历史,延续了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满族)在北京推广的东北文化。赵本山在装修“晋翼会馆”时,擅自改动了不可移动文物原貌,加盖了凉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但其对中国会馆文化的贡献不容否定。
47、白继增 白继增,北京市人,满族,1942年生,大专学历,任北京宣武区党史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调研员、当选北京市历史地理民俗学会理事。白继增先后参与编撰《北京市宣武区志》及《北京宣武百科全书》,对宣南会馆颇有研究。白继增根据自己40年在宣南生活的积累,20年的宣武工作生涯,撰写了《北京宣南会馆拾遗》,详细记述了北京宣南会馆的发展历程和存续脉。2011年1月,中国档案出版出版了《北京宣南会馆拾遗》,白激增对宣南文化及中国会馆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48、张淑玲 张淑玲,女,河南濮阳人,1973年生,《京华时报》记者,2011年4月6日张淑玲在《京华时报》发表了《梁启超北京故居面临拆迁》一文,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有近百家新闻报纸和网媒转发了该文,引起很大的社会争议,是迄今为止有关“会馆保护”方面最为有影响的文章,开启了新闻媒体监督、保护传统会馆文化遗产的先河,为抢救、保护中国会馆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文中所指梁启超故居暨广东新会会馆,因一些专家不承认新会会馆内梁启超住过的房子为梁启超故居,故而引起学术争论,使更多的人通过名人文化了解了会馆文化。
49、曾一智 曾一智,女,《黑龙江日报》资深记者、高级编辑,中国文物学会会员。1998年,曾一智开始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2011年8月初,曾一智向东城区文委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晋翼会馆)”涉嫌破坏文物原状,由于政府部门和大批文物工作者先后参加讨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吸引了全国新闻媒体的关注,使有关“刘老根会馆(晋翼会馆)”的主题报道至今仍兴盛不衰,让全国人民通过这一讨论懂得了传统会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使主管部门对会馆的保护开发更加谨慎!曾一智对中国会馆遗产文化的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0、莫非 莫非,藏族,祖籍甘肃天祝,1982年生,旅游卫视——旅游新观察栏目编导。2011年9月15日,莫非拍摄录制了《消失中的北京会馆》,该片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是迄今为止介绍会馆文化遗产和保护最为全面的专题片,莫非为抢救、保护中国会馆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