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查看内容

闽粤峛屿旧家-汤氏

| 发布者: TT@| 查看: 3197| 评论: 0|原作者: 高坡上的仰望

摘要: 主要出处:《云霄姓氏》之汤姓文化、《汕头金平政务》之汤氏宗祠-汤氏藴祖祠-汤氏乐祖祠、汤锦程先生发表的《广东汤氏源流》、《潮汕大事记》等。主要摘要:本文主要是介绍福建列屿旧家汤姓来源与分支,广东和福建的 ...
主要出处:《云霄姓氏》之汤姓文化、《汕头金平政务》之汤氏宗祠-汤氏藴祖祠-汤氏乐祖祠、汤锦程先生发表的《广东汤氏源流》、《潮汕大事记》等。

主要摘要:本文主要是介绍广东与福建的汤姓来源与分支,广东与福建的汤姓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中山世家及范阳世家的介绍,其中还涉及了台湾汤姓的开基祖,本日志将会一一介绍出来,因笔者是云霄列屿衍派梅叟公在鮀浦的大井汤氏后裔,特在本日志依次加入对鮀浦大井汤氏永思堂、蕴祖祠、乐祖祠的介绍。

         《广东汤氏源流》
 
    最早进入广东的偒人属于女娲氏的百越集团,《越南史》曰:“貉龙君娶帝来之女妪姬,卵生百子,分百国,称百越,散于湖南、两广三省。”妪姬即是女娲氏,因女娲氏族源于昆仑山,所以百越将这一地名移植于广东增城县,故而增城也有一座昆仑山上。炎帝汤来是狼汤氏后裔,其部族以羬羊为图腾。《山海经•西山经》云:“华山之首曰钱来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羊从羌,而羌与汤可以互假。炎帝汤来部族随百越族进入广东境内,因而增城昆仑山上又多了一座阆(狼)风(飏)增城,阆风即是炎帝狼汤氏的别称,增城故而取此名。炎帝汤来部族最先进驻广州,因其部以羊为图腾,所以广州又称“五羊城”,这是偒人迁居广州最有实力的证据。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携着谷穗,骑着五只羊降临广州,赐稻谷给城民,留下五羊化石,所以广州又称“羊城”、“穗城”。因四季花开不败,故又称“花城”。炎帝是汤古氏的后裔,汤古氏盗天谷,教民稼蔷,故而又称“神农氏”。炎帝汤来部族承传了偒人的种稻技术,并将它传入广东。广州番禺就是偒人最早的居住区;《吕氏春秋》曰:“杨汉以南百越之际……阳禺、缚娄、欢兜之国多无君。” 广东《博罗县志》疑缚娄即博罗也。因而可知阳禺就是指今日的番禺,因阳与汤同义互假,所以,阳禺即汤禺;而汤与番同义互假,所以,汤禺即是番禺。由此可以证明,汤禺部落曾经在广东番禺形成望族,由于没有君王,但是当地望族,所以被历史记录下来。
    高辛氏汤喾时期,戎人发动叛乱,汤喾命祝融氏重黎讨伐叛军,重黎战败被汤喾杀之以肃军纪。汤喾启用重黎之弟吴回为祝融,但祝融吴回仍不能征服叛乱。于是汤喾放榜招贤曰:“有能征服戎人者封南王,妻公主。”汤喾之犬槃瓠应征,扫平叛乱,荣为驸马,封为南王。《玄中记》纪曰:“高辛时,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槃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盘瓠实为盘古的谐音,因而可知槃瓠并非是狗,而是以狗为图腾的狼汤氏戎族人,因其不肯学习中原文化,故而被认为不可教也,被北人称之为“南蛮王”。在南蛮族中世代流传着一个相同的古老传说:盘瓠是末叶王(昧谷,崇月族居地,为日落之地也,故称“末”。高辛氏汤喾因是崇月族人,故而又称“姬喾”,而末叶又称“柳叶”,所以昧谷又称“卯谷”)之臣,时条顿越王发兵来犯界,末叶王不能胜,则招榜许愿曰:“能取越王首级者,可娶二公主商女。”末叶朝中无人敢接榜,盘瓠闻之请缨出战。盘瓠装扮成越人混入越国王宫,其乘越王醉入梦乡之时,将国王首级取回。因此,末叶王将商女配与盘瓠为妻,封其于岭南汤错为南王,族称“盘王”,食邑八千户。盘瓠王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末叶王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错十三姓”。因而可知:南蛮王盘瓠承袭了汤古氏族号,故为汤姓。盘瓠族迁居广东境内,在畲族、瑶族历史中均有记载。浙江《云和县志》记载曰:“畲族始祖龙麒(槃瓠)助高辛氏平定叛乱,封为忠勇王,迁广东凤凰山,生三子三女,长子盘自能封南阳郡立国侯;次子兰光辉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巨祐封冯诩郡武骑侯,女淑玉嫁颖川郡国勇侯钟志琛,为畲族四姓由来。因畲族也是槃瓠后裔,所以畲族先祖亦为汤姓,因而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有汤北、汤坑、汤绛等地名,而畲族人崇奉的也是宋代名神、畲族人“汤夫人”。今黎族、瑶族、壮族、畲族、苗族等民族皆崇拜“狗王”,自言为盘瓠之后。南王槃瓠晚年壮烈牺牲于广东花县,花县原称“花邑”,原属于广州府番禺、南海二县,清康熙25年(1686年)正式建花县。花县地区原属于瑶族居住区,由于汉人的大量移入,成为汉瑶杂居区。瑶族将汉人比作恶龙(龙图腾族)、狮精(狮图腾族),为了记述汉族移民的历史,瑶族以复述形式广泛流传着《盘古(槃瓠)王伏龙降狮》的故事。据瑶族传说记载:古时花县地近大海,瑶族冯氏居住于此;但恶龙来后,以冯氏婚配犯了天条为由,要发水淹死全村人。冯氏向盘古(槃瓠)王求救,盘古(槃瓠)王将恶龙斩成两截,自己化为横亘几十里的花山山脉挡住了滚滚而来的海水。不久,又有狮精来此为恶龙报仇,盘古(槃瓠)王之弟仙古王、妹仙姬娘,一起制服了狮精,将其化为狮岭。”因此至今花县仍保留有盘古王山、盘古峒等地名。为纪念盘古(槃瓠)王救命之恩,瑶族在狮岭上建了“盘古(槃瓠)神坛”和“仙姬娘庙”,每至诞期,花县人民就会举行民俗活动,活动期间表演粤剧、花灯、抢花炮等民俗节目以示纪念。
    汤(唐)尧时期,百越族中的扬粤为江淮望族,所以虞舜划分九州,则分江淮之地为“扬州”。孔安国曰:“扬州北据淮,南距海。”因扬与汤通用互假,故而扬粤即汤粤,扬州即汤州。汤(唐)尧末年,姚重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号“虞舜”。汤(唐)尧之子唐(汤)侯丹朱发动争位之战,扬粤参加了丹朱联盟。虞舜南征三苗,扬粤战败后逃入湘南鄂北的长江流域。周夷王7年(公元前863年)楚君熊渠出兵灭亡扬粤,扬粤散居于长江流域,故而长江古称“扬子江”。周赧王9年(公元前306年)楚威王出兵灭亡越国,在其地设江东郡,扬粤随百越各部南迁两广,成为广东粤人汤氏的先祖。《汤氏宗谱•祖训》曰:“吾汤氏肇自粤籍。”即指此而言。因粤人居住于此,故而广东简称“粤”。
