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客家人的源流,从何而来?以何种方式而来?何时为客?客迁何处?涉及到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移民学等多学科研究。本文以国史、方志、谱牒、口碑传说等为线索,来追寻博白客家人的源流。 博白的客家人和客家先民,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本文区分时限,以唐宋以前迁徙入博直至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的中原人,称为客家先民。博白的客家先民,从秦朝至宋朝的六大征战而来,作官宦游而来,贬谪流放而来。而客家民系形成后的,则为客家人。客家人多在明代清初、从赣南、闽西、粤东迁徙而来。 1、六大征战迁徙而来 (1)第一次征战 公元前219年的始皇二十八年秋冬,秦始皇将闽越和杨越平定之后,即调集50万大军,由尉屠睢统帅,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军。当秦军的四路大军向岭南挺进后,从骑田岭和大庾岭南下广东的第三、第四路军进展较为顺利,沿途几乎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岭南要地番禺(广州)。 而从越城岭挺进的第一路军和从萌渚岭南下的第二路军则严重受阻,刚越过岭就遭到西瓯部落的顽强阻击。但由于西瓯人仓促应战,力量分散,结果被打得四处溃逃,其部落首领译吁宋亦在广西中部的混战中遇害身亡。但西瓯人迅速集结起来,“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继续抗击秦军。他们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夜战方法,频频进行袭击,使人生地不熟的秦军大兵团处于被子动挨打,疲于奔命的困境,不断损兵折将,就连其主帅尉屠睢也被西瓯人所杀,造成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严重损失。从此,秦瓯之战进入了“三年不解甲弛弩”的艰苦的相持阶段。 为了完成对岭南的统一,秦始皇于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命监御史史禄“以卒凿渠,而通粮道”,并征调几十万中原人民充当士卒,前来岭南与西瓯人作战。“丁男披甲,丁女转输”,以支援前线。始皇三十二年末至三十三年初,秦始皇又派遣名将任嚣和赵陀率领秦军,向西瓯人发动了新的攻击。经过长达6年的艰苦征战,终于打败了西瓯、骆越人,到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了整个岭南地区。 为了巩固岭南的统治,秦朝有组织的移民,计有三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这一次把50万“罪人”迁往岭南,做上门女婿,经商,与越人杂处,实际是“移民实边”。当时,博白地属象郡所辖。象郡之郡治,在今崇左。又载:“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就是派罪犯筑长城和建设南越。《史记·淮南王安》载:“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补衣。秦皇帝许其万五千人。”实际上是派这些妇女来岭南作士卒的配偶,使中原将士安心戍边。其生下之后裔,即为客家先民。秦末中原动乱,而岭南偏安,入迁岭南的客家先民不返回中原,而在岭南站稳了脚根。 (2)第二次征战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岭南龙川县令赵陀传五代,其相吕嘉作乱,杀其王与太后及汉使,汉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师讨之。苍梧五赵光内附,卒平南越。六年冬,逐定南越地分为南海、苍梧、欎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置交州剌史领之。博白当时属合浦郡地,为路博德所开辟,此隶中国版图之始。 (3)第三次征战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阯女子徴侧、徴弐反叛,光武帝使伏波将军马援讨之。师经博白县境,在浪平开辟陆路鬼门关口,开通荆州至象州、贵县、兴业至博白出南流江入海攻交阯的山路,疏凿南流江马门滩,北戍滩,以通水道。平定交阯叛乱之后师旋,副将军刘隆在北戍滩病卒,舆榇还葬于博白水鸣墟头,其后裔即在水鸣墟头住下守墓,今成刘村。清道光县志载《水鸣堡庙宇》载:“刘公祠,祀田在庙门垌,米载刘陈生户公裔经营。”这是有记载入博最早的客家先人。此外,汉军留戍落籍者不少。如东汉青州人黄万定随马援南征,留在合浦安家。亦有梁姓者在浪平鬼门关附近留戍落籍。 (4)第四次征战 南朝宋代,西江督护陈伯绍(河南南阳人)在广州平乱后,又率领八道大军从南流江南下平叛交州之乱。当其乘舟到今博白与浦北交界之石埇时,上岸打猎,看见有两条青牛走入草丛,马上派出两千士兵寻找,却寻不到踪影。《南齐书.州郡志》载:“宋泰始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此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祥当有其祥,启立为越州。南齐时,越州辖区增至20个郡,是一个与广州、交州并立的,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军事行政区。