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查看内容

浠水县的孔氏宗族和汤氏宗族《1》

| 发布者: dxadmin| 查看: 2766| 评论: 0

摘要: 我出生于宗族 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鄂东浠水农村。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打上了宗族文化的烙印。作为一名宗族成员,无论身在何地,对宗族,我总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许可称之为宗族情结吧。 一些宗 ...
我出生于宗族 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鄂东浠水农村。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打上了宗族文化的烙印。作为一名宗族成员,无论身在何地,对宗族,我总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许可称之为宗族情结吧。
一些宗族传说和宗族文化遗迹,比如偶尔露出地面的祠堂石匾、发黄的宗谱、频繁的祭祖活动,使我对宗族对祖先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畏感和神秘感。而近年来,族人隆重的丧葬场景以及参与宗族活动的热情,更深刻地感染了我。这一切所导致的好奇在日积月累中潜滋暗长,驱使我试图去揭开农村宗族的神秘面纱。
考虑到生长于浠水,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娴熟于心,因此我决定在浠水进行宗族活动 的调查。至于选择孔氏宗族和汤氏宗族作为研究的对象,原因有二:其一,汤氏宗族的聚居地毗邻我的家乡,便于调查、收集材料。而孔氏宗族活动之兴盛在全县闻名,且可通过一孔姓亲戚的引荐前往调查。其二,孔氏宗族和汤氏宗族在民国时期皆属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声名远播;而且有着较多的宗族传说和宗族文化遗存,如汤氏的凤形地的传说以及汤化龙的传说,孔氏的孔庚的传说,等等。
在调查的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从整体看来,孔氏宗族和汤氏宗族在风俗习惯上趋同、在经济状况上趋近、在地理位置上邻近。然而,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一系列宗族活动之后,孔氏增强了族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汤氏不仅没有收到敬宗睦族之效,反而造成了新的矛盾和对立。而且,就目前情况看,孔氏的宗族活动方兴未艾高潮迭起,汤氏的宗族活动已经沉寂。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或能对我们真正清楚地把握当前湖北农村的宗族活动有所裨益。这就成为了我这篇论文选题的缘由。

(二) 研究前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农村(尤其是南方农村)的不少地区出现了宗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的现象,修宗谱、建宗祠、修祖墓等宗族性活动异常兴旺,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据笔者粗略统计,对宗族复兴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约有110余篇,专题专著主要有王沪宁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钱杭、谢维扬合著的《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 》(199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肖唐镖等编著的《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研究》(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与《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 》(2002年,西北大学出版社)等。
这些科研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当前宗族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二、当前宗族现象的特点、表现的分析。三、当前宗族问题的应对策略。四、当前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置于现代化视野中的思考。
对于当前宗族现象产生的原因,学者们并没有形成共识。第一种解释为,社会体制目前还不可能担负起农村的所有功能,宗族作为一种功能团体就“有机可乘”;第二种为,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以后,农村的基层组织趋于涣散,集体已经不再构成依靠的力量,农民为寻求心理上的依靠,就转向了宗族组织;第三种为,由于基层秩序的松散,违背了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现象就处于无人管理的放任状态,于是宗族势力就利用这一机会发展起来。钱杭先生认为:第一种与第三种解释均“似是而非”,第二种部分地描述了真实的图景。他进一步富有见地地指出,宗族活动的复兴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农民,对宗族有一种‘本体性’的需求——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  
对于当前宗族现象的特点、表现的分析,学者们由于观察角度和固有观念的不同,也存在较大的分歧。钱杭在《亲族聚居现象与我国目前农村的宗族活动》 中,把农村基层政权的削弱、旧传统资源的作用列为宗族活动发生的特点。而当前宗族活动的表现特征为:相对松散的组织、缺乏远见、情绪化、盲目的破坏性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华中师大课题组”)则根据其掌握的材料将当前宗族活动抽象为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宗族活动的理性化和非理性化倾向并存;第二,非实体化和准实体化并存。这显然是比较精当的。
关于宗族问题的应对策略,学者们的建议是多方面的。如针对宗族势力排斥、侵蚀公共权力的倾向,他们提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的对策;针对宗族势力破坏社会秩序的特点,他们提出依法治农、依法治村,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对策;针对农民“社会互助”的需求,他们提供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针对宗族观念文化的影响,他们十分有见地地指出,应当建设以村户为载体的现代村落文化,等等。
站在“现代化”的立场上,大多数学者们对于宗族问题的历史命运的看法是相当一致的。他们认为,宗族作为一种特殊的血缘集团,因其结构和功能的狭隘性,与社会的现代化目标是很难相容的。因此,宗族既没有存在的理由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它应当被历史淘汰,即使存在,也是不合理的、落后的。但也有部分学者如钱杭等认为,宗族可以通过自我调整,逐步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契合。
此外,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不同,采用的理论工具和思想方法各异,在对宗族的定性和定位上观点相差甚远。具体表现为:其一,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的研究;其二,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的研究。
笔者认为,现在的宗族与以前的宗族相比,不仅在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且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有较大的改变。如果我们依然运用对传统宗族的眼光来分析现在的宗族现象,那么最终的结果与客观事实必然是大相径庭的。其实,当今的宗族在一定条件下并不一定是与现代化目标相抵牾的,它本身也许就是中国宗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 研究意义