    周敬王42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灭亡吴国,越王勾践封庶子于梅里(江苏苏州),梅里越族则以地名为氏,称“梅氏”,与商族梅姓融合。周赧王9年(公元前306年)楚威王兴兵灭越,越王子梅绢南迁到台岭(广东南海),因而台岭又称“梅岭”。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无道,鞭笃天下,陈胜、吴广不堪忍受压迫,于大泽乡(安徽宿县)揭竿起义;鄱阳(江西)令吴芮起兵响应,梅绢率越人从之,在反秦战争中,梅绢功勋卓著;汉王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封梅绢为10万户侯。清康熙5年(1666年)新宁(广东新会)人梅命夔,参加乡试中举人,授贵州新桂县知县,因其由汤氏抚养长大,所以改为汤氏,史称“汤命夔”,其后裔融入广东汤氏之中,成为汤氏中的重要一支。
秦始皇一统中国,于始皇33年(前214年)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汉代广东属交州。汉桓帝时期,河南陈郡长平人殷封,任谏议大夫,汉灵帝时出为冀州(河北)刺史,为避党锢之祸而辞官,迁居曲阿(江苏),被尊为江南殷汤氏鼻祖。三国时期,交州属孙吴辖域,殷封后裔世为东吴大夫。东吴黄武5年(226年)孙权将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西晋末年中原爆发八王之乱,晋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马睿渡江至建业(江苏南京),中原士大夫族不堪中原战火纷纷南渡,史称“衣冠南渡”。随着多米尼骨牌的迁徙浪潮的滚进,江苏句容殷汤氏迁入广东鹤山地区,至今广东鹤山县仍保留有“殷洞”的地名。南北朝时期,广东广州属于汤氏郡望,因而这一时期殷汤氏有数人官拜广州刺史。
    杨坚称帝建隋,为了不让杨姓数典忘祖,封陕西华阴人杨素为“越国公”。隋文帝仁寿4年(604年)越王杨素助杨广弑隋文帝杨坚,杨广立,是“隋炀帝”,拜杨素为尚书令,其子弟皆刺史,一门显贵而专国政。隋炀帝大业2年(公元606年)杨素卒,其子杨玄感袭爵嗣,官拜礼部尚书。隋炀帝好大喜功,建东都、游江南、开运河、屡征高丽(朝鲜),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隋炀帝大业9年(公元613年)6月杨玄感于黎阳(河南浚县)起兵反隋,欲除暴君,其率10万之众围攻东都,因隋军援兵至,杨玄感兵败而死。隋炀帝恶其同姓,诏令越国公杨素族改为“枭氏”。但杨素族裔不肯接受这屈辱的姓氏,所以越王族裔为避祸而改为汤氏,并南逃广东地区避祸,融入广东汤氏之中。
    唐代在今两广建置岭南道。唐宪宗元和9年(814年)吴元济于蔡州(河南汝阳)举事,派兵四掠邻县,光州(河南信阳,河南固始隶属于光州)人亦举旗响应。据福建周宁《汤氏宗谱》记载:河南固始朱皋里人、唐太师汤泽为避祸,率十三子及仆从由安徽渡江,途经浙江平阳,留八子汤道于此;而后率众子入闽。汤泽六子汤庆随父至福建周宁,而后独自南下迁居岭南广州府开基。因汤氏自称“中山郡”为郡望,所以广州汤氏在广州建起了一座“中山堂”。广东中山县古称“香山”;汉代时中山县属番禺之地,唐代时中山县属东莞县之地。唐时东莞县为汤氏聚居区,因而唐代称东莞为“中山”。据《中山县志》记载:唐代广东东莞县沙溪源兴里汤氏,迁中山县三乡白石村开基。因而可知,唐代广东中山县已经形成汤氏郡望。
    宋时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之始。由于广东汤氏为当地望族,因而两宋时期,有十几位汤氏出任广东府郡之职。宋钦宗靖康2年(1127年)金兵攻占开封,开封府祥符县党(汤)居村珠玑巷汤氏举族南迁,经河南商丘入安徽,一路辗转跋涉,最终经江西南安(大余县)小梅关翻越大庾岭,定居于广东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敬宗巷,为怀念故里,更名为“珠玑巷”。据《罗氏宗谱》记载: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殷商黄贮万因私纳由宫中逃出来的皇妃苏氏,后知其身份而遗弃,苏妃被强徒凌辱后被杀害。奉旨查找苏妃下落的兵部尚书张英贵为掩盖皇室丑闻,便诈称保昌县牛田坊一带有贼作乱,会同五府六部派兵围剿保昌县牛田坊,企图杀人灭迹。兵部指挥乔辉闻知事急,密派人驰往珠玑巷给内侄罗贵报讯,让其速带家人避祸。罗贵是北宋开国功臣罗彦瓌第七代孙,时任南雄府学廪贡,赠吏部尚书。其仗义扶危,为解救珠玑巷无辜民众,遂往保昌县求给文引详府,准发立号编甲,分挈眷属,以竹结筏,沿沙水,出浈江,下北江,率领37姓98户上千人口结伴同行,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定居,汤佐、汤佑、汤统、汤纪、汤仁化、汤文泽、汤濠迳、汤朝佐等迁居冈州大良(广东新会);另一部分汤氏则迁居广东南雄开基,这一南迁壮举给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由于地少人众,冈州大良汤统长子汤纲,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广东花县(花都);冈州大良汤濠迳及汤统次子汤维,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广东增城;广东南雄汤氏,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广东三水县;汤氏为开发珠江三角洲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汤氏大量涌入广东境内,宋代广东汤氏人口,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第7位。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蒙古国与宋国联合灭亡金国,宋军乘势收复河南,蒙古国责宋国图复中原,因而宋、蒙两国交恶,战火又起。宋端平2年(1235年)蒙古军南下攻宋,福建、安徽汤氏纷纷向边陲广东迁徙。据《汤氏族谱》记载:安徽寿州人汤迪(一说河南睢县人,一说江西余干南塘人),宋理宗时期迁居循州(广东惠州龙川县)开基;福建莆田人汤铣,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举茂才,宋理宗嘉熙2年(1238年)任提举广南路市舶,遂定居广东增城县福和镇汤村,后为躲避战火,再迁广州开基。而广东汤氏布局也因战乱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广东花县人汤贵,宋度宗咸淳年中解元,任河北雄州(雄县)别驾,元军攻入广东后,其迁居广东南海县和顺镇汤村开基;广东新会人汤什,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迁居广东增城市龙镇汤村开基,由于汤氏是增城三大姓氏之一,所以宋代增城为汤氏郡望。
