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塘村得名于村里的居民大多数姓汤。汤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起源于商朝的建立者子履,子履是帝喾的十五世孙,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他施行仁政,深得民众的拥护,势力迅速强大,而夏桀却残暴无道,后来子履灭夏,并将夏桀放逐到南巢,建立了商朝,后世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所以汤姓最早的发祥地应该是今河南省境内。村里一个上了岁数的阿伯告诉我们,他的祖先在宋代的时候从南海迁徙到这里开村,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汤字是水旁,而茶也是水的意思,塘能容之,所以村子就叫“茶塘”。 茶塘村的布局也是很有特点的,整个村子坐东朝西,由北而南。最西边的建筑最为精美,由19座建筑连成一排,有庙宇、祠堂、书室等,气派十足。村子的前面是一个半月形的水塘,现在被分为三段,总的面积近1.6万平方米,水塘前面是广袤的农田。在一排精美的建筑和一个大水塘之间除了2棵巨大的榕树外,还有一座不高的建筑突兀地立在那里,老人说可别小看了这个房子,原来茶塘村开村后,也有多次重建,现有的建筑多是清代的,先辈为了聚紫气祥云,福荫子孙后代,请风水师傅来规划村子的布局,整个村子好像一只白鹤,村北为头,村中为胸,村南为臀,而这间小房子就是鹤的脚,后来村民还将其用来做更楼。和众多的岭南古村落一样,茶塘村的房屋也是梳式布局。全村面阔约336米,整个村落的古建筑占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现存的建筑以清代为主,保存较完好的大约有120座,其中庙宇、祠堂、书室共20多座,其余的为民宅,现在大多还有村民居住。茶塘村的巷道都是东西走向,这也是梳式布局的特点,现在还保存着16条古巷道,最深的巷子有200米,每条巷道的出口都建有门楼,门楼上都刻着巷子的名字,现存有足征里、光宗里、德星里、抡秀里、为善最乐、洞天深处等门楼。村民们都说原来足征里是村里的土地较多和有钱人居住的地方,村民叫做财主佬巷,沿着财主佬巷往前,果然这里保存的16座建筑用料要考究得多,做工也比较精美,建筑也很规整。走过几条巷道,你会发现原来巷道的用材也不一样,有红砂岩、花岗岩、石头路面,甚至还有泥路。岭南雨水较多,在每条巷道的边上都砌有排水沟,以确保村内建筑物的安全。 茶塘村最精美的建筑要数村子南边的洪圣古庙,花都古代有“茶塘庙,塱头桥”的说法,茶塘庙指的就是洪圣古庙了。花都历来多水患,所以临江河的村子就会修建洪圣古庙,并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日洪圣诞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老少平安。茶塘村的洪圣古庙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占地面积357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水式封火山墙。来到古庙门前,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前檐两根浮雕蟠龙云纹花岗岩柱,雕工精美,线条流畅,最特别的是柱础四周还雕有人像,栩栩如生,有的人像还很像外国人。头门的石门夹上刻着一副对联:“南国沐洪庥泽流花邑;海帮沾圣德惠普茶塘。”将“南海”、“洪圣”、“花邑”、“茶塘”嵌入联中,上款刻有“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仲冬吉旦”字样。洪圣公是南海之神,隋朝在广州建南海神庙后,宋康定二年(1041)被封为“南海洪圣广利王”,后来历朝不断加封,南海神头上的桂冠越来越多,称谓也越来越长,以至老百姓都记不住,民间只称广利王或洪圣王。洪圣古庙的砖墙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绿豆青水磨石砖墙,色泽发青宛如墨玉,质地细密光润,工艺十分精细。首先是磨砖,要磨到两砖相叠针插不入,砖缝细如麻线,一天下来不能超过六块,在砌筑的过程中灰浆中石灰的比例大,沙的比例小,还要加入糯米浆或糖浆来增加黏性。2002年9月洪圣古庙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03年有关部门对古庙进行了维修。 从洪圣古庙出来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祠堂和书室,总共有14间,由于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看不到边。村里的祠堂基本都是三间三进,也有三间二进的,形制基本相同,分别是:明峰汤公祠、南寿家塾、万良汤公祠、和武书室、同风书舍、寅所书舍、性所书舍、元颖书舍、朝金书室、北庄书舍、元觉书舍、友峰汤公祠、万成汤公祠、肯堂书室。基本建于清代、民国,是茶塘村人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活动,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密集的祠堂记载了这个村落相当漫长的分房过程和家族繁衍历史,每分一房人就建一栋房屋,然后又建家庙、祠堂,慢慢就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每一座公祠的窗、梁、屋角、栏窗都是精雕细刻,封檐板上雕刻有精美的戏剧人物和花鸟图案。祠堂书室建得比村里的民居要好得多,可见村民祭祀祖先的心之诚恳。 肯堂书室位于村子的北社,始建年代没有记载,现在的建筑是民国九年(1920)重修的,由于我们是周末前往,无法入内参观,光是看头门封檐板上雕刻的戏曲人物、暗八仙、麒麟和花鸟纹饰,足见这座建筑的工艺之精美了。2005年9月肯堂书室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景点交通:花都区茶塘村 摘自《大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