从整体上看,关于当前农村宗族复兴问题的研究成果的确不少。但是,大多是从宏观上来探讨宗族复兴的原因、表现、特点、对策等。而从微观上对当前宗族进行田野调查的论文实不多见。而调查者由于语言、习俗等因素而不能将调查深入下去的情况亦不鲜见。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实在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材料。
笔者认为,从宏观层面探讨当今的宗族问题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具体的田野调查也应当不可忽视。笔者试图以剖析一个问题(即两个宗族为什么在经历一系列宗族活动后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在鲜活的资料与比较研究中对选题作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曾几度深入农村,与宗族活动的领导者、小组组长、普通的宗族成员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论文的资料主要来自他们的口述,真实而鲜活。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笔者翻阅他们的家谱及相关资料而获得的。
全文运用比较(也存在双重比较)的方法,即同一宗族的古今对比、同一宗族不同派别的对比以及不同宗族之间的对比。本文着眼于宗族活动的比较研究,立足于九十年代,但并不拘泥于九十年代,较为关注宗族之间、宗族内部的互动。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努力,力图揭示出两个风俗习惯相同、经济状况趋近、地理位置邻近的宗族走上不同发展轨道的深刻的内在原因,从而为妥善地处理当前的宗族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概   况

(一) 社区概况

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无论是孔氏宗族还是汤氏宗族其支族皆有七分之多,且居住星散,使人感到错综复杂难以把握。该选择哪一处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呢?后来,笔者欣喜地发现:当年孔氏和汤氏迁蕲(浠水)始祖建基定居之处,现在都有两个单姓自然村  毗邻而立,中间并无明显分界,而且近年来的一些宗族活动基本上是由此发源和展开的。于是,笔者决定以此两地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孔氏之地包括现浠水县竹瓦镇九坪村的孔浩然湾(十一组)和孔山头湾(九组),汤氏之地包括现浠水县清泉镇麻园村的新屋湾(八组)和麻园岭(七组)。为了便于叙述和研究,笔者分别命名为孔氏社区和汤氏社区。
孔氏社区,1958年-1974年属于桃园公社五大队十小队;1974年—1985年属于朱店公社五大队十小队;1985年-2000年属于朱店乡九坪村九组和十一组;2001年—至今属于竹瓦镇九坪村九组和十一组。
汤氏社区,1958年-1965年属于夏凉公社华新大队五小队;1966年-1978年属于夏凉公社红卫大队五小队;1978年-1985年属于朱店公社八一大队五小队;1985年-2000年属于麻桥乡麻园村七组和八组;2001年-至今属于清泉镇麻园村七组和八组。
值得一提的是,孔氏社区和汤氏社区都是在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在1985年,浠水农村实行政社分开的体制改革,村民委员会制度作为基层农村的自治制度开始确立,并取代政社合一的生产大队制度。孔氏社区和汤氏社区开始分别属于朱店乡九坪村和麻桥乡麻园村。自改革以来,基层组织对社区的控制开始松弛,其行政权威也因失去经济利益的关联而弱化。而2001年,撤乡并镇,孔氏社区和汤氏社区分别属于竹瓦镇和清泉镇,原来处在镇与村之间的朱店乡和麻桥乡被撤除。这样一来,基层政权对这两个社区的控制进一步地松弛了。
1 地理环境
孔氏社区位于浠水县的西北部,南距京九铁路朱店站约2公里,北距106国道柳界公路王祠站约4公里。从地形看,孔氏社区座落在当地闻名的合印山麓。该社区通往外界的仅有向北和向南的两条简易公路。而通过这样的公路,走出来附近村落走上国道,则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因此,该社区的对外交通的确不够方便。孔氏社区的土地较为肥沃,一般种植稻谷、油菜、花生、黄豆、芝麻等农作物。
汤氏社区位于浠水县的中北部,北距京九铁路不足1公里,南距浠水-巴河的简易公路约1公里。此公路车辆频繁,由此可直达浠水、武汉等地,给汤氏社区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汤氏社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一般种植稻谷、油菜、棉花、花生等农作物。
2 人口与经济生活
孔氏社区有55户,224人。在当地,经济实力属于中游水平。全社区债权约8万元,以农户帐面款(积累)、信用社贷款及民间借款的形式存在。债务约4万元。1971年全社区通电,1996年安装第一批电话,2001年实行电网改革。社区族人比较注重发展副业,如养鸡、养牛等。
汤氏社区有46户,167人。除汤姓外,还有闻、杨、万、江等外姓户。其中八组皆为汤姓,杂姓集中于七组。各姓户数、人口及其所占比例见表1。
表  1
姓氏 户数 人数 百分比(%)
汤姓
37 131 78.4%
闻姓 3 14 8.4%
杨姓 3 13 7.8%
万姓 2 6 3.6%
江姓 1 3 1.8%
总计 46 167 100%
汤氏社区在当地经济实力一般。全社区债权约7.8万元,债务约3万元。1980年全社区通电。1998年安装第一批电话,现有电话4部。2001年实行电网改革。社区有贷款证的为12户,存款率较低。现有族人发展运输、养殖等副业。
3 文化生活
孔氏社区附近约1公里处,有一可店小学。该小学自1958年创建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社区孩子都在这里上学。孔氏社区的教育情况见表2。
表  2