    宋恭帝德祐2年(1276年)正月,元军迫近宋都临安(浙江杭州),宋奉玺降元。同年5月宋益王于福州即帝位,是宋端宗,改元“景炎”,号召军民抗元。9月元军攻入福建,宋端宗逃入广东潮州,江苏汤氏、江西汤氏纷纷起兵勤王。据史记载:江苏丹徒(京口)人汤执中,汤克昭子,宋德祐元年(1275年)任广东梅州知州,汤执中响应宋端宗勤王号召,其在梅州组织义军勤王,梅州义军声势浩大,抗击元军威震闽粤。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朝廷以钱荣之接替汤执中任梅州知州,汤执中及其子汤×孙、汤元孙、汤仲孙散居广东。同年9月元军攻粤,元将易正大率部围攻梅州,梅州义军守城半月,兵困城陷,6000义军壮烈牺牲;宋景炎2年(1277年)正月钱荣之以梅州城降元。江西丰城(松湖)人汤长卿(一说江西永新人;一说江西新建人),宋理宗宝佑4年(1244年)中进士,任江南廉访使。宋恭帝德祐2年(1276年)3月汤长卿响应文天祥抗元号召,组织汤家军随文天祥收复广东梅州,又攻取江西于都。宋端宗景炎2年(1277年)文天祥与汤长卿在江西兴国战败退入循州(广东惠州龙川县),宋端宗景炎3年(1278年)11月元军在广东潮阳击溃义军,擒文天祥,汤长卿及汤家军兵败后散居潮阳地区。
    宋端宗景炎3年(1278年)11月宋端宗出海奔井澳(广东中山南海中);宋景炎3年(1278年)3月宋端宗崩于岡州(广东新会),张世杰改立宋卫王赵昺即位,称“宋帝”,改元“祥元”。宋祥元元年(1278年)6月宋帝退守广东新会海外80里的厓山,冈州成为京畿之地。广东台山汤边(罗塘)人汤国华组织冈州汤家军参加抗元斗争,保卫圣驾安危,功封为府郡马户。宋帝祥兴2年(1279年)2月厓山保卫战失败,陆秀夫背负8岁宋帝投水而死,南宋灭亡。广东新会、台山汤氏由此散居于广东新会、台山、中山、东莞、新与、信宜、化州、高州、廉江、广州、清远、江门、南海、花县、阳江、恩平、高鹤、清远等县,号称“广东十八汤”,成为广东望族。台山、新会汤氏后裔渡海分迁美国、加拿大、秘鲁、墨西哥、缅甸、菲律宾、澳大利亚、委内瑞拉、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据2001年统计,仅迁居美国三藩市的汤氏宗亲就已经发展至91户。因而,广东台山、新会被称为侨乡。美国加州华人汤婷婷,祖籍广东新会县古井镇泗冲,1962年汤婷婷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文学系,七十年代其开始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其以家族迁徙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小说《金山勇士》,获美国书籍奖,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华人文学家。她将其作品《女勇士》和《中国佬》两部小说合编成戏剧《女勇士》,该剧在全美上演后,获得巨大的成功。1997年10月在由克林顿总统夫妇主持颁发的美国“国家人文奖”仪式上,汤婷婷荣幸跻身获奖作家之列,成为十名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作家;其作品《女勇士》被克林顿总统称赞为“一部划时代的名作”。
    元朝统一中国,在广东地区设立海北广东道,元世祖至元年间广东地区并不稳定,时而爆发汉族起义。据史记载:元世祖至元20年(1283年)广东新会爆发了桂林方起事;元至元22年(1285年)广东潮州、惠州又爆发了郭逢贵起义;元至元25年(1288年)广东龙川又爆发了董贤举起义;元至元26年(1289年)广东梅州又爆发了钟明亮起义,因而使广东各地烽烟四起、潮流涌动。广东各大门阀之间为争夺土地,也趁乱发生宗族大规模的械斗。《广东文献—汤氏族谱议》曰:“元世祖至元年黄姓攻南海郡,邑中汤氏四迁,弃《汤氏宗谱》于不顾。南海人汤溥英之妻马氏曰:‘贱且至矣,他物易得耳。谱亡,文献无征;谱亡文献亡。’马氏乃独入战火之中抱出《汤氏宗谱》,马氏手擘是编,走邑城西北贵奇坑,出入水火,颠沛极矣,谱卒赖以全。”因马氏为汤氏保存文献做出了贡献,广东汤氏尊马氏为“恩祖母。”然广东《武邑汤氏宗谱序》却曰:“明正统己巳之秋,黄贱起南海,黄姓南攻汤氏。”我认为:至元年黄姓攻汤氏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广东文献转载的是广东新会《汤氏宗谱》文献,专家未得考证是不会选登的。广东南海汤氏受到黄姓的攻击,汤氏为避祸分迁广东各地。据《汤氏家谱》记载:广东南海人汤伯深,元时迁居高州市石仔岭区荔枝圩管区唐口村开基,其后裔分迁广东廉江市安铺镇红星村、广东海康市北和镇境庄村谢宅山村、广东化州。同时广东花县炭步乡人汤瑞山,元初迁居广东清远县开基;广东增城龙镇汤村人汤贵八,元代迁居广东番禺县汤埔心村开基,形成广东汤氏新的布局。
