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安徽汤氏分迁各省的有安徽寿州人汤鼐,明初任御史,罢官后迁居于湖北安陆。安徽凤阳汤日章,汤和后裔,明代迁居江苏常州;安徽凤阳汤氏,汤和后裔,明初迁居江苏吴县;安徽凤阳汤氏,汤和后裔,明永乐年间因避祸迁居江苏扬州江都张纲汤家庄;安徽全椒高城里人汤起宗,明洪武初年迁江苏宜兴阳羡北门桂阳里开基;安徽汤氏七兄弟,明洪武初年迁至江苏淮阴县定居,在村中建油坊,生意兴隆而成集,称“汤集乡”;安徽汤氏,明代迁居江苏无锡大汤郢。安徽安庆望江县汤氏,明代年间迁居福建永春县开基;安徽颖上县汤店汤氏,明代迁居福建开基。安徽泗州(虹县)人汤绪,明贡生,明景泰元年任河南归德府学正,编撰《归德郡志》;迁商丘府学正,升陕西庆阳府教授,致仕后,遂定居陕西庆阳。安徽罗家胡同汤氏,明正德年间迁居山东微山县夏镇戚城东四里汤庄开基。安徽凤阳汤氏,汤和后裔,明初迁居河北河间府。安徽凤阳汤氏,汤和后裔,明初迁居河南范县。由于安徽汤氏大量的外迁,使安徽汤氏人口急剧下降。 明朝政府为了补充安徽劳力的不足,分别从江苏、江西向安徽移民,江苏扬州汤氏,明代初期迁居安徽巢湖;江西南昌人汤锦,明洪武年间迁居安徽肥西;江西吉安泰和汤氏,明初迁居安徽芜湖县开基;江西赣东汤氏、江西赣北汤氏,明代迁居安徽枞阳县浮山;江西抚州临川汤氏,明代迁居安徽天池;江西抚州南门外崇钱观汤家村汤氏,明代迁居安徽凤阳县。因而,使安徽汤氏人口复振。同时,安徽汤氏亦开始在本省分流,据《汤氏宗谱》记载:安徽贵池人汤士敏,明熹宗天启年任安徽贵池府经历,致仕后迁居安徽无为县(古称“濡须”)龙安镇;安徽安庆汤氏迁居安徽铜陵开基;安徽五河县洪家湾汤氏迁居安徽固镇县曹老集镇开基;安徽凤阳人汤涡溪,明东瓯王汤和六世裔孙,明代迁居安徽怀远县龙亢;安徽安庆汤氏,明代迁居安徽铜陵;安徽五河县洪家湾汤氏,明代分迁居安徽固镇县曹老集镇南汤家湖村和王庄镇,由此改变了安徽汤氏的分布格局。明代安徽宣城为汤氏郡望,安徽宣城人汤宾尹以文学领袖中华,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名震海内,其以榜眼官拜南京国子监祭酒,号称“宣党、昆党领袖”,控制着台谏齐、楚、浙三大派,而左右朝政,逞强一时,因而史称其为“汤宣城”。民国初年,安徽宣城人汤志先以学潮领袖起家,民国初期一度代理安徽省省长。 明代末年,陕西爆发农民大起义,安徽地区成为清军与起义军争夺的战场,安徽汤氏为躲避战祸,纷纷逃入邻省。明崇祯17年(1644年)3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建立大顺政权,明王朝灭亡。同年4月大顺政权在后金军的打击下,被迫撤出北京,满族人在北京建立大清王朝,继之挥军南下,开始统一中国的战争。清顺治18年(1661年)清军攻占云南,南明永历小朝廷彻底灭亡。清康熙6年(1667年)8月30日清政府为了减轻“吏事繁冗”,把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取安庆、徽州各一字为安徽省名,延续至今。清政府为了补充安徽省劳动力,分别从江苏、江西向安徽移民,据《汤氏族谱》记载:江苏溧水县明觉乡人汤鹏,清代著名的铁画大师,清初迁居安徽芜湖;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梦菊,清雍正年迁居安徽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江西九江汤家畈汤氏,清初迁居安徽贵池;江西赣州汤氏,清代迁居安徽枞阳浮山;江西汤氏,清代迁居安徽巢湖栏杆村乡汤河。由于安徽劳动力的迅速恢复,使徽州六县人口迅速膨胀,因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生态失衡。为此,徽州人竞相外出经商,使徽商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史称“无徽不成镇”。徽州商帮以芜湖为货物集散地,因而芜湖成为安徽省的重要商埠、滨城,芜湖汤氏占尽天时、地理,所以成为芜湖首富,明清两代先后有20余位芜湖汤氏被推举为“乡饮大宾”。由于,山东在清代战火不断,所以成为人口流失重灾区;因而,大清政府从山西、安徽、云南等地向山东移民。据《汤氏宗谱》记载:安徽汤氏,清乾隆年间迁居山东泗水杨家庄定居。 《安徽汤氏源流考 - 1》 《安徽汤氏源流考 - 2》 《安徽汤氏源流考 - 3》 《安徽汤氏源流考 - 4》 《安徽汤氏源流考 - 5》 《安徽汤氏源流考 - 6》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http://www.tangshi.org 这份报导的永久网址是: http://www.tangshi.org/view.php?file=show&contentid=2230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