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查看内容

拜谒“清朝第一清官”汤斌墓(下)

| 发布者: terence| 查看: 1023| 评论: 0

摘要: 拜谒“清朝第一清官”汤斌墓(下)“豆腐汤”巡抚“煮不出官味” 汤斌先后在陕西、江西、江苏、北京四地做官共12年,公正明断,勤政清廉。他说:“公则明,廉则威。”又说:“人心公则一,私则殊。”(《语录》)中 ...
[转载]拜谒“清朝第一清官”汤斌墓(下)

“豆腐汤”巡抚“煮不出官味”
 
       汤斌先后在陕西、江西、江苏、北京四地做官共12年,公正明断,勤政清廉。他说:“公则明,廉则威。”又说:“人心公则一,私则殊。”(《语录》)中怀坦荡,不计个人得失;处理政事,总是反复量法度理,力求公正恰当。他还以勤政著名,总是不舍昼夜,处理公务,做到案无留牍,日无积事。又说:君子心正则天下治,行以方正,任人唯贤,“取其能而不取其财”、“无所取于下,亦无所应于上。交际止常物四事,上官戏谓吾礼有班数,亦不怪也。”故能自总督以下相戒不受属吏一钱,譬如吴江令郭琇在汤斌的教导下,无奉不贪,洗心革面,终为国家栋梁。京朝官经过苏州的,也不敢有所搜索,政通人和,上下清廉。
       正己率属,垂范群僚。他每到一地,上任之初,都召集所属员役,谆谆告谕:我无求于彼,而你们也不准有求于下属。如一意孤行,定题参革拿。他还发文禁止下属到衙门参谒、拜访,更不准送礼请托。到各地视察,也都撤去仪仗,轻装简从。一再严申所属各地不准为他设下程小饭一类的招待。对过往的京官,他仅按礼迎送,从不动用公款宴请或馈赠。如需招待,则自己拿出费用。他和家人日用所需的米面菜蔬布帛,都是仆役在市场上按市价采办。官至三品,年俸千银,竟一贫如洗,孰能不为之感动!当时,为官的索贿行贿之风盛行,举世滔滔、众浊独清可谓难上加难。然文正公出污泥而不染,出任一地,造福一方,真可谓天下清官。台湾著名史学家高阳先生所著《清官册》,首推文正公为康熙盛世“清官册上的第一名”,真正“天下清官第一”,是非常符合历史事实的。
       康熙二十三年五月,江宁(今南京)巡抚出缺,康熙亲自举荐汤斌,“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于是,仅做了三个多月内阁学士、已经五十八岁的汤斌又要赶赴江宁巡抚任了。巡抚乃一省之长,汤斌急急赴任,因为康熙随后亦出京南巡。皇帝南巡,有人建议拓宽驰道,汤斌坚辞:“如此则无数户口将安息?非圣主以勤民意也。”江苏有灾,汤斌奏报施赈减赋得准,奸臣明珠、余国柱之流竟向他索贿四十万,汤斌说“民有财不以输正供而以媚权贵乎?”坚拒不应,而且也不许在籍绅士与贪官妥协。以余国柱、明珠的地位,白开了一回口,四万都没到手,从此记恨在心,埋下祸根那是当然的了。遇到这样的外官(下官)是余国柱、明珠倒霉;遇到这样的京官(上官)是汤斌倒霉。
       江苏巡抚任上,是他一生从政生涯的顶峰。江苏号称天下富饶,但民风奢华,再加上前任巡抚余国柱疏于政事,上下吏治败坏,这里被称作难治之省。汤斌在任二年多,免民赋税,及时救赈,重农事以兴本业。易民陋习、广修学校。整修泰伯祠、范公祠等先贤祠宇,宏扬前代先哲正大光明的精神。他在察访中了解到,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是一座花天酒地、乌烟瘴气的淫祠,以非凡的魄力拆除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淫祠,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壮举,其社会影响之大可想而知。随后,汤斌又下令各州、县将所有类似的祠庙全部毁掉,用拆下来的砖木材料去修建学宫。