    元顺帝至正年间,江南汉族农民为了反抗蒙古族的残酷压迫纷纷举旗造反,由于广东地处偏远,所以福建地区的汤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广东迁徙。元顺帝至正末年,福建云霄人汤德仁、汤德浩兄弟迁居广东饶平县拓林镇石林乡开基,其后裔分迁广东黄冈、三饶、花县开基。元至正27年(1367年)10月朱元璋拜汤和为征南将军挂帅南征,汤和先后平定浙江方国珍、福建陈友定两个地方割据政权。明洪武28年(1395年)8月明开国功臣汤和病逝,因汤氏肇自粤族,所以朱元璋追封汤和为“东瓯王(浙江温州)”。因明军征伐福建,引起福建大乱,福建宁化石壁塘人汤益隆因躲避战乱,携曹氏所生五二郎、五三郎迁居福建武平县武东乡汤坊;而其夫人何氏则带领儿子五八郎、五九郎迁居广东梅州蕉岭县高思乡。梅州扼守粤、闽、赣三省之要冲,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梅州属南海郡,宋开宝4年(971年)始称“梅州”,元代设梅州路。汤益隆后裔繁衍多达10余万人(实际是指宁化石壁塘迁出的汤氏家族总体而言);明代广东焦岭县高思乡汤五八郎、汤五九郎后裔分迁广东兴化县、广东长乐(五华县)安流镇吉水、广东揭阳县、广东广州市、广东海丰县、广东兴宁县、广东陆丰县、广东曲江县大坑口、广东增城市、广东乐昌县、广东汕头市,以及广西柳州市、广西柳城东泉镇螺田村、广西贺县松乡、江西万载县、江西赣州市寻乌县、江西泰和、江西会昌、四川等省市;清代迁居香港、台湾苗栗、台湾新竹、印度尼西亚耶加达市、马来西亚,并分流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汤氏与吴姓、陈姓并称为“世界分布最广的三大姓之一。”因而,广东梅州成为享誉世界的“华侨之乡”。
    明王朝置广东道宣慰司,后改称“广东布政使司”。明代广东地区汤氏布局司多次发生重大变动,据《汤氏宗谱》记载:广东新会荷村人汤佛保,明初迁居广东中山沙溪镇元亨里村;广东新会下街大巷人汤彦诏,明代迁居广东信宜市径口镇大樃营管区六索村;广东新会古井镇泗冲汤氏,明代迁居广东东莞市大岭山镇鸡翅岭;广东新会人汤钱四(一说广东花县人),又称钱四公,明代因避祸迁居广西平南县;广东新会汤氏,明嘉靖年迁居广东化州东山镇丹山村;广东新会古井镇北到村人汤晚,明代迁居中山市石岐东区白沙湾村;广东新会古井镇北到村(又称:“仕路、古鲁”)人汤鉴,明末迁居广东茂名塘口村;广东新会下街大巷人汤宽,明末迁居广东高州谢生岭村。而广东中山人汤江南,明代中叶迁居广东潮阳县贵山都嘉定歧南村(铜盂镇),其后裔分迁广东汕头、广东揭东。同时亦有部分福建汤氏迁入广东;据《汤氏宗谱》记载: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福建上杭县瓦子街汤元广后裔,迁居广东韶关始兴县罗坝;其后裔分迁广东翁源县九仙乡。由于移民的不断补充,加快了广东人口的增长速度。据《东莞县志》人口发展可以看到:明洪武14年(1381年)东莞县人口为12430户;至明宣德7年(1432年)东莞县人口增长到23732户,仅51年时间,东莞县人口增长了近一倍。
    明弘治18年(1505年)5月明孝宗薨,明武宗朱厚照即立,刘瑾与八虎专权暴残天下,民苦不堪言。广东和平人汤仲容,俗名汤大鬓,改名池仲容,因不堪受明政府的残酷压榨,聚众杀死前来征税的县府税官,而后于利头寨率众起义,自称“金龙霸王”。汤仲容设立百官、元帅、各路都督,汤家军攻城掠地,威震湘、赣、闽、粤四省。明正德13年(1518年)王守仁见义军众志长城、明军久攻不克。于是设计蒙骗汤仲容到江西赣州进行和平谈判,汤仲容中计被俘,英勇不屈而被杀,壮烈牺牲。广东起义军虽然失去主帅,汤家军对王守仁的背信弃义行为深恶痛绝,因而占据上中下三利和广东连平九连山与明军血战三个多月,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壮烈牺牲。明政府残酷的扑灭了闽粤赣湘四省农民起义烽火,为了加强对汤仲容的都城“利头寨”的统治,于是在下利寨设立“和平县”,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汤家军牺牲惨重,广东北部地区原本兴旺发达的汤氏锐减,成为当地小姓。号称广东汤氏郡望的“南雄县”,至今只有汤氏1294人。
明崇祯年间,陕西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在农民起义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明王朝灭亡。但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因部队腐化失去民心,战斗力大大减弱。关外的满族人,在明遗臣吴三桂的导引下挥师入关,一举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并在北京建立大清王朝,开始了全国统一战争。大明朱氏子孙,因内部争权夺利,未能形成统一的抗战格局,因而被清军各个击破。清顺治3年(1646年)11月朱聿钅粤于广州称帝,改元“绍武”;而桂王朱由榔亦于广东肇庆称帝,改元“永历”,两帝为争夺正统地位,在广东境内相互攻伐,同室操戈,致使广东境内大乱。广东巡抚汤来贺虽尽力维持,但已是强弩之末。清军见广东南明小朝廷发生争位之乱,乘势发兵攻打广东,12月21日清军攻破广州,俘杀绍武帝朱聿钅粤;永历帝朱由榔见广东已不保,则率余部退保广西梧州。广东汤氏为了躲避战火,纷纷向云、贵、川、黔、桂迁徙,因而使广东汤氏人口锐减。据《东莞县志》人口发展可以看到:明崇祯5年(1632年)东莞县人口为13768户,85730人;到清康熙28年(1689年)仅剩下8674户,41198人;仅57年时间,东莞县人口锐减了50%。
    清王朝正式置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由于清初两广成为南明小王朝的根据地,所以遭到清军的残酷屠戳,死伤累累。清康乾年间,清政府为了补充广东地区劳动力不足现象,开始从福建向广东移民。据《汤氏宗谱》记载:福建莆田人汤士升,清康熙19年(1680年)迁居广东新丰县,再迁增城县派潭镇东洞。福建云霄县列屿镇汤氏,明末清初迁居广东省鮀浦巡检司大井乡(即今天的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大井居委会);福建云霄县列屿镇汤氏,清代迁居广东省陆丰县南塘镇梧厝园;福建云霄县列屿镇顶城汤氏,清代迁居广州市区番禹县桂林街。同时广东汤氏也开始分流,据《汤氏宗谱》记载:广东饶平县石林镇石林汤氏,清代迁居广东惠来县隆江镇隆江村;广东花县人汤宣泰,清乾隆年迁居广东肇庆城北福肇社;广东新会古井镇泗冲人汤次泰,清乾隆15年(1750年)与汤以积、汤纪明迁居新会泗溪村建村;清乾隆36年(1771年)因人口鼎盛,再迁新会泗汇村建村。随着广东人口的恢复,广东汤氏再次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据统计:清嘉庆元年(1796年)东莞县人口为465570人;比清康熙28年增长了10倍人口。