70岁
以上 60-69岁 50-59岁 40-49岁 30-39岁 20-29岁 20岁以下
在校
孩数 辍学
孩数
不识字 9 10 14 7 2
小学或识字 7 13 16 25 17 25 8
初中 1 1 7 5 15 23 3
高中或中专 2 1 10
大学及以上 3
合计 10 18 27 32 33 35 58 11
(注:本表不包括未启蒙儿童、在外落户者)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孔氏社区虽然经济状况一般,但是并没有多少孩子辍学。孔氏族人都非常重视教育,他们认为不让孩子读书,将来就不会有出息。只要孩子愿意读书,即使倾家荡产,家长们仍然在所不惜。家中有孩子辍学的,组长就会亲自上门反复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孔氏社区没有人信仰宗教,但鬼神和风水观念比较浓重,对祖先对神明比较敬畏。在娱乐方面,因为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只能收到有限的几个台。平时,除了看看电视,打打牌,几乎没有其他的文娱活动。一族人笑着说: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所以我们这里留不住客人。2001年春节,有人倡导成立龙灯队,从初一至十五到附近各村耍龙灯,很是热闹了一番。
九八年以前,汤氏社区附近300米处,一直有一村办小学——麻园小学。此后,村办小学搬迁到距离社区约1里处,上学仍然十分方便。现将汤氏社区的教育情况见表3。
表  3

70岁
以  60-69岁 50-59岁 40-49岁 30-39岁 20-29岁 20岁以下
在校
孩数 辍学
孩数
不识字 2 11 6 13 7 3
小学或识字 5 7 7 24 10 28 16
初中 2 5 4 6 9
高中或中专 1 1
大学及以上
合计 2 16 13 23 36 18 34 25
(注:本表不包括未启蒙儿童、在外落户者)
近年来,汤氏社区最令人忧虑的问题是孩子们大批辍学回家、出外打工。由上表可知,20岁以下的孩子有42%的未完成初中学业。出现了如此严重的辍学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学费高,家庭无力供养孩子读书。这种情况在汤氏社区所占比例不大。二是因为学生娇生惯养,怕吃苦,成绩差,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自暴自弃。三是父母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父亲大多出外打工。而年轻的母亲贪图享受,不愿为孩子读书之事劳神费心,一般都听之任之。
汤氏社区一般人都迷信鬼神和风水,对于祖先的祭祀很重视也很频繁。此外,还有两人信仰基督教,在家中挂上一个十字架进行祈祷。社区的娱乐活动很少。除了看电视外,年轻的妇女还喜欢聚集在一起打牌、打麻将。九八年,社区有人倡导成立了乐队。每逢婚丧嫁娶之时,就有人来请他们去奏乐。据说,这支民间乐队还上过浠水电视,也算是小有名气。
(二) 宗族概况

