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查看内容

贵州惠水《汤氏宗谱》序

| 发布者: terence| 查看: 1702| 评论: 0|原作者: 汤锦程|来自: 汤氏会社

摘要: 贵州惠水《汤氏宗谱》序作者:汤锦程2012年10月10日,我应贵州惠水县永红牛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克林宗长邀请赴夜郎考察五日,并应惠水县《汤氏宗谱》编委会之托为《汤氏宗谱》作序。据史记载:周时,贵州为夜郎国辖 ...
贵州惠水《汤氏宗谱》序

作者:汤锦程

2012年10月10日,我应贵州惠水县永红牛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克林宗长邀请赴夜郎考察五日,并应惠水县《汤氏宗谱》编委会之托为《汤氏宗谱》作序。

据史记载:周时,贵州为夜郎国辖区;唐为黔中道,因夜与黔同义,故而贵州简称“黔”;贵州惠水县古有“黨古乡”,现名“雅水镇”,因黨从黑,与黔同义,由此可知惠水县有夜郎国的文化基因和地名承传。惠水县四面环山,中部盆地被称为“坝子”,全县有7万亩良田,被誉为“高原上的江南”,能养精兵10万,故而被一些史学家认为是夜郎国的腹地。

唐高宗总章3年(670年),大唐政府在贵州威宁回族苗族彝族自治县置“汤望州”,隶属戎州都督府;南唐政府亦在贵州永城镇置“汤望州”,彝语曰:“卧这”。通过地名研究可知;南唐之前,贵州布依族、苗族中就已有汤氏部族,而清末民初丹寨县龙泉镇中华村斗魁寨汤欧友就是苗族中著名苗医。

明朝初立,大夏政权割据川蜀及黔北。明洪武4年(1371年),朱元璋拜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统兵平定四川,夏主明升出降,贵州北部划入中央版图,汤家军因镇守边关而留居黔北。

明洪武13年(1380年),朱元璋拜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军攻取云南,元梁王败死,属郡皆下。继之,傅友德与副将沐英分道平定乌撒(贵州威宁)、东川(云南会泽)、建昌(四川西昌)、芒部(云南镇雄)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明洪武17年2月15日,明政府将乌蒙(云南昭通)卫迁移于毕节,改称“毕节卫”,隶属于贵州都司,云南都指挥同知汤昭奉命率部镇守毕节卫,准世袭贵州毕节指挥,汤昭以木柱栅栏护卫军营,可谓毕节建城之肇始,因而安徽定远汤氏是有史记载最早进入贵州定居的汉族汤氏家族。

明洪武18年(1385年)7月,贵州黎平侗族人吴奤反叛,古州蛮十二州长官群起响应,连兵20万,割据12州,攻占贵州、湖南、广西相连的广大地区。信国公、征虏将军汤和再次披坚执锐,统率30万明军入黔平叛。汤和督军分兵四路夹击叛军,一举光复12州,吴奤被俘,送南京处斩,湘黔粤即定。汤和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在贵州广筑卫所,留兵戍守,其除置官设卫外,并推行屯田制,使屯军和家属立寨安居。汤和奉旨以“调北填南,移民就宽乡,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入黔中,由官府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就地聚族而居,形成屯堡,史称其民为“屯堡人”。汤和完成使命凯旋还朝,汤家军分镇贵州各地,形成贵阳、盘县、遵义、毕节几大汤氏军屯区,这是中原汉族汤氏家族大规模移居贵州地区的历史记载。

贵州汤氏初以军功世袭扬名于世,至明代中期则改以诗礼传家闻名于时。据明清两朝统计,仅贵州宣慰司(贵阳)汤家寨就有十余人考中进士、举人。尤其贵州宣慰司人汤冔,师从明代儒家宗师王守仁;明正德16年(1521年)参加会试中进士,官居甘肃巩昌府知府。王守仁病逝,汤冔为纪念恩师而创建“阳明书院”,后弃官回乡设帐推广王守仁学说,使黔派文学横扫西南,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坛宗派,汤冔被尊为黔学派旗手。

明成成化12年(1476年),中央政府在惠水县设置“程番府长官司”,辖境相当于今贵阳、开阳、惠水、长顺、修文、息烽、贵定、龙里、罗甸等市县。因其地处万山之中,蛮僚杂居,候补官员皆不肯前往,吏部特擢升从六品太仆寺丞邓廷瓒为知府,前往赴任。明隆庆2年(1568年),程番府长官司移治贵阳,次年改名为“贵阳府”;而将程番府旧址更名为“定番府”,因而惠水是贵阳府的前身,是贵州省的旧治。

惠水汤氏起源较晚,因谱牒在文革中被毁,故而至今无法确定源流。10月11日,为了弄清惠水汤氏源流,我在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汤德慧、全国著名林业专家汤德鹏宗兄弟陪同下专程赴惠水县汤氏发源地猪场寨寻根问祖。猪场寨地处“三宝联营”,为惠水十二景之一,因其地据韦番与红番(惠水有八番)之间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必经之处。因猪场寨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发达,全寨拥有良田200余亩,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惠水最为富裕的坝子。而今猪场寨的古风已经被新式的欧式建筑风格所取代,老寨门没有了,寨门两旁的教会和土地庙也没有了,仅存的几栋残败不堪的老宅还依稀可见黔中的古建风格,墙围采用鹅卵石建筑材料,而屋瓦则是由石片铺成,一些坍塌的老宅上还保留着精美的门雕和窗雕,但族人们并不知道它的文物价值。