       在江宁,因为汤巡抚日食必有一味豆腐,因而他有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豆腐汤”,至今为当地名吃。据说他每日只买一点青菜、豆腐,鱼肉荤腥概不入衙署。亦有“三汤巡抚”之说,意谓汤斌做人如黄连汤自苦、为官如豆腐汤清楚、入世如人参汤大补。汤巡抚不仅自己苦,家人亦随其苦,其妻马夫人一转身竟有棉絮自袄边散落;查得食帐上记有买鸡一只问明是其子(已三十四岁)所为后,谓“那有读书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成大事的”,即令其子跪诵《朱子家训》,后撵回老家睢州。在京城,人称汤尚书为“羊裘尚书”,因为冬天上朝时汤尚书总是外披一件羊皮袄。
       汤斌自有一颗体谅的热心,但也自有个别思邪弄巧的奸官滑吏。某县盛产莲子,于是有人具呈向汤斌建议报部列为贡品,这显然是假公济私的伎俩,汤斌也无就此邀好之心,批“不准”。“这是例规,地方有土特产要照例进贡的。”“例自人作。一报部即成定例,遇到欠收年份怎么办?”快六十岁了的汤巡抚,不只考虑任内,更考虑长远,如不是真有一颗爱民之心,何乐而不为?
       当时淮安、扬州、徐州再度大水,汤斌请发库银五万两买米赈济灾民。选定两名清廉能干的官员后,汤斌如此这般地对他们说,你们往湖北、江西买米,到后先打听好市价,然后讲价,能便宜买就便宜买,不能便宜买就按市价买,随买随运;同时大力宣传灾民生活之苦灾区米价之贵;买到一半时就不要再买了,等我们的消息。这一来,各省的米商让为有利可图,通过长江、淮河将一船一船的大米源源不断地运往扬州。米多了,价格自然降下来。最后降到一斗米只要一百个铜钱,于是由旱灾引起的饥荒很快得到了缓解。
       郭琇是吴江县知县,其行为传到汤巡抚耳朵里的有正反两种,一则才干卓越,一则苛敛贪墨。汤斌把郭琇叫到巡抚衙门一问究竟,郭认“贪”,“向来上官(前任巡抚余国柱等)要钱,卑职无措,只得取之于民。如不填他沟壑,卑职必丢,卑职无所谓,只是如此卑职便失去了为民谋事的机会了。今大人能一清如水,卑职何敢贪耶?”回到县衙,郭知县亲率手下,水洗堂内堂外,以为自新,从此大改前辙。康熙二十四年底,吏部文令“行取”州县官以备言路之选,汤斌以郭“居心恬淡,莅事精锐”举荐之(因任内税赋未完郭并不尽符“行取”条件,但汤斌力为其辩“势处其难,智勇才力无所用”,一如前述),后郭得任江南道御史。正是这个郭琇上疏力劾明珠、余国柱,终至明珠罢大学士、至卒二十年未再得用,余国柱撤职逐回原籍;御史半年,“参罢三宰相、两尚书、一阁学,直声振天下”(《清稗琐缀》),一时郭被称为“铁面御史”;后郭琇官至湖广总督。康熙四十年,郭琇以病乞休时,康熙说“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汤斌荐郭琇是清官荐清官,自成良性循环。

忤权相遭贬含冤而逝“文正公”