    清乾嘉年间,由于广东省人口膨胀,广东汤氏人口开始向台湾移民;据广东焦岭《汤氏宗谱》记载:清乾嘉年间,焦岭汤氏迁居台湾的有汤民榜、汤勖初、汤养初、汤谅初、汤养初、汤韦仕、汤韦文、汤韦贤、汤韦乾、汤观俊、汤观辉、汤辉元、汤律乾、汤律仕、汤律文、汤律贤、汤广才、汤文民、汤铭桀、汤孔保、汤孔麟、汤步绅、汤扬伯、汤耀尹、汤文华、汤淦元、汤伦元、汤自远、汤兆风、汤添涛等,因而在台湾苗栗形成汤氏郡望。清光绪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依照惯例战败国要向战胜国赔偿战争损失。清光绪21年(1895年)2月李鸿章奉旨以大清全权大臣赴日本马关参加中日和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逼迫中国政府谈判代表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苗栗人汤新兴(改名吴汤兴)为了保卫台湾,其散尽家财、招募义勇,组建汤家军数营。巡抚唐景崧被汤新兴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所感动,亲授汤新兴义军统领之联衔关防,允其为全台义军统领。汤兴先后发动新竹、苗栗、彰化三大保卫战,率领义军与日军大小战斗数十次,先败日军于新竹大湖口;再败日军于苗溧大甲溪;继之又败日军于彰化大肚溪,汤新兴打出了国威、军威,日军闻其威名无不胆战心惊。日军主力近卫师团在义军的拼死阻击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台湾乡民无论男女老幼都积极响应汤新兴的抗战号召纷纷揭竿而起参战邀击败下阵来的日军,但因义军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最终被实力雄厚、武器先进的日军围困于彰化八卦山上。清光绪21年(1895年)8月27 日汤新兴率徐骧等将士与日军在八卦山上展开白刃格斗,不幸中炮壮烈牺牲于八卦山顶,年仅36岁。
    清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教主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因太平军领袖大多是广东人,所以广东民众纷纷响应参加太平军,并随军转战数省,攻占南京建都。清同治3年(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等众王拥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位,是幼天王。7月19日天京失陷,幼天王与李秀成被俘先后被杀,太平天国败亡。广东参加太平军的汤氏怕清政府报复,因而大多不敢回籍,多散居江苏、安徽等省,只查到广东花县人汤氏葬于家乡,汤氏为太平军东殿尚书赖汉英之妻,赖汉英姊赖惜英嫁与洪秀全,被天王立为“又正宫”。太平天国失败后,赖汉英与汤氏逃回广东花县家乡潜藏。清宣统元年(1909)赖汉英病逝,与妻汤氏合葬于炭步镇民主水库左侧,土名“金钩环”的山岗上,碑文上书:“太平天国夏官副丞相讳汉英赖公之墓”。因清代中末期广东社会动荡不安,广东汤氏也出现了新的分解。据资料显示:广东开平县金鸡区新屯村人汤齐安,清光绪年间迁居广东恩平县城郊驿地村;广东陆丰县南塘镇高美村汤氏,清代迁居广东海丰县公平镇公平村;广东饶平人汤云亭,清任奉正大夫,迁居香港;广东新会镇古井泗冲汤氏,清光绪年间迁居广东中山县南郎。
    广州地处广东省的省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通商口岸,素有祖国的“南大门”之称。民国时期,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各省汤氏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前往广州参加革命,因而在这一时期广东政坛汤氏占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先后出了一位广州非常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汤漪、广东督军兼广东省长汤廷光中将、广东省商会会长汤节之、两广都督参军汤睿等等。而出自广东黄埔军校的国共两党的军事家更是将星入云,其中著名的有汤家骥、汤慕禹、汤季楠等等。广州市场繁荣、经济发达,生活水平居全国第一,当时每个月生活费在3元的家庭就可以保证温饱生活,而广州的普通老百姓每月收入已经达到30元。因而,广州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商家移民广州,据统计:抗战前期广州已达到120万人口。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为了掐断中国的海上运输线,对广东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野蛮的日军摧毁了广州城,广州居民扶老携幼纷纷向香港迁徙,战后统计:广州只剩下了60余万人,锐减了50%。同时广东台山、三水、饶州、潮州、梅州、汕头不愿做亡国奴的汤氏也纷纷迁入香港,因而,香港成为汤氏郡望,并由汤氏垄断了香港道教、孔教、天主教、佛教等宗教;同时,被尊为香港商界泰斗。
    新中国成立后,南下的解放军参加了广东政权的接管工作,因而有大批的山东、河北、湖南、江苏汤氏,随军进入广东定居。汤氏在广东进入省军级的干部就有广州警备区副政委汤林、广州军分区司令员汤民、广东省委副书记汤国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汤光礼等。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成为全国的改革试点,汤国华副书记成为广东省改革的先锋人物,全国各地汤氏被这股改革大潮所吸引,纷纷移民广东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已经达到7954.22万人,比上年增加95.64万人,增长率为1.22%。随着这股迁徙浪潮,广东汤氏再次兴旺发达,位居广东省第74位大姓;而广东汤氏人口亦跃居全国汤氏人口第5位。现在广州、台山、新会、蕉岭、潮州、清远、增城、花县、饶平、化州等地为汤氏郡望;并有两位广东籍汤氏成为省级领导,一位是广东中山人汤炳权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一位是广东焦岭人、归国华侨汤维英当选为广东省人大副主任、广东省总工会主席。