1 宗族的历史来源

孔氏宗族自称是商朝圣明帝王成汤之后裔。上溯第一始祖孔子前六世祖孔父嘉,其时人丁兴旺.。其后子孙便以孔父嘉之孔字为姓。后因宋国大夫华夫督谋反,杀死宋国国君和孔父嘉。孔父嘉之子木金父便携眷从宋国逃至鲁国(今山东境内),定居于曲阜都城内阕里街。延至六代生仲尼,名丘。仲尼诞生于公元前551年农历8月27日。孔氏自此断代奉之为一世祖。
先圣孔子第四十八世后裔孔若古公的第四子端植公被派往湖北通山为官,后定居通山,此为孔氏迁鄂之始。及至第五十三世后裔孔源公,生子有三:思贤、思胜、思真。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孔源公时任袁州教授。徐寿辉兵陷袁州,孔源公与次子思胜避难于饶州。源公旋即病卒。思胜公便携眷逆江而上,行至浠水(当时称蕲水)巴河河口上岸,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抵达合印山下 。
思胜公见此处山青水秀、良田沃野、社会安定,便决定在此落基定居。
迨至第五十九世,有彦富、彦春、彦冲、彦汉、彦珑、彦福、彦云等同堂兄弟彦字辈七人,后各自成家立业,繁衍后代,这就是浠水孔氏宗族七分之由来。
而汤氏自称是商代之子姓。迨至微子封宋爵列上公传王偃之时,而改“子”为“荡”。延至宋公子荡意之时,去草为“汤”,这就是汤姓之由来。
据《汤氏四修宗谱》记载,汤氏始祖谷公世居浙江省处州府青田县。七世祖忻公迁至江右(今江西)之安仁再迁余干。十八世祖昌公、盟公则于明初由江西饶州府余干县之南塘迁徙到蕲水(浠水)羊角桥,旋迁麻桥凤形地,继而买下靴塘湾田地数顷,故浠水汤氏奉昌公、盟公为始祖。
自昌公历四世而有同堂兄弟六个:玉兴、玉和、玉道、玉通、玉琦、玉碧。而盟公单传至四世则有玉贵。其中玉兴为长分、玉和为二分、玉道为三分、玉通为四分、玉琦为五分、玉碧为六分、玉贵为七分,这就是浠水汤氏七分之由来。后长分玉兴、六分玉碧之后裔因远迁不知所踪,故根盘浠水者仅有二、三、四、五、七等五分。
2 宗族在当代的变迁及其支族分布