       因为汤斌的正直清廉,得罪了当时的不少权臣,那些人对汤斌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却无时无刻不想着要置汤斌于死地。
       康熙二十五年 (1686 年 ) ,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当时太子已成了天下第一号纨绔,辅导他必然成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朝中权臣便推荐汤斌。一说为明珠的主意,是明珠向皇帝建议太子已长(十三岁)当设阁学辅导了,而汤斌巡抚学问优良、品德醇厚是最合适的师傅人选了,实际上“醉翁之意”在畅通其敛财之道。不管怎么说,汤斌是明珠及余国柱的“眼中钉”是铁定了的。皇帝便下诏将汤斌调回京城。汤斌离开苏州之日,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满街巷烧香为他送行,这种感人的场面实是罕见。汤斌走后不久,士绅们即开始捐资为其修建生祠。
       汤斌回京之后,正遇康熙帝下诏议论抗旱办法,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是时事造成的,语言触及内阁。康熙帝又将这道上疏交廷臣讨论,明珠感到压力很大。善于逢迎的大学士王熙竟说这是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该立即斩首。别人害怕得罪明珠,都保持沉默,不敢发表不同意见。汤斌明确表示反对说:“根据旨意议论朝政,没有定死罪的道理。大臣们不讲而小臣讲出来了,我们应当反省才对。”康熙帝采纳汤斌意见,赦董汉臣无罪,这使明珠一党惴惴不安。还有黄河下游的治理方针问题,河道总督靳辅与按察使于成龙长期争论不决,康熙帝命尚书萨穆哈、穆成额会同汤斌实地调查拿出意见,汤斌回京后据实陈言,康熙帝终于作出了开海口的决定,拨出专款,由工部侍郎孙在丰去负责实施,从而打乱了明珠的全盘谋划。
       汤斌就这样成为他们结党营私、弄权纳贿的绊脚石,必欲去之而后快,明珠、余国柱之辈对他更加怨恨,便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作为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汤斌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左都御史丹、王绪鸿等也落井下石,纷纷弹劾汤斌,并建议革去汤斌的官职,只有皇上让汤斌留任。余国柱传言说,皇上要将汤斌降隶八旗户籍,正好汤斌带病入朝,精神不振,于是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江苏人住在京师的,要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么回事,才散去。
       因为这一连串的打击,再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夜半,刚改任工部尚书仅一个月的汤斌病逝在家中。此前他刚刚从通州(今北京通县)张家湾勘察西南进贡的楠木回来。不幸的是,因为听信了明珠、余国柱等人的谣言,皇帝还是误解了汤斌,说“我待汤斌不薄,而他一直怨讪不休,不明白是什么道理?”以为汤斌对他存有不满,就为了这样的误解,竟没有厚葬汤斌。而后世也逐渐认清了事实,直到四十五年后,即雍正十年(1732年)方得昭雪,下诏以汤斌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追封谥号“文正公”。道光三年(1823年)令将汤斌像从祀孔子庙,有清一代仅有三人得此礼遇,其他两位是陆陇其和张伯行,皆有名清官亦有名学者。后人诵扬他为“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师”。文正这个谥号,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谥号,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中,得到这个谥号的总共只有8个人。

       汤斌死后,倾其家仅有八两银子,资不足殓殡,还是曾与汤斌一起担任过《明史》总裁、与明珠、余国柱一起陷害过汤斌的徐乾学(顾炎武外甥)送来了二十两银子方让汤斌入土为安,安葬宁陵县己吾城。汤斌的儿子及家人并不识徐乾学之真面目,汤斌如九泉之下有知,也断难收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位清官(有资料这样表明)之一——汤斌,就是这样简单去世的,年六十一。作为清官,汤斌是没有包拯(北宋)、海瑞(明朝)名气大,但其“清”自有状况。除他们两位外,历史上与汤斌齐名的大清官还有春秋战国时魏国的西门豹、西汉的赵广汉和黄霸、唐朝的徐有功和狄仁杰、北宋的陈希亮、明朝的况钟等。
       岁月如歌,汤斌走完了坎坷传奇的人生历程。他两次从故乡出发踏上仕途,躬身实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身居高位,廉以自守,魂归故里时留下的也只有一掊黄土、一世清名。尽管现在时代不同了,但体现在汤斌身上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清介自励”的精神,传承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仍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吗?  

相关阅读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