汤德鹏宗长介绍说:明末清初,张献忠在成都创建大西国,其部祸乱周邻,贵州亦深受其害,宣慰司(贵阳)汤家寨汤氏被迫四迁避难,史称“丁亥之变”,其中有汤氏迁居惠水,故有惠水汤氏源于贵阳之说。汤德慧宗长补充说:据贵阳宗亲回忆:民国时期,贵阳汤家寨修谱时,惠水县宗亲还派专人参加了同修,等于认同贵阳源流之说,但这种观点却遭到惠水县猪场寨汤氏的质疑。贵州大学著名厨师汤克武宗长请出《惠水汤氏字派歌》,其中记载:惠水县猪场寨始祖汤贵云源自于四川猪屎街,并有碑文为证。

为了弄清楚猪场寨汤氏的源流和迁徙年代,我坚决要求去蚂蚁坡汤氏墓地查看始祖墓碑。此时,正直秋收,宗亲们都在地理抢收稻谷,汤德礼宗长闻知我要去祖坟山考察,立即放下手中活计,带领我们前往“蚂蚁坡”,我们踏着泥泞小路翻过一座丘梁,跨越一条小溪,爬上对面的蚂蚁坡。汤德礼宗长介绍说:“华国锋主席提倡‘农业学大寨’,邻村奉命来蚂蚁坡修造梯田,将汤氏祖坟山上的祖坟墓碑都给刨了。汤氏族人纷纷上山向他们求情说:‘谁家没有父母啊!请大家手下留情啊!’最后总算将始祖墓和始祖妣墓保留下来,其余祖墓尽毁于一旦,故而人为截断了祖源信息。”在汤德礼宗长的指点下,我们在荆棘丛中找到了猪场寨始祖“汤贵云”和始祖妣杨氏墓碑,通过碑文可知,两块墓碑立于清乾隆30年(1765年),是汤贵云的孙子汤学杲、重孙子汤理、重孙子汤智等补立。由此可以推算出汤贵云公是于清康熙年间迁到猪场寨开基立业的。

汤德鹏宗长为证明祖籍四川说,还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距猪场寨一箭之遥处有一座学校名为“惠水三中”,原名“六坡小学”。据史记载:民国时期,猪场寨汤永祺高中毕业后,回乡创建了惠水县第一所民办学校“六坡小学”,被誉为“惠水教育先驱”。惠水县历史上曾有江西会馆、湖广会馆、江南会馆、四川会馆等,因惠水汤氏始祖源于四川,所以四川同乡会推举汤永祺为惠水县四川会馆馆长。惠水县猪场寨汤氏原以弹棉花为家族产业,自“六坡小学”兴起,猪场寨汤氏开始注重文化教育,至今已经培养出20余位大学生。

猪屎街的地名,在贵州汤氏家谱中多有记载,比如:贵州毕节族谱曰:始祖汤绍先兄弟七人由应天府(江苏南京)猪屎街竹子巷迁居毕节;贵州盘县族谱曰:始祖汤盘公系应天府上元县猪市巷人氏,明洪武2年(1369年)苗匪作乱,吾公投随四五爷奉命南征到夷地。洪武4年(1371年)册封为武略将军。由此可知:猪屎街又称“猪市街竹子巷”、“猪市巷”,是南京上元县的明代地名;唯独贵州惠水县汤氏族源于“四川猪屎街”,虽地名相同,但行政区域不同。我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地名移植所致,即应天府猪屎街汤氏将家乡地名移入四川,再由四川猪屎街迁移到贵州惠水县猪场寨。猪屎街、猪市街、猪场寨的地名文化都凸显出一个“猪”字,即“猪市”,因讹传而成“猪屎”。但明洪武帝朱元璋因避讳猪,故而明代称猪为“豕”,也可音译为“竹”;所以,猪屎这种具有羞辱的贬义词绝不会在明代出现,很有可能是清代后人修谱时,以讹传讹所致。假若这个这个地名成立,惠水县汤氏应是由江苏应天府(南京)猪屎街竹子巷先迁至四川,再迁入贵州惠水,因而将迁徙地名移入惠水,保留了远古信息。

据民间统计,汤云贵子孙分布于贵州惠水县、黔西县各乡镇,至今繁衍11代,约200余户,千余人众。因蚂蚁坡祖坟之地,从堪舆学上分析为“两山夹一溪,辈辈有出息”。为此,猪场寨人杰地灵、辈出人才,今日汤云贵的子孙惠水县永红牛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克林、黔西客运公司总经理汤孝余、惠水县纪委副书记汤德义、惠水县永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德勇等都是贵州政坛商界的精英人物。

我的家族与贵州有着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被日寇封锁,为了打通唯一的国际后援线,民国28年(1939年)7月,我的外公翟本槐率领全家老少三代十余人,由湖南常德出发,经贵阳、惠水、安顺、黄果树一路跋山涉水到达云南昆明、曲靖,出任“滇川公路”责任工程师,为支援全国抗战,外公翟本槐参与指挥修建了云南、贵州、四川各个路段的工程。民国32年(1943年),外公翟本槐奉命率领四辆新型载重汽车和宣威驾校八名驾驶员携带全家老幼自云南昆明出发,经贵州至四川蓝田坝,完成了全线试车工作。2010年11月3日,为了抢救拍摄外公翟本槐在抗战中的历史遗迹,我由重庆、四川、云南一路寻踪到达贵州贵阳,并专程到南明河“甲秀楼”及“翠微楼”,又称“忠烈祠”,祭拜了贵州辛亥革命的的先贤、我的江西临川老乡黄济生、王若飞舅甥。今有幸在汤克林董事长的安排下,重走了昔日外公翟本槐率领全家走过的贵阳、惠水、安顺、黄果树历史轨迹,让历史证明我的家族与贵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亲情。今能为惠水《汤氏宗谱》作序是我的荣誉,我感到光荣和骄傲!

 20121218

相关阅读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