建国之初席卷全国的土改风暴,也波及到浠水县境内。1951年,孔氏宗族和汤氏宗族开始接受当地农会领导。宗族活动的祠堂、族田等财产被没收,宗族活动被禁止。孔氏族长在1951年被枪毙。汤氏族长汤绍南则于土改前夕去世,幸得善终。
长期以来,被宗族血缘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所掩蔽的阶级对立在土改中暴露出来。人们的阶级意识开始超越血缘关系,从而使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宗族成员被划分在不同的阶级营垒之中,宗族渐趋离析。
在几乎接踵而来的合作化运动中,孔氏宗族和汤氏宗族先后加入互助组、低级社、初级社,最终于1956年升入高级社。而在合作化过程中,贯彻了实行统一经营、收获物按土地入股和劳动比例进行分配的原则。同时,推行了统购统销体制。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生产功能。从而也削弱了宗族尚存的权威。
1958年,孔氏社区开始隶属于桃园公社五大队十小队,汤氏社区则隶属于夏凉公社华新大队五小队。公社建立的实体组织结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践的组织原则是“政社合一”、“一大二公”。
在公社体制之下,超血缘关系和统一指挥的劳动组织进一步削弱了家庭生产功能,家庭劳动方式基本被取消,家庭和宗族的基本功能被遏制。但是,人民公社的组织更新,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居住方式,反而限定了人们流动的可能性,社区生活的固定性潜在地成为强化血亲关系的基地。
总之,这一时期社会体制强有力地渗入宗族共同体中。孔氏宗族和汤氏宗族被置入正式乡村组织严密控制之下,宗族权威和宗族观念遭到进一步地削弱。
及至“文革”时期,与宗族文化相联系的有形物的残余被扫荡殆尽。不仅宗族活动,甚至于宗族内的祖先崇拜的祭祀、土葬习俗以及一些有关的封建迷信活动都成为改造的目标。但是,就总体而言,“文革”对宗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进一步强有力地打破血缘关系,压制了依据血缘关系划分亲疏的传统,甚至于宗族内部也搞所谓的家庭斗争。
因此,可以说,直至改革前,宗族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的仪式的基础已被摧毁殆尽。宗族意识在阶级意识中淡化,宗族活动渐趋衰微。但是,宗族聚居形式并没有遭到根本性的破坏,而宗族观念也顽强地绵延下来。
从本质上看,这一时期削弱、摧毁宗族活动和宗族意识趋向于运用行政手段和措施,而不是建立在充分的经济发展之上,宗族文化的内在逻辑——血缘关系也因而避免了致命性的打击。
孔氏自迁蕲始祖思胜公在此建基以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后世人口早已遍布黄冈各县市以及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并远迁上海市、新疆等地。在浠水境内,孔氏宗族人口主要集中于以王祠为中心的朱店(原设乡,现已撤除)至竹瓦镇之间的地段上。其次是巴河的马骑山、兰溪的孔家湾等地。
目前,孔氏宗族的七分在浠水境内的分布情况见第13页表4。
据1992年的《孔氏宗谱》记载,浠水境内的各分各支红丁(男性)人数如下:长分,八十人;二分,六百一十三人;三分,五百二十六人;四分,二百四十三人;五分,四十九人;六分,六十九人;七分,一千五百二十一人。七大分共计三千一百零一人。
而汤氏自迁蕲始祖昌公、盟公建基定居以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后世人口早已遍布省内黄冈各县市以及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并远迁至省外的河南、新疆、陕西、北京,甚至迁往美国等地。
目前,汤氏宗族在浠水境内的分布情况见第13页表5。
据参与修谱的汤新仁称,浠水境内的各分各支红丁(男性)人数如下:二分,三百人;三分,一百七十人;四分,一百五十人;七分,四百人。五大分合计一千三百二十人。
表  4

长分 二分 三分 四分 五分 六分 七分
竹瓦镇

港河湾(火龙村) 港河湾、咀上湾(火龙村)莫尔湾(柳坳村) 竹林湾(双塘村) 坳孔湾
(熊堑村)
孔新屋湾
孔老屋湾、三堂湾
(东方红村) 溪屋基湾(火龙村)
杜家岗
(东方红村) 汪家湾(竹瓦)山头湾(九坪村) 孔浩然湾、孔山头湾(九坪村)孔上湾(火龙村)、曾家仓(放马村)、孔家岗(孔岗村)、牌楼湾、陈四湾(竹瓦)
巴河镇 马骑山
胡田畈
兰溪镇 孔家湾

表  5

二分 三分 四分 五分 七分
清泉镇 占家学湾、坳上湾(麻园村) 古塘湾(向阳村) 汤榨屋湾、汤旮旯湾(火山村)刘家园湾(向阳村)
张大屋湾
(麻园村) 张坳口大队、坳口湾(清泉镇内)汤新屋湾(麻园村)汤家湾
(望花村) 麻园岭
(麻园村)
张坳口大队(清泉镇内)
竹瓦镇 赵家湾
(童凉村) 西冲汤家湾(桃园村)汤溪湾(汪冲村)汤窑湾(童凉村)
巴河镇 汤家湾
(长征村) 枣儿茨岭
(火山村)
汪岗镇 汤家新屋湾、周家湾、夏家湾、洪家湾、王家店、汤家阱、汤岗
分析:从渊源上看,孔氏宗族和汤氏宗族皆起源于商朝。浠水孔氏是于元末由江西饶州迁徙而至,浠水汤氏是于明初由江西余干县迁来的。从分支上看,孔氏和汤氏皆有七分之多,但是目前汤氏根盘浠水者仅有五分。从分布上看,孔氏宗族集中于以王祠为中心的朱店至竹瓦镇之间的地段上,宗族之间联系较为容易,宗族之间往来较为频繁。汤氏宗族则相对分散,二、三、四分集中于现清泉镇内,五分则集中于竹瓦镇内,七分则聚集于汪岗镇。二、三、四分与五分联系较为容易,而此四大分与七分聚居地相距约20里,联系不太方便。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http://www.tangshi.org
这份报导的永久网址是: http://www.tangshi.org/view.php?file=show&contentid=3178

相关阅读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