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隋唐时期陈郡殷氏与琅琊颜氏六世联姻考 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网站长 殷作斌 2013年1月3日
摘要:此前,对南北朝隋唐时期陈郡殷氏与琅琊颜氏多世联姻问题虽也有一些学者涉猎,但考证多不够具体,且多持“五世联姻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史料,对殷颜联姻逐次按辈份进行排谱梳理,提出六世联姻说。颜惟贞、颜真卿父子两代都因自少失怙而养育于娘舅殷家。殷家家学,特别是殷仲容书法、殷践猷博识对唐代颜氏家学的形成,对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开宗立派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研究殷颜多世联姻,对探讨颜氏家学的传承,特别是对探讨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渊源,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关键词:陈郡殷氏;琅琊颜氏;殷颜联姻;家学;颜真卿书法艺术
此前,对南北朝隋唐时期陈郡殷氏与琅琊颜氏多世联姻问题虽也有一些学者涉猎,但考证多不够具体,且多持“五世联姻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史料,对殷颜联姻逐次按辈份进行排谱梳理,提出六世联姻说。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颜氏发祥地在山东曲阜,后裔世居于鲁。从颜子算起,历二十四代传至颜盛(东汉、三国魏间),始东徙琅琊临沂。颜氏居琅琊临沂历四世,约八十年,形成当地世家望族之一。故颜氏后裔多以此为郡望,称“琅琊颜氏”。 颜盛即为琅琊临沂颜氏一世始祖。四世颜含(字弘都),为晋光禄大夫。西晋末,因五胡乱华,随晋元帝赴江南任督軍,继仕东晋元、明、成三帝。此時颜氏家族亦为南渡过江百族之一,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之長干里,所居巷名“颜家巷”(今南京中华门一带)。自东晋至南北朝(公元317-589年)约二百七十年间,颜氏后裔在江南建康长干里一带侨居九世,后裔多为显宦名卿,子孙繁衍众多,形成江南颜氏望族。颜含以下七世茔墓皆葬幕府山西(今南京市新华门外老虎山麓,即“靖安道”旁)。故四世颜含为迁居江南颜氏初祖。十一世颜协字子和,是颜氏主支侨居江南的最后一世。颜协历仕南朝梁湘东王右常侍,领西記室,居荆州十三年。生四子:颜之仪、颜之奇、颜之推、颜之善。十二世颜之推是自颜子以后颜氏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颜之推在京城长安任御史上士。次年(公元581年),隋代周,颜之推转为隋王朝效力,定居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故颜之推被尊为京兆颜氏初祖。颜氏后裔因颜之推在京都做官、身居高位而云集都城,并在京兆万年县宁安乡凤栖原建林墓,在城内敦化坊建家庙。隋唐时期,京兆颜氏众多,名臣巨卿迭出其门,形成了声望卓著的官宦家族。
十二世颜之推,颜真卿的五代祖,字子介,颜协第三子,梁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生于湖北江陵,卒于隋开皇十一年(公元 591年)。颜之推青年时,才华出众,得南梁湘东王赏识,十九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一说国右常侍)。因此为同朝为官的南朝高门陈郡殷氏看中,得娶陈郡殷氏殷褒支十一世女【注2】。此为殷颜联姻的第一世。公元554年,北周兴兵攻陷江陵,颜之推全家被掳。北周虽也重用他,但他不忘故国,蓄志南归。当得知北齐与南梁修好,便于公元556年携妻殷氏等家人冒险舟行黄河水路弃周逃往北齐,意欲由此返梁。