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查看内容

国学泰斗汤一介传

| 发布者: dxadmin| 查看: 644| 评论: 0

摘要: 内容简介《汤一介传》是国学大师汤一介的传记。汤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和动荡漂泊的中学时代。上中学时他曾留过级,甚至想过放弃读书,所幸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下来。后来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北 ...
汤一介。资料图片
内容简介
《汤一介传》是国学大师汤一介的传记。汤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和动荡漂泊的中学时代。上中学时他曾留过级,甚至想过放弃读书,所幸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下来。后来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北大的岁月不仅给了汤先生广阔的学术视野,更让他结识了妻子乐黛云。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即将迎来钻石婚。
汤先生在满怀深情地对自己的好友和师长进行深切怀念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治学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提倡学术自由、全面研究国学,创建“中国解释学”,并且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问题,使中国哲学在二十一世纪的。“反本开新”,中重新燃起火焰。作为中国杰出的哲学家,汤一介先生更希望中国哲学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哲学做出贡献。
《汤一介传》文风流畅,语言平实自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让读者在行云流水之中感受大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本书由李娟娟所著。


本书目录
前言
引言:长江岸边黄梅县的汤氏家族
第一章 平淡而快乐的童年
一、伟大的母爱
二、父亲为他取名“一介”
三、童年时的家
四、北平东华门的孔德幼儿园
五、表现“平平”的小学生
六、对“生”和“死”的发问
第二章 战争年代的中学时光
一、到云南与父亲团聚
二、西去延安幻想曲
三、到重庆南开中学读书
四、《文拓》在南开中学的“闪光”
五、战争年代在云南的最后岁月
第三章 在阅读中走入哲学
一、阅读中国古典哲学的开端
二、开始感悟“生死”
三、在阅读中成长
第四章 北大岁月
一、进入北大先修班
二、从对政治不感兴趣到参加反美游行
三、在北大哲学系
四、彷徨的青年
五、在北大三院城东沙滩的日子
第五章 寻求通往真理的路
一、接受马克思主义
二、真实的生活
三、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第六章 难忘的岁月
一、妻子乐黛云遭受第一次人生冲击
二、从不与右派妻子划清界限
三、“学术研究”与“学术讨论”
四、从“四清”到“文革”
五、夫妻患难相随
第七章 迎来学术研究的春天
一、开设“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课程
二、完成《郭象与魏晋玄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的出版
四、《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与《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善关问题》
五、对当代儒学的反思与“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和“内圣外王之道
六、探索中国解释学
七、国际间的“文明对话”与“新轴心时代”的展望
八、国际学术交流之旅
九、创办中国文化书院
十、“学术领袖”的风范
十一、带头挂帅编纂《儒藏》
十二、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成长的脚步
十三、儒学研究院的10年规划
十四、对中国教育的感慨
十五、反对称自己为大师
第八章 岁月追寻
一、祖父汤霖雨三公
二、父亲汤用彤
三、母亲张敬平
四、大哥汤一雄和大妹汤一平
五、难忘的北大老师
六、东厂胡同大院里的“大孩子”和“小孩子”
七、与“小孩子”邓可蕴的友谊
第九章 “交响乐”依然在奏响
一、走过金婚之旅的“儒道互补”
二、与书结缘之不解情
三、身兼“数职”的小刘
四、子孙成了美国人
五、“交响乐”依然在奏响
后记:《儒藏》编纂工程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一、伟大的母爱
汤一介出生前,他的母亲遭遇了一次黄包车的意外翻车,为了保护腹中还没有来到人世的孩子,母亲用双手撑在地上,虽然不幸造成了手臂骨折,却幸运地保住了腹中的胎儿,也让哲学家汤一介在未出生前就享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1926年,是汤用彤教授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第4个年头,此时他正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这一年,汤教授的夫人张敬平又怀孕有喜。在这之前,汤夫人已育有一子汤一雄和一女汤一梅,只可惜,在汤用彤教授留学美国期间,他们的女儿汤一梅不幸患病在北平早逝。因而对于喜爱孩子的教授和夫人来说,添丁进口乃是汤家的一件喜事。于是在汤用彤教授忙于教学工作和汤夫人精心操持家务的日子里,夫妇俩怀着喜悦与期盼的心情,为一个即将来到人世间的小生命静静等待着。
也许教授和夫人都没有想过,他们这个即将来到人世的孩子,会在几十年后像他的父亲一样出色地成长为长江岸边黄梅县汤氏家族的优秀子孙,也许他们更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会成为中华大地的一代著名教授和哲学家。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关怀、照顾这个孩子,让他快乐、幸福地成长。
这个即将来到人世的孩子还不知道,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前的道路或许就已不那么平坦,而最终把他平安领到人生道路上的,正是对他献出无私母爱的母亲。那是在一个白天,已经身怀六甲的汤夫人正坐在黄包车上行进在出门的途中。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大多有身份的妇女出门时的交通方式一般都是乘坐黄包车,既可平稳代步又不失身份,尤其对于怀孕的教授夫人来说,应该说是既省力又安全。只是汤夫人没有想到,她的这一次出行似乎远没有那么顺利。
或许是那一天的黄包车出了毛病,亦或许是当时看似宽敞的道路其实并不平坦,似乎只是前行中瞬间的那么一刻,汤夫人坐的黄包车就翻倒在地。黄包车中稳坐的汤夫人虽猝不及防,却很冷静地最先想到要保护自己腹中正在发育成长的胎儿。情急之下,她用双手撑在了地上,一刹那间,汤夫人感觉到了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与此同时,她却长长喘了口气,似乎忘记了突然骨折的手臂为她带来的痛苦。
腹中的胎儿安然无恙,汤夫人有惊无险,她把伟大的母爱献给了还没有出世的孩子。这个被汤夫人不惜以手臂骨折为代价保住了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哲学家的汤一介。
这一次黄包车的意外翻车,让遭遇手臂骨折的汤夫人原本就不强壮的身体受到了更大的伤害。1927年1月15日(阴历)汤一介出生后,由于之前的手臂骨折一直恢复得不好,汤夫人始终是体弱多病,在为了她的儿子献出伟大母爱的那一刻,汤夫人也献出了自己的健康。汤家因此在汤一介出生不久后即雇用了一个奶妈,以帮助汤夫人共同照顾幼年的汤一介,一直到5岁。虽然自幼吃奶妈的乳汁长大,但汤一介一直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
特别是后来他听母亲说,母亲在怀着他时突然遇到了黄包车翻车,为了保住他,母亲用手撑住地造成手臂骨折时,心中更是感念母亲把他平安带到这个世界。对于这些情况,汤一介也曾作过回忆: “听我的母亲说,在她怀着我的时候,有一次坐黄包车时,突然翻了车。为了保住我,她用手撑住地,一下使手骨折断。幸运的是把我保了下来,要不然这个世界就没有我了。”