 

闽粤汤姓分中山世家与范阳世家两派,其中列屿旧家指的是中山世家在福建省云霄县列屿镇落户并分散开来的汤氏族群,而位于闽粤的大体列屿旧家有:

福建云霄县各地(列屿旧家的大本营,人口与家祠数量在列屿派中最多)

漳州部分汤氏(据说是来自云霄县列屿镇的零星移民)

台湾部分汤姓(包括陆军上将汤瑞钦等)

饶平拓林等地汤姓(包括潮州市市长汤锡坤、香港知名影星汤镇宗、汤镇业,香港潮汕商会永远名誉会长汤秉达等)
   饶平黄冈汤厝巷(据说来源于鮀浦大井) 

潮州市区部分汤氏

鮀浦汤氏(包括原汕头市教育局局长汤汉良,另据说达濠、揭东等部分汤氏都来源于鮀浦大井,但未经考证)

汕头市区部分汤氏

妈屿岛汤氏(全部来源于鮀浦大井汤氏)

南澳岛部分汤氏

潮阳、潮南部分汤氏(大部分来自云霄列屿的鮀浦大井始祖梅叟公之子汤直简移民增城后回迁潮阳铜盂镇“今以---铜盂镇--岐南乡人口居多”)

   普宁市下架镇汤氏(由潮阳---铜盂镇--岐南乡迁出并繁衍开来的)

陆丰南塘汤氏(人数与家祠数量仅次于福建与饶平)

增城部分汤氏(据说是当年云霄县列屿旧家先祖至增城做官后留居增城)

香港、澳门部分汤氏(以饶平、鮀浦、陆丰、潮阳移民居多,有部分来自云霄移民)

汕尾市区部分汤氏(包括著名潮籍歌唱家汤媛媛) 

其他则零星散居于世界各地及国内各大城市(国外移民以东南亚居多)

云霄姓氏--汤姓文化(1)汤姓起源
1、汤姓源出子姓,封地中山,成汤后裔,望出范阳。黄帝生2子,驾崩后次子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颛顼帝崩后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生1子契。契辅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为司徒,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并赐“子”姓,是为成汤始祖。子契第十四世孙子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至夏末为汤族领袖,专管征伐之事,普施仁政,惠泽世民。当时暴君夏桀无道,民拥子履率商军,逐夏桀于南巢,便取代了夏天下为王,以亳(今河南商丘)为国都,定国号为商,号为成汤。其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

2、商汤传至帝辛(纣王)时,朝政日衰,被周武王所灭。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子启以宋(今河南商丘),治理部份商朝遗民。据《史记·殷本纪》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旧都周围分封给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改子姓为汤姓。记载说明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有“子”姓后裔子隆畏其避祸及,以商朝成汤的名字为姓氏,改“子”为“汤”,是汤姓始祖起源也。

3、出自改姓及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满、侗、蒙、土等民族均有汤姓。

云霄姓氏--汤姓文化(2)郡望堂号
中山郡 战国为中山国,都顾(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
 
  范阳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226)改涿郡置,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掬星堂、吞星堂 汤悦,安徽贵池人,梦飞星入盘,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300户。
 
  玉茗堂 明朝汤显祖,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中山、范阳。②自立堂号:临川、义士、叙睦、光裕、双桂、丹桂等。
云霄姓氏--汤姓文化(3)迁徙入闽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唐末五代时,从黄巢起义始,中原汤姓再度南迁,其路线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上述诸多次南迁使得源于北方的汤姓遂成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汤姓名人零星见于史册,宋代以后,大批汤姓名人涌现,且多出于东南一带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见,后世汤姓是称盛于这些地区的。宋代汤姓有宰相汤悦和汤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显赫,成当地名门望族。明代有开国功臣汤和,出安徽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另洪武、永乐年间,汤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间,广东汤姓陆续有人入居台湾,进而徙东南亚一带。今日汤姓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居多。目前汤姓人口列全国第九十位。

 入闽:

    汤姓入闽主要有4个支派。因战乱与自然灾害,或履职乃至人缘关系而迁移。

1、漳州汤氏: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有汤智、汤简两兄弟随陈政父子入闽平乱。汤氏兄弟是河南固始县人,属中山汤氏。当时汤智任陈政府兵校尉,平乱后加封竭忠辅国将军,其弟汤简封昭德将军。唐垂拱二年丙戌建立漳州府,汤智、汤简两兄弟奉命驻守在龙邑柳营江东乌浔坑(今龙海角美镇乌浔自然村),此地是陈政入闽平乱的军营重地。以后,他们在此安家,经1300多年繁衍,其子孙播居闽、粤、赣、台及新加坡等地。

2、闽西汤氏:主要居住在长汀、宁化等地,是宋代从南京句容镇迁入。宁化汤氏部份后裔于明洪武二十五移居广东梅县、蕉岭等地。

3、永春汤氏:是由安微安庆市望江县迁入,(据传时间是明末,待考),系明初名臣汤和的后裔。明末战争频繁,故有一支后裔移居永春避乱。

4、现代移民:现代因公务履职或参军入伍而迁徙的汤氏。于新中国成立后,有部份外省汤氏迁入福建省。据了解,有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汤氏后裔现居住在漳、泉、榕等地。

云霄姓氏--汤姓文化(4)肇漳衍云
肇漳:

    汤智是漳州汤氏开基始祖。他随陈政父子入闽镇守漳州后,夫人扬氏及弟汤简同往,定居龙邑柳营江东乌浔坑(今龙海角美镇乌浔自然村)。汤智在此繁衍7世(第二至六世无考),俗称乌浔村是漳州汤氏开基地(汤简后裔去向不明、待考)。

    汤智第七世孙汤昭兹,在乌浔村生2子,长崇山、次崇海。后来汤崇山,迁往乌浔坑之北1里远的王山居住。生2子,长祖甲、次祖庚。汤祖甲生3子,长开元、次开阳、三开太。汤开阳于宋神宗元佑四年(1089年)从王山村迁到8里外的东南面的青阳村(今龙海市角美镇东山行政村青阳自然村)居住,繁衍后代。汤开元、汤开太仍住王山村,后汤开元、汤开太子孙渐衰微,清朝后期子孙也移到青阳村,与汤开阳子孙聚族而居后,王山村渐废。崇山嫡系子孙自迁移到青阳后,逐步兴旺发达至今。

    汤崇海后迁出乌浔村,到云霄列屿繁衍后裔,子孙播居云霄、东山、广东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另有一小部份汤氏居住漳州,是新中国建立后,因工作参军从外地迁入的。