但在齐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听到梁将陈霸先废梁自立的消息,遂绝南归之意,不得已出仕北齐。先后担任赵州功曹参军、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等官职。颜之推在北齐历二十年。其子颜思鲁、颜愍楚等均是在北齐长大成人的(一说是在北齐出生的)。公元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颜之推生三子:颜思鲁、颜愍楚、颜游秦。十三世颜思鲁,颜真卿的高祖父,字孔归,系颜之推长子。出生于江陵(今湖北,一说生于北齐),唐初随父移居京兆长安县敦化坊,历仕北齐卫府行参军,隋秘书省东宫学士,校书郎,唐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長宁王侍读,踰岷将軍。配陈郡殷氏殷褒支十二世女(殷不害子殷英童之女)【注3】,生三子:颜师古、颜相时、颜勤礼,(继娶王氏,又生一子:颜育德)。此为殷颜联姻的第二世。海内大儒,十四世颜籀,颜真卿的伯曾祖父,字师古,系颜思鲁长子。配陈郡殷氏殷褒支十三世女【注4】,生三子:颜趋庭、颜扬庭、颜光庭。此为殷颜联姻的第三世。十四世颜勤礼,颜真卿的曾祖父,字敬(一说字敬之),颜思鲁三子,也配陈郡殷氏殷褒支十三世女【注5】,生二子:颜昭甫、颜敬仲(继配柳氏,又生五子:颜殆庶、颜无恤、颜辟非、颜少连、颜务兹)。此为殷颜联姻的第三世第二次婚媾。十五世颜昭甫,颜真卿的祖父,初名显甫(因避唐李显讳,改名昭甫),字周卿,系颜勤礼长子。配陈郡殷氏殷褒支十四世女(殷令名之女、初唐大书法家殷仲容之姊)【注6】,生二子三女:颜元孙、颜惟贞、颜真定(颜昭甫之季女)。此为殷颜联姻的第四世。颜师古之女(颜真卿的堂姑祖母)十五世颜颀适陈郡殷氏殷褒支十四世、初唐大书法家殷仲容【注7】。此为殷颜联姻的第四世第二次婚媾。十六世颜惟贞,颜真卿的父亲,字叔坚,颜昭甫次子,生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卒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辛亥七月。配陈郡殷氏殷褒支十五世女【注8】(殷子敬之女、殷践酞长妹),生七子三女。七子为:颜阙疑、颜允南、颜乔卿、颜真长、颜幼舆、颜真卿、颜允臧。此为殷颜联姻的第五世。颜真卿母殷氏,因颜真卿仲兄国子司业颜允南,官赠兰陵郡太夫人。十六世颜真定,颜真卿的姑母适陈郡殷氏殷褒支十五世钱塘县丞殷履直(殷子恩之子)【注9】,生三子六女。三子是:嘉绍、齐望、成己。此为殷颜联姻的第五世第二次婚媾。颜真定因叔父吏部郎中颜敬仲为酷吏所诬率二妹及幼子殷成己割耳诉冤(殷成己因此缺左耳),使颜敬仲得免死而闻名。有些学者未能理解《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四》殷践猷传中的此案记载:“族子成己,晋州长史。初母颜叔父吏部郎中敬仲为酷吏所陷,率二妹割耳诉冤,敬仲得减死。及成己生,而左耳缺云”。将因颜真定率妹携子割耳告御状因获免死的颜敬仲理解成殷敬仲,将其误排在陈郡殷氏的族谱中(如1997年3月出版的《周口师专学报》第14卷第1期中的王国生文《晋—唐长平殷氏世系表》)。第六世殷颜联姻,有史可考的凡四次:十七世颜阙疑(颜真卿长兄)配陈郡殷氏殷褒支十六世女(十五世殷履直幼女)【注10】,十七世颜昭粹配陈郡殷氏殷褒支十六世女(十五世殷履直四女)【注10】,十七世颜幼舆(颜真卿五兄)配陈郡殷氏殷褒支十六世女(十五世殷践猷元女)【注11】,十七世颜氏女(颜惟贞之女,颜真卿姐或妹)适陈郡殷氏殷褒支十六世殷成己(十六世殷履直之三子)【注10】。 现将殷颜六世联殷列成简表,如表一所示。
