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朝山水画大家戴熙的《日涉园图》惊现上海艺品拍卖会,日涉园这座当年的江左名园再次成为如东人的话题。日涉园就是现今岔河人俗称的汤家府门的建筑精华,曾经和管氏锄金园,丰利汪氏文园一样,不仅园林样式闻名江淮,而且文化承载蔚为大观。然年代久远,世事沧桑,当年的庄园雅貌以及隐藏其中的故事现在已经荡然无存,空余民间传说与文化人的想像。近年来,吴剑坤先生多方奔走,抢救性收集资料,潜心研究整理,以让这座名园及其背后的人文景观,尽可能真实地拂去历史尘埃,再次清晰可辨。本报特刊编发吴先生最新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2005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秋季艺品拍卖会·中国书画第三专场》上,人们惊奇地发现有戴熙(字醇士)画的五幅日涉园图,拍品上的题签为:“戴醇士画如皋汤敬亭日涉园图。共得五图,计全图之半,每图有蔡麟洲题诗”。估价3至6万元。戴醇士,名戴熙,别号鹿床居士(一作樚床)、井东居士。清道光十一年进士、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克杭州时死于兵乱。工诗书,善绘事。道光时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是“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又能画花鸟、人物, 以及梅竹石,笔墨皆隽妙。至于蔡麟洲是何许人?查遍有关资料和各网站,无一点线索。可是,在岔河《汤氏家乘》中却给出了答案:蔡振武,字麟洲,翰林出身,时任广东肇庆府知府。他为日涉园图中的浣花舫、雪月楼、净碧池、醉月阁、留翠山房、留云洞、分绿轩、问源亭 、天香书屋、最静处这十处景点分别题了诗。至于“如皋汤敬亭日涉园图”又是怎么一回事,那还得从“汤家府门”说起。 “汤家府门”为岔河地区的老人们对岔河汤氏庄园的俗称。岔河汤氏这一昔日的皋东名门望族盛极于清代嘉道年间,其核心人物汤俊(字敬亭)当过知府,从三品,是如东古代官位最高者之一。汤俊为官四十余年,且四代为官,在其先人的基础上,于岔河汤家庄曾建下豪门大院,营构了江左名园。对于汤家府门,能稍述其详者则鲜见其人。本文从所能寻觅到的 一些文字资料中剪裁一些片断,述其要于后,以使读者能从管窥中去揣想汤家府门的全貌。 宋臣之裔 五迁至岔 岔南汤家庄,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汤氏祖先,唐宋间“世居汴郡(开封)”。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有个进士叫汤凤攽(1216——1279),字高文,号桐岡,在南宋度宗时任比部(刑部)员外郎。当时宰相贾似道专权,而度宗皇帝热衷于选良家女子充后宫,汤凤攽为此而上了一道《谏纳嫔疏》劝阻,被贾似道排挤出临安城。后因金兵南下,而“国亡殉难”。《如皋汤氏家谱》的“世表”中将其尊为“一世”。汤凤攽长子因宋亡而弃家为僧,次子汤业则投奔舅父居福州。算是“一迁”。 汤业之子汤庶士由福州迁居苏州。算是“二迁”。 汤庶士于元至正乙酉年(1345)于苏州生下长子汤兴邦(字朝聘)。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在洪武初年推行“阊门赶散”(又称“洪武赶散”)。汤兴邦挈妻拓跋氏(元军驻姑苏某营总之女)与成群的苏州民众被迫渡江北上。汤兴邦一家便迁徙到通州狼山北麓,是为“三迁”。其三个弟弟则分别定居于安徽巢湖、杭州和苏州。 汤兴邦共生七子,其第七子汤崇巽于明洪武癸丑年(1373)出生,成年后迁居“如皋东村”,是为“四迁”。其曾任狼山营千总的侄儿汤伟鸣也迁居“如皋东村”。 汤崇巽于洪武甲戌年(1394)生下汤玉堂,汤玉堂成年后由“如皋东村”迁至岔河西北,是为“五迁”。汤崇巽被汤氏尊为“五世祖”,亦为汤氏至岔河的始迁祖。 汤玉堂于明永乐甲午年(1414)生汤永年,汤永年生有二子:重基、重徽,汤永年去世后,其妻不久便“携二子依母氏居岔河南”。《如东大观》第四卷上所载“汤氏源流考”一文即为汤永年之侄孙汤有桂所写。汤氏“七世祖”汤永年遂成为岔南汤家庄奠基之人,由汤重基生于明正统丁己年(1437)可以推算到岔南汤家庄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汤重基一家后来“复居岔河北”。岔南汤重徽后裔经历年繁衍生息,人丁日多,除清康熙年间有一支迁居丰利坝(古坝)河东黄楝园,清中期有三、四支分别迁居林梓、双甸、丰利外,基本上在汤家庄的周边蔓延扩散。