播云:

    汤崇海带子汤祖丙,于宋英宗丙午年(1066年)迁出乌浔村,到云霄县海滨列屿(时属漳浦县,今为云霄列屿镇)居住,习惯称汤氏云霄始祖或开云始祖。禄居云霄下径,后渐移居附近的大坑内、万安、枋坑一带。汤祖丙生4子,长景琛、次开隆、三开福、四开澜。汤景琛生2子,次子佚名移居广东饶平县大埕镇汤厝村,为大埕始祖,建祠“敬先堂”。汤开隆生2子,长园涧、次园福,在列屿定居繁衍后代。开福、开澜传三、四世后无考。

    汤园福生1子名子阳,子阳生1子名宣政,宣政生1子汤琪。习惯上称汤琪为列屿汤氏始祖。

云霄姓氏--汤姓文化(5)云霄衍派
1、汤琪衍派:

    汤琪,生于元朝大德年间(1299年),卒于明洪武20年(1387年)。汤琪先居列屿山内村,后在城内村建房定居,繁衍后代。习惯称汤氏列屿始祖。子孙建祠“思成堂”为列屿汤氏第一家庙。汤琪生2子,长汤子祥,开基列屿林坪村;次林子禄,分居城内村。

    子祥长子汤崇大生2子,长汤硕、次汤筐。两兄弟于明洪武之间(1368-1398年)迁移广东饶平柘林,分别为顶汤村和下汤村始祖。

 

2、子禄支脉:

汤子禄生4子,长直叟、次端叟、三梅叟、四梅稳。汤梅稳后移居广东饶平县柘林乡顶汤村。汤梅叟后移居广东鮀浦市大井村(现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大井居委),建祠“永思堂”,为大井始祖。其子汤直简(又名汤江南)移居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于明朝中叶(16世纪前后)又迁居广东潮阳市铜孟镇岐南村。直简之孙自幼外出,后定居广东汕头市达濠区。

端叟之孙(佚名)也由列屿山内村移居广东陆丰县南塘镇吾厝园村和高美村,建祠“崇德堂”。梅叟之子庸乐、庸益和蕴创三兄弟的后裔,从广东汕头迁移到广东普宁市架山镇南城村 。





汤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大井居委井祥街27号,建于明末清初,顺治年间,2001年季冬重新修建。坐西北向东南,建筑面积约464.55平方米,分前后座,系二进一天井格局,五瓜抬梁式硬山顶金式瓦木结构,通面阔16.3米,通进深28.5米,墙体材料为白灰土、灰砂等混合土,室内的各式木雕、室外石雕和加冠屏保存完整。据福建漳州中山汤氏族谱记载:永思堂为大井汤氏始祖梅叟公开居大井后子孙建。迄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大井汤氏始祖开居大井村的发展历史,对研究当地经济文化、人文地理等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鮀浦大井永思堂祝词
文武世家
风范长存
继往开来
辉煌万代
原汤氏永思堂辈字
辈字
13硕14学15应16永17昌18赞19烈20垂21统22晖23起24奕25世26宏27基
校字
13元14善15微16常17发18继19志20承21光22启23开24经25论26美27业
漳州列屿汤氏辈字
崇德兴
13文14长15发16其17祥18隆19儒20重21道22继23述24必25昌
摘自“永思堂修缮会复制”


汤氏藴祖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大井居委井祥街39号,始建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40年被日本倭寇烧毁,于1948年重建。占地面积约795.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4.35平方米,通面阔19.5 米、通进深23.3米,坐西北向东南,系抬梁式硬山顶金式瓦木结构、二井一天井格局。大井汤氏始祖梅叟公生子直简,直简生四子,思成堂为第四房蕴创公之子孙建。它见证了大井汤氏开居大井村的发展历史,对研究当地经济文化、人文地理等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汤氏乐祖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大井居委井安街26号。始建于清光绪年代,详细记载失传,先后曾二度修缮,1943年被日伪汉奸拆毁,1994年重新修建。坐东南向西北,系五瓜抬梁式硬山顶金式土木结构、二进一天井格局,占地约436.7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4平方米,通面阔12.2米,通进深20米。大井汤氏始祖梅叟公生子直简,直简生四子,远思堂为第二房庸乐公之子孙建。它见证了大井汤氏开居大井村的发展历史,对研究当地经济文化、人文地理等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直叟守居城内村,生4子,长英烈,次宽舒、三江源、四鼓鸣。汤英烈生4子(佚名),其中四房孙汤献馥(尊称高爹公),分居山前村,后子孙建祠“岵山堂”。之后三房子又分居山前村,子孙建祠“怡安堂”。其他一、二房子孙后代繁衍城内、城外、宅坂和半山村。半山村建祠“志昌堂”。高爹公有一支后裔孙迁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并在公元19世纪30年代,在新加坡成立汤氏公会至今。汤鼓鸣的子孙迁入云霄县城关石牌(今云陵镇塘坪街旧南门)。直叟次子汤宽舒长孙循简(又名(汤庆)于明朝中叶到广东番禺当县丞,后裔在此定居繁衍。

3、崇铭支脉:

    汤崇铭,讳硕德,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生4子,长九齐、次九治、三九函、四九亩(观生)。

    汤九齐、汤九治均守居林坪村,汤九函迁居云霄城关下坂水吼村。明弘治四年(1491年),洪水淹死多人,幸存者移居西林村,后裔建祠“慈贤堂”,下公三个房系,长房守居西林村,建祠“继思堂”;二、三房迁入云霄城关溪美(今云陵镇溪美街)和西岗井(今云陵镇墉坪街),后裔分别建祠“继思堂”“继成堂”。

    汤九亩,讳导启,谥观生,生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于天顺五年(1461年),从列屿林坪村迁居后汤村,为后汤汤氏开基祖,后裔建祠“思成堂”。汤九亩生3子,长子孝居,移入云霄城关;次孝章,移居前埔村(与后汤相邻);三孝端,守居后汤村。汤孝端生3子,长崇质、次崇文、三崇光。

   汤崇文、汤崇光是汤孝端之子,从后汤迁居东厦湖坵村为开基祖,后裔建祠“光裕堂”。汤崇文生4子,长颜举(居湖坵顶城)、次颜咸(无嗣)、三颜泽(居湖坵下城)、四颜某(佚名,少年时外出不知所踪)。据广东惠平县汤氏有关记载,崇质继传后汤,其后裔孙迁居广东惠来县隆江镇环城路,现已繁衍至第二十六世(列屿汤氏),有22户158人,建祠“报春堂”。

