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查看内容

《安徽汤氏源流考-6》作者:汤锦程

| 发布者: dxadmin| 查看: 4699| 评论: 0

摘要: 清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军建号太平天国,奉洪秀全为天王。在汉族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于清咸丰3年(1853年)3月20日攻占南京,并于南京建都。安徽是南京 ...
   清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军建号“太平天国”,奉洪秀全为“天王”。在汉族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于清咸丰3年(1853年)3月20日攻占南京,并于南京建都。安徽是南京的门户,因而成为清军与太平军争夺的战略要地,由于安湖合肥、颖上、宣城、亳州、广德、太平、郎溪汤氏支持没落的清王朝,在太平军攻破汤氏所居诸邑后,汤氏遭到屠族之祸,乃至村村烟寒。由于战争的残酷,安徽再次出现历史动荡,大批的汤氏北逃河南、山东。据史记载:安徽郎溪县凌笪区汤桥乡,汤氏是当地望族。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此发生争夺战,汤桥乡汤氏为躲避战乱四散而逃,乃至十室九空。清同治3年(1864年)7月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天国首都南京,并于清同治7年(1868年)剿灭太平天国余部,中国南北再次统一。由于安徽损失惨重,战后开始向安徽移民。据《汤氏族谱》记载:山东汤氏清代迁居安徽涡阳县开基;江西汤氏清代迁居安徽巢湖栏杆村乡开基;浙江杭州人汤云甫,官居县令,清宣统末年迁居安徽凤阳县开基;江苏常州人汤子九,清光绪年随父迁居安徽亳州。而战败的太平军及其家属,亦于战后散居于安徽各地,其中有广西桂平金田汤氏,清同治年迁居安徽芜湖;广东花县汤善福,太平军汤彪之子,清光绪年迁居安徽芜湖,成为中国米王、安徽省商会第一任会长。

   民国27年(1938年)6月3日日军凭借着机械化部队的先进技术和进攻能力逼进河南省会开封,蒋介石为抵挡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进攻,决定掘开黄河大堤用大水阻止日军的进攻。商震领命后,将这个任务交给了56师上校旅长汤邦桢。6月4日黎明56师上校旅长汤邦桢率部上坝掘堤,但赵口一带多是流沙,随挖随塌。6月5日商震亲赴赵口掘堤现场督工,汤邦桢命令部队将炸药埋在沙土中引爆,但大堤仍纹丝不动。民国27年(1938年)6月6日日军14师团攻占开封,6月7日日军占领中牟,汤邦桢率领赵口掘堤部队撤出现场。新8师师长蒋在珍建议改由新8师承担掘堤任务;6月7日夜新8师在花园口关帝庙西侧掘堤;6月8日用炸药爆破将具有20米厚的古堤炸开一个大缺口;6月9日蒋在珍命令炮兵用平射炮猛轰掘口,将缺口打宽了六、七米,黄河之水奔涌而出,使千年大堤顷刻坍塌。6月10日丈余高的洪峰巨浪从中牟县经安徽涡河,直泻洪泽湖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房屋村寨被荡涤一空。中国军队乘势发起反攻,收复中牟县、尉氏县,黄河大水战共歼敌2000余人,取得了一次有限的胜利。但黄河掘口却使豫、皖、苏三省44个县,5.4万平方公里土地陆沉水底,淹死民众89万人,1200万民众沦为难民(但历史被混淆,却将这段历史强加在汤恩伯身上,实际上汤恩伯是1942年出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号称“中原王”)。淮北地区的汤氏名族在这次大水灾之中,或葬身水底,或流落他乡,损失及其惨重。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泾县成为新四军的军部所在地,泾县云岭镇汤村则为中共华东分局所在地,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与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均下榻于云岭汤村汤永年家。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安徽泾县、繁昌、无为、南陵、和县、含山、绩溪等县的汤氏纷纷参加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巨大的牺牲,仅泾县籍新四军中的汤氏就牺牲了13位。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人口得到迅速的增长,成为当代汤氏人口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仅次于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省,位居第五位汤氏人口大省。现安徽肥西、当涂、石台、怀远、阜阳、桐城等县为汤氏郡望。

《安徽汤氏源流考 - 1》
《安徽汤氏源流考 - 2》
《安徽汤氏源流考 - 3》
《安徽汤氏源流考 - 4》
《安徽汤氏源流考 - 5》
《安徽汤氏源流考 - 6》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http://www.tangshi.org

相关阅读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