殷颜六世联姻,对唐代颜氏家学的形成,对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开宗立派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颜惟贞、颜真卿父子两代都因自少失怙而养育于娘舅殷家。颜真卿伯父颜元孙、父亲颜惟贞、姑母颜真定等兄妹五人自少失怙,寄养在舅父殷仲容家,师从舅父研习殷氏笔法。颜真卿三岁时,父卒,母亲殷氏率幼子女十人寄养于京都长安的舅父殷践猷家长达十年。直到殷践猷卒,母亲殷氏才又率子女南下,投奔时任吴县令的父亲殷子敬。颜真卿的舅父殷践猷不仅精于自成一派的殷仲容家传书法,而且天文地理、经书谱牒无所不知,被当时的著名诗人贺知章誉为“五总龟”。颜真卿养育于舅父家的十年是其书法艺术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在颜真卿的《颜惟贞碑铭》、《殷踐猷墓碣銘》、《颜元孙碑铭》中有十分明确的记载。《颜惟贞碑铭》记云:“君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殷踐猷墓碣銘》记云:“长妹兰陵郡太夫人,真卿先妣也,中年孀嫠,遗孤十人,未能自振。君悉心训奖,皆究恩意,故能长而有立。”《颜元孙碑铭》记云:“君即华州之元子。少孤,养於舅殷仲容家。……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因此研究殷颜多世联姻,对探讨颜氏家学的传承,特别是对探讨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渊源,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注释: 【注1】这里的“殷谏议公”,明殷正茂称之为“殷封”,殷正茂的观点为后来的江南多部殷氏族谱和殷氏南渡研究学者奉为圭臬。所从文献有二:一是唐 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原文见《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或《文苑英华》(第六册)卷八八二碑三九[家庙三];二是上海图书馆藏1917年版江苏无锡余庆堂《殷氏宗谱》第二卷中收录的文天祥撰《秉常公传 》。后者因文中有“绍兴己亥,奉驾越州”等三处明显的低能错误已被证明是后人假托大学士文天祥(1236-1283)撰的伪书。因此记载东汉谏议公南渡的可靠古文献只有唐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一篇。由于对冯文中关键的一句话“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中的“封”字究竟是专有名词(人名“封”)还是动词(封官的“封”),自清代以来,学界尚有不同意见,故权且以“殷谏议公”称之。 【注2】颜之推的配偶为殷氏的唯一可靠文献是颜之推的名作《颜世家训》。其《后娶第四》篇云:“思鲁等从舅殷外臣,博达之士也。有子基、谌,皆已成立,……”。既然殷外臣是颜之推子颜思鲁的从舅。当可推知颜之推之妻为殷氏。但殷外臣及子基、谌等在殷氏谱中却难于查考。由《陈书》卷一·本纪第一知在陈霸先(即后来的南陈高祖武皇帝)控制南梁政权的大同年间(535-546)殷外臣任行台选郎。可知殷外臣、颜之推、殷不害、殷不佞在南梁是同朝为官的,其时正是陈郡殷氏南渡的殷敞分支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代。殷不害(505-589)、殷不佞(518-573)、颜之推(531-595)、殷外臣是同时代人,但殷不害比颜之推大26岁。当19岁的颜之推出任南梁国左常侍时,殷不害已经45岁,时任南梁廷尉。其最幼弟殷不佞也已经32岁,时任南梁武康令。从南梁的官位来看,殷不害、殷不佞要比刚任南梁国左常侍的颜之推资格老得多,从年岁来看殷不害相当于颜之推的父辈人。殷不害、殷不佞弟兄五人不可能一个女儿也没有。如果殷不害有女或有姪女,其年岁也正好与才华横溢的南梁国左常侍颜之推相当。因此颜之推之妻是殷不害之子女或姪女的可能性很大。这个推测与《颜勤礼碑铭》上说的颜思鲁娶殷不害子殷英童之女,将殷颜联姻推入第二世,正好在逻辑上相一致,也与中国古代一姓姑姪两辈常嫁另一姓父子两辈的习俗相符合。 【注3】颜思鲁的配偶为殷英童之女(殷不害的孙女),即西晋末南渡过江的殷敞之九代孙女,由颜真卿撰文且书丹的《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即《颜勤礼碑铭》可证。《颜勤礼碑铭》记云:“父讳思鲁…….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 【注4】颜勤礼长兄颜师古的的配偶为殷氏,从曲阜市颜子研究会、曲阜市史志办公室2002年7月编写的新编《陋巷志》之说:“三十七代颜籀,字师古,系颜思鲁长子。