云霄姓氏--汤姓文化(6)县内分布
列屿镇

城内村615户2825人

林坪村275户1030人

城外村498户2089人

山前村828户3536人

宅坂村252户897人

顶城村800户3063人

南山村326户1248人

人家村262户1238人

半山村330户1412人

莆美镇

后汤村350户1600多人

前埔村300户1500人

东厦镇

湖坵村550户2300人

长垅村10多户30多人

郊洋村20户60多人

云陵镇

西岗井、旧石牌和溪美街   150户674人

新中国成立后从列屿到云霄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汤氏后裔140多户560多人

陈岱镇

山坪村50多户200多人

火田镇

西林村20多户60多人

全县合计23559人

云霄姓氏--汤姓文化(7)文物家庙

1、思成堂

   址在云霄县列屿镇城内村,俗称大祠堂,为云霄汤氏第一家庙。开云始祖汤崇海后裔所建。坐艮向坤兼寅申,深30。6米、宽18。6米。分前后座,开三中门、两边门,有明、暗石柱36支,天井铺砌石板72方。始建时间不详,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扩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修。民国二十七年福建省政务委员会赠授匾一面。堂内有4对石刻楹联。主祀开漳世祖汤智及唐、宋、元三代列祖和明代长一至第四先祖神位。规模之大,为汤氏各地家庙之最。1999年和2002年两次再重修。

2、分支家庙

计有林坪村“承禧堂”;

顶城村“贻谷堂”;

城内村“长发堂”;

南山村“克昌堂”;

山前村“岵山堂”、“怡安堂”;后各房子孙又建“隆备堂”、“懋德堂”、“树德堂”、“三公堂”、“黄叔堂”;

城内村“世泽堂”、“顾予堂“、”申锡堂“;

宅坂村”“经予堂”;

湖坵村“光裕堂”;

后汤村“思成堂”;

西林村“兹贤堂”、“继思堂”;

云陵镇“继思堂”“继成堂”;

下坂水吼村“明德堂”;

前埔村:“懋德堂”

3、祖训牌匾

   在云霄汤氏第一家庙“思成堂”内有1938年,由福建省政务委员会主席方声涛赠题横匾一面,上写“龙龛神牌”4字。庙内有对联3副。其中一联是:启宇自唐朝,千载衣冠垂日月;立宗由固始,万年俎豆配乾坤。

4、昭穆字辈

   漳州汤氏辈字:崇德兴文 长发其祥 隆儒重道 继述必昌 伦理有训 明哲维新 天锡景福 英名日亨

5、阴辈字

    崇彦丕体道    启光任鼎彝    高明方建业    忠厚翊廷基

    存诚宜载则    循笃迈伦夷    敦叙家声振    裴靖耀国仪

6、贞烈坊

    址在云霄县云陵镇下港街头城门外华表里(原称“广庆保油车街口”)。花岗岩构件。高4.5米、宽4米,两根方柱承贯大梁,柱端雕成莲苞状。梁顶中部横书阴镌“贞烈”两字,支柱两侧均镌刻楹联。此坊系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副使、镇国将军、宗室德沛等人于“乾隆五年(1740年)为故儒士吴发左未婚妻汤氏立”。

7、祖墓碑坊

   汤崇海是开云始祖。其墓址在云霄县莆美镇下径白石,位于碗窑水库大坝右侧大步山麓。

   汤应科墓,址在列屿镇岭亭头。坐卯向酉兼己辛。三合土结构,风字形,规模恢宏。

   汤景琛墓,址在列屿镇顶城坑仔尾南麓。该墓被覆盖多年,2006年5月被发掘出土并重修。

8、三结义坟

   址在云霄县御史岭北麓。据传,汤氏云霄列屿始祖和朱氏云霄始祖、方氏云霄始祖同是随陈政将军入闽平乱的府兵所裔,迨元代列屿汤氏祖辈曾有一位精通堪舆之术与方氏、朱氏先祖一同踏遍云霄各地,寻找“安居宝地”。朱氏定居火田镇大洞村,方氏定居莆美镇阳霞村,汤氏在海边列屿定居。三姓先祖定居后,团结奋斗,矢志互助共荣,进而其后裔义结异姓金兰。感情日深,三姓后裔于明初在御史岭营建三座祖坟,名曰“三结义坟”。三坟同坡同向,风字结构,造型皆为三阶六垂带,前附兜池,不立碑文,不分彼此,每值清明节,三姓后裔代表人士汇集同祭,寄望三姓子孙同祖共荣。同盟时,还在朱氏祖祠大洞村慈云洞内立三结义先祖神牌,永垂记念。1993年三姓子孙重修,并树《重修汤朱方三结义坟记》碑于三墓之前。其后慈云洞也在旧址重建。

云霄姓氏--汤姓文化(8)历史人物

宋 代

汤景琛,云霄列屿第三世祖,宋微宗宣和乙亥(1119-1125年)间,授翰林学士,俗称“十八学士”之一。

明 代

1、汤应科,(1526-1604年)云霄县后汤村人,嘉靖仪卯年(1555年)进士,曾任广东省番禺知县、工部虞衡清史司部郎中、云南按察副使、进阶中宪大夫,从三品官服。

2、汤思敬,云霄西林村人,万历举人,任泸州通判。

3、汤刚毅,列屿村人,武科进士,曾任广东东莞都司。

 

清 代

1、汤明,前埔村人,清康熙间任福建海坛镇总兵。

2、汤嘉举,前埔村人,以子(汤明)贵,赠荣禄大夫。

 

民国时期

1、汤铭盘(1884-1923年),又名箴九,山前村人,民国十一年为讨伐陈炯明牺牲,被追封为陆军上将。

2、汤漳郎(1908-1951年),山前村人,汤铭盘之子,少年就读仕官学校专科毕业。民国时曾任武汉警备司令参谋室主任,宪兵少将团长。

3、汤涛(1907-1993年),列屿镇人,任福建五区保安司令,诏安、云霄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漳州民革主委、市政协常委、黄埔军校漳州同乡会会长等。

4、汤精义(1910-2002年),又名君沐,原籍城内村,出生于云陵镇沈厝埕。1925年香港大学经济财务管理系毕业。1927年英国沃州皇家海军学院(墨尔本)毕业。1948年任中美合作美军水陆两栖部队闽粤边区联防部队长。

相关阅读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