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湖南地区属于湖南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发动兵变,取大周柴氏天下而代之,建立大宋王朝。宋太祖建隆3年(962年)4月宋定难节度使李彝殷遣使贡马300匹于银台,大臣奏其名犯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名讳,诏令其改名为李彝兴。殷姓闻知,为避宋宣祖名讳而改为汤氏。安徽贵池人、南唐丞相殷崇义改名为“汤悦”,其随唐后主李煜降宋,被封为光禄卿、陈郡男,于是迁居汴梁(河南开封)。宋仁宗年汤悦裔孙汤跻(汤日跻)中进士,任官宣赞郎。宋神宗熙宁3年(1070年)汤跻因抵制王安石“青苗法”,出为潭州(湖南长沙)剌史,遂定居长沙,其子孙分遣浏阳等地。据《汤氏宗谱》记载:宋宁宗时期,江西南昌铁树观人汤一郎迁居湖南临湘县祥院;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汤一郎长子汤万一迁居湖南平江县浆市乡;北宋时期江西永新县西乡汤家渡人汤念本迁居湖南益阳。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如多米尼古牌导致江南居民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据《汤氏宗谱》记载:山东兖州泗水城人、北宋翰林学士汤有光,随宋高宗南迁,定居于潭州(湖南长沙)。南宋政权初年,江南各省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宋高宗派岳飞统军镇压了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农民起义,而尤属湖南损失惨重。宋高宗绍兴30年(1160年)政府从江西向湖南移民,江西萍乡宣风里人汤思哲响应政府号召迁居湖南醴陵仙石。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苏丹阳人汤豁,南宋时出任湖南长沙县知县,致仕后,遂定居于此。由于江西、江苏汤氏不断的迁入湖南,因而使湖南汤氏人口急剧上升,使湖南汤氏人口仅次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六省,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第七位。 元代湖南属于岭北湖南道;忽必烈政府云南,云南大理白蛮归附蒙古国,组成“寸白军”,协助蒙古军攻占交趾、长沙、岳州与忽必烈会合于武汉,并奉命沿江驻防,寸白军白蛮后裔遂定居于湖南桑植。白蛮是白帝金天氏汤挚后裔,历史上又称“白子”、“白尼”、“白伙”、“僰人”,1956年11月正式确定为“白族”。据《桑植县志》统计:桑植县白族人口占23%,有7个白族乡,是仅次于土家族的民族。因白族有汤姓血统,所以湖南桑植县洪家关白族自治县白族汤氏为当地望族。洪家关白族人汤福林与贺龙结亲,并参加红军,任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常委兼军事部长,为白族汤氏赢得了荣誉。据《汤氏宗谱》记载:元顺帝至正年间,江西吉水人汤守桃迁居湖南益阳汾湖洲,这是元代迁居湖南的汤氏唯一记载。元代末年,江南汉人为了反抗民族压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汉王陈友谅占据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与起义军吴公朱元璋争夺霸权。据史记载:元未湘乡人易华举兵抗元,率七州县义军归附汉王陈友谅,拜为湖广参政。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死,其太尉张定边立汉王之子陈理为主,据湖北武昌与朱元璋抗衡。易华为助张定边守武昌,助粮十万八千石,张定边得易华粮助,得以与吴军战守两年。陈理出降,朱元璋将一腔怨气撤向湘乡,乃至千村血洗,万灶烟寒,并罚湘乡由宋元旧赋粮三万三千石,增加到十万八千石,直至清乾隆2年(1737年)方降为五万石赋粮,由于湘乡延续400年堕粮史,阻碍了其县的经济发展。湘乡县汤氏原本是当地望族,为了避祸而分迁到宁乡、湘潭、韶山等县,统称“三湘汤氏。” 元顺帝至正年间,湖南平江人汤旷为反对蒙古族对汉族同胞的残暴统治,他在乡中秘密组织民众抗租、抗暴运动。元顺帝至正18年(1358年)汤旷于江西浆市乡永宁寨(现修水县境内)聚众数千起义反元,自称“江淮枢密使”,率领起义军攻占湘鄂赣边界军事重镇石牛寨(湖南平江县境内),建立根据地,官兵围剿汤旷起义军长达七年之久而不能下。元至正25年(1365年)朱元璋令大将徐达征伐湘赣各路义军,汤旷率部拒战,因寡不敌众而败亡,汤家军幸存者散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 《湖南汤氏源流考 - 1》 《湖南汤氏源流考 - 2》 《湖南汤氏源流考 - 3》 《湖南汤氏源流考 - 4》 《湖南汤氏源流考 - 5》 《湖南汤氏源流考 - 6》 -->上一页 -->下一页 |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http://www.tangshi.org 这份报导的永久网址是: http://www.tangshi.org/view.php?file=show&contentid=2212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