……配殷氏,生三子:颜趋庭、颜扬庭、颜光庭。”未查到更多的古文献。 【注5】颜勤礼的配偶是陈郡长平殷氏殷褒支十三世女,由《颜勤礼碑铭》可证。但颜勤礼的配偶,具体身份尚无法确定,目前只能确定为殷不害的曾孙女或从曾孙女,无法确定其父亲。 【注6】颜昭甫的配偶为殷令名之女、初唐大书法家殷仲容之姊,由颜真卿《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即《颜含碑》)和《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即《颜惟贞碑》)可证。《颜含碑》记云:“昭甫,字周卿。少聪颖,而善工篆隶草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颜惟贞碑》记云:“昭甫字周卿,君之父也。幼而颖悟,尤明诂训,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君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以黄土扫壁本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 【注7】颜师古之女颜颀适殷仲容由近年西安出土的殷仲容颜颀合葬墓志铭并序可证。详见《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殷仲容与颜颀于颜师古过世两年后成婚(公元647年),时殷仲容14岁,颜颀17岁。 【注8】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配殷子敬之女、殷践猷长妹,由颜真卿《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即《殷踐猷墓碣銘》)可证。《殷踐猷墓碣銘》记云:“长妹兰陵郡太夫人,真卿先妣也,中年孀嫠,遗孤十人,未能自振。君悉心训奖,皆究恩意,故能长而有立。” 【注9】颜真卿的姑母颜真定适陈郡殷氏十五世钱塘县丞殷履直由颜真卿《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即《颜真定碑碣铭》)可证。《颜真定碑碣铭》云:“君号真定,……昭甫府君之季女,钱塘丞殷履直之妻也。”“二弟曰秘书监元孙府君、太子少保惟贞府君,藐焉始孩,倾隔怙恃。君躬自诲育,教之《诗》、《书》,悉擅大名,皆君力也。”由该碑铭文还得知颜真定为颜真卿父亲颜惟贞和伯父颜元孙的姐姐。颜真定夫殷履直为殷令德子殷子恩之子由颜真卿《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神道碑铭》(即《康希铣碑铭》)可证。《康希铣碑铭》记云:“夫人陈郡殷氏,太子中舍人闻礼之曾孙,右清道率令德之孙,洛州录事参军子恩之第五女。睿宗先天二年封丹阳郡夫人。” 【注10】殷履直三子殷成己娶颜氏女,殷履直四女适颜昭粹、幼女适颜阙疑均可由颜真卿《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即《颜真定碑碣铭》)可证。《颜真定碑碣铭》记云:“成已。……每于……内弟曜卿、允南、姨弟刘璀、族弟寅同赋诗”。这段铭文说明殷成己的夫人必为颜元孙三子颜曜卿、颜真卿次兄颜允南的姐妹。因颜元孙只生五子无女,而其弟颜惟贞生有七子三女,故知殷成己夫人必为颜真卿的姐或妹。《颜真定碑碣铭》又记云:殷履直生“六女:长适李氏……次适王元淑……次适蔡九言……次适颜昭粹……幼适我兄阙疑……”。这段铭文说明殷履直、颜真定夫妇第四女嫁给颜昭粹(颜昭粹为何人之子,待考),最小女嫁给颜惟贞的长兄颜阙疑。 【注11】颜真卿五兄颜幼舆娶十六世陈郡殷氏女(十五世殷践猷元女)由颜真卿《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赐紫金鱼袋颜君神道碑铭》(即《颜幼舆碑铭》)可证。《颜幼舆碑铭》记云:“君讳幼舆字令轨……夫人陈郡殷氏,太夫人兰陵郡太夫人,充曹州司法丽正殿学士践猷之元女,高士永宁尉寅之女弟,高士寿安尉亮之家姑也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