汤氏延续到乾隆年间的“二十世”时,为后代辈分排行(含20世)定下了20个字的字派:“世启联芳 景名成聿 焕新永蕃 惟育德继 绪在敦仁”。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五百余年来,岔南汤氏经20余代的传承到“二十六世”“成”字辈时,已达近150个分支,而汤家庄五六百年的历史中,孕育了许多人才,造就了清嘉庆道光年间“汤家府门”的鼎盛时期。 举业小成 诗书传家 汤氏迁至岔河之初以农耕为业。到了明成化年间,汤重徽之子汤仲杰中了秀才,入国子监读书,成了太学生。汤仲杰的两个儿子后来也都成了太学生。这一光宗耀祖之事着实使族人们兴奋不已。按明清科举制度,秀才进了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便成了太学生,亦称为国学生,肄业后便可授予一官半职。当然,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国库空虚,捐了钱也可以入国子监,即使只挂个名也行。在明代,汤氏共有5人成为太学生,一人中过秀才。 在“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信条鼓励下,清代汤氏子弟确有不少人考中秀才,有的成为廪膳生、贡生,还有不少人成为太学生,其中单太学生便有41人,秀才、廪膳生、贡生达20人。明代始,廪膳生一直得到儒学的经济补助,儒学选送生员进国子监亦有定额,清初通州每5年有5个拔贡名额,雍正定为每6年有一个名额,乾隆年间则12年才有一个,看来汤氏的太学生中有一些是捐纳者。其中一位太学生,日后成了“汤家府门”的“开山鼻祖”,他便是汤日陞。他生有三子:世贤、世宾、世质,这三人日后都成为太学生。七个孙子五人中秀才,二人为太学生,七个重孙也均为太学生。 虽然汤氏子孙在科举事业上可谓满园繁花,然而也不是一路告捷,汤氏家族无一人中过举,更谈不上中进士,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了初步功名后便致仕从政,或在科场中屡受挫折,而不再在考场中拼搏进取了。 话又说回来,汤氏家族中确也出了不少饱学之士,虽然其“学位”不高,但学识不浅,著作颇丰。工于琴棋书画者,大有人在。《汤氏家乘·材能》中列举的89人中间,“工诗赋”的21人,“善书法”、“工画”的17人,“善(围)棋”的8人,“精医”或“工医”的21人,“精数学”或“精历学”的7人,还有的人或“善琴”、“通音律”,或“善测量”,等等。 如皋进士沙元炳在为汤景桐写传时,曾说起这一件事,旧时秀才到省里参加院试前须请几位资深廪膳生作具保结,并要向保人送上贽敬之礼,沙因有许姓亲戚在岔河,每逢许家有红白喜事,年轻的沙元炳有机会见到许多汤景桐所撰写的文采斐然的楹联,很是仰慕,汤景桐又与许为表亲,因此沙元炳在赴省前专门到汤家庄晋谒,汤很爽快地为沙“加章於结”,“亦若不知有贽敬之例”。沙元炳并说到这位在乡试中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而得以食饩(国家每年给以粮食补助)的汤景桐后来虽然无心举业,但其学识才华“虽长江天堑南北攸分,然不胫而走,无翼而飞,公之名噪甚。清时书院选士,如扬之广陵、皋之安定、渔湾之文正,凡取列前茅者类多积学能文之士,然公不与考则己,与必为诸生冠。以故数百里外执贽受业问字停车者日不乏人……诸弟子已掇巍科。”“于诗古文词……如陈子畴、顾文卿诸前辈皆退避一席。”虽然沙元炳在所作的传中难免有溢美之词,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汤景桐,字汝侯,号豫生,撰有《云洁山房诗钞》、《眉研书屋散文》、《朱氏旷观楼诗集八卷》、《曹氏是亦园诗集》。 又如汤德新,亦为廪膳生,考上贡生,历任沛、句容、甘泉三县教谕,因才学出众后被任命执掌扬州广陵书院。扬州历来人才荟萃,广陵书院山长绝非等闲之辈可当此任。当时四库全书正陆续编印出版,除京城外,扬州、宁波等三地都获藏一部。扬州文汇阁每收到一部分,都要请汤德新参加编排分藏,并负责“借观之事”。汤德新撰有《心秤平轩文集四卷》、《警斋诗集四卷》、《警斋文集四卷》、《桐荫书屋诗赋集》。同治《如皋县续志》卷八“文苑”传载。 |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http://www.tangshi.org 这份报导的永久网址是: http://www.tangshi.org/view.php?file=show&contentid=3725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