二、父亲为他取名“一介”
“一介”的名字包含了父亲对他的希望,汤用彤教授希望他的儿子一生读书做学问,传承汤氏家族“视读书为本分”的家风。
这个被母亲挺身用手臂骨折为代价幸运保下来的男孩平安降临人世后,成为当年汤家的第二个男孩。汤用彤教授为他的第二个儿子取名“一介”。之所以取名“一介”,除了是按黄梅汤氏家族这一代子孙的名字全部为“一”字排序外,更多的或许还是汤教授对孩子寄予的希望。
“一介书生”对于现在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而对于早在20世纪初就考人清华学堂后又远渡重洋赴美留学的汤用彤教授来说,似乎更是有意择取“一介书生”的含义而为他的儿子取名“一介”。汤氏家族世代以读书为本,以教书办学为业,因此汤教授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生读书做学问,以传承汤氏家族的家风。而汤氏家族的家风就是“视读书为本分”。
幼年的汤一介虽然尚不知父亲对自己寄予传承汤氏家族家风的希望,身体里却天生流淌着爱读书的血液。汤一介小时候贪玩淘气、快乐无忧,从不知努力学习。唯独喜爱读一些古诗,这无疑是继承了汤家以读书为重的家风。有一天,当汤一介正自己一个人读他喜爱的古诗时被父亲看到了,一向不过问孩子读书和衣食住行,只是埋头做学问的汤用彤教授似乎知道自己应该对儿子做些什么了。他回过身来到书房,回来时手中拿着庾信的《哀江南赋》,对汤一介说: “你既然爱读古典,可以读一读庾信的《哀江南赋》。”汤一介从此按父亲的要求开始阅读《哀江南赋》,而父亲则要求他的儿子必须把这篇文章熟读。当汤一介慢慢长大后,遂理解当年父亲要求他熟读《哀江南赋》的良苦用心。
在《哀江南赋》中,大致讲的是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汤用彤要求他的儿子汤一介一定要熟读
《哀江南赋》,就是希望汤一介知道:我们汤家是读书人家,读书是我们汤家人的本分。
汤一介无愧于父亲对他寄予的希望,更无愧于父亲为他取的“一介”之名,因为他不仅非常喜爱读书,而且喜爱藏书,几十年后,在北京大学
的藏书人中可以排名第二,除了季羡林先生外,大概要数汤一介最多,有三四万册。
远在天国的汤用彤先生若有知,想必一定会倍感欣慰。

相关阅读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