陈伯绍经常从南流江乘舟到宴石山一带丹霞风景区游猎宴饮,宴会群臣,并令良工临江凿石佛像,雕凿摩岩石刻佛龛。此州之建立,有不少中原人落籍博白。石埇在明代时曾归博白管辖。至今,石埇南流江东岸乃属博白县菱角镇石柳村管辖。 (5)第五次征战 唐咸通四年,云南蛮叛,康承训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发荆襄洪鄂兵万人置行交州,于海门镇出师征蛮不克。六年(公元865年),以秦州经略使高骈率禁军五千赴邕管会谐道兵讨之。高骈治兵于海门,大破蛮军,收复安南、交阯故地,蛮寇悉平。海门镇出马门滩在北戍滩下,为入安南故道。高骈曾于宴石修建宴石寺,并于宴石东50米的岩室修改静默堂。收复交州后,自海路归阙白州境北戍滩,因中伏巨石,险不可行,高骈因此留下俸钱和士兵,遣海门防遏使杨俊营治之。 (6)第六次征战 宋皇祐四年(1052年)夏天,邕州侬智高发动了反对北宋皇朝的起义斗争。起义的原因,主要是外受交阯侵吞,内附又遭到拒绝和压制。为谋求民族生存,民族统一和发展“据广州以为王。”侬智高在八个月内一连攻克12个州,锐不可挡,官军一败涂地,朝庭震动。为发镇压侬智高起义军,王朝派遣枢密院副使狄青率余靖、孙沔,孙节各部官军,展开了大规模的镇压行动。狄青曾驻营于博白县境浪平将军岭下,把守鬼门关古道,又一次把中原人迁入博白屯驻落籍。 2、作官宦游来 博白县正式分疆置吏,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今已有1375年的历史。《旧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置南州,领博白、郎平、周罗、龙豪、建宁六县。六年(623年)改为白州,博白,州所治。 南州剌史庞孝泰,原籍河南人。少以忠义自许。唐武德六年(623年)春,南越州剌史宁道明、高州首领冯暄反叛,遂攻姜州,合州剌史宁纯引兵救之。唐武德八年(625年),钦州总管宁长真正式参与反唐,并与高州首领冯暄等曾一度攻陷姜州驻地封山县城,后被白州剌史庞孝泰击败。孝泰累积战功,援卫将军。龙朔中以左骑为辽东道行军总管,与苏定方,程名振等征高丽,率领南兵逼近蛇水,盖苏文来攻,手杀数十人,兵力少,屈死之。《舆地名胜志》载:“将军洞在博白县南三十里,洞凡三重……石壁上刻'南州太守领将军庞孝泰`十字”。清道光县志载:“唐辽东道行军总管庞孝泰墓在云飞山。”庞孝泰即为粤桂公认的庞姓始祖。 北宋任宣教郎白州长史.卫国公的徐噩,其先祖为江西省洪州人,五世祖名申,唐中和中(881-884年)为邕管经略使,卒于官.其子遂家居白州.徐噩笃行好学,精易义,癖嗜左国著作,多奇语.与李时亮,秦怀忠同登乡荐。皇祐中,宋仁宗诏噩讨伐邕州侬智高叛乱,引兵至函阳征战大捷。复历战至金城驿,叛兵大聚,援兵不断,死之,赠大理寺丞。清道志县载:“宋大理寺寺丞徐噩墓在县东凝雾山。 据清乾隆年间修篡的博白《李氏族谱》载:“始祖李南英,北宋河南仪封县人,康定元年(1040年)庚辰科进士,宦游白州,晚年占籍南昌(属白州所辖之一县),其先辈居江西省吉安府。南英生子李时亮,时亮宋天圣二年(1024年)中举,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登章衡榜“榜眼”,任廉州知府。熙宁年间(1068-1078),交人犯境,时亮陈述平边十策,又疏时政得失五十事,宋神宗皇帝嘉纳之。累官至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金绯鱼袋,封开国伯。时亮文才过人,尤长于诗,与陶弼同官,有庚和诗,著有《李陶集》。李时亮生四子。其中念一、念二、念三,兄弟三代奉父命讨敌寇,守大王关,由于援兵来迟,俱为国捐躯,同葬于那林乡大平山。念一公支系现以居于博白、东平、龙潭及合浦、广州化州、吴川县各处约14万人。念二公支系发居博白县城厢、亚山、旺茂、那林、浪平、江宁等处,约3万人。念三公支系发居江宁、那林、永安、绿珠、亚山、浦北、平睦、小江、寨墟等处,约3万人之多。念四公支发居博白、东平、火甲、文地等处,约2万人。其著名后裔有李隆[曾任中共广西省(自治区)统战部部长];李育筹(曾任广西统计局局长,广西自治区审计局局长、党组书记)等。 跟随李南英入博的还有其弟李南图,生子海亮,现发居于博白、那林、浪平各处。 清道光十二年修篡的《博白张氏族谱》:入博鼻祖张宗广,生于北宋,诰封朝议大夫,崇祀大宋城内。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终葬博白通津堡双角岭。公生三子,长子京伯,登文榜。次子荣伯,即博白张姓始祖。三子文伯,四子监元。二子荣伯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中进士,宋仁宗皇祐二年任琼州府别驾。解驾归田地时,路经粤西,见白州之山川秀丽,地广人纯,于嘉祐末年(1063年)与父宗广、兄京伯、弟文伯,同迁博白东巷口开基。荣伯生三子,长子靖轩,其后裔居丰门、龙潭田面、白石水、博白上街、浪平鸡冠坪、顿谷横岗塘、望牛塘、马珠石等处。次子靖安,其后裔居文地岭,径口埇头、白树尖岭、垌尾、茅坡、多湖等处。三子靖逸,其后裔居大利上包、官垌、历山、上街竹围屯、巷口、旺茂民丰、珍珠岭、双凤爱国、水鸣六白等处。其著名后裔,有我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新加坡、泰国大使张九桓;柳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达明;北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九先。以及张祖贵(曾任中共北流县委书记,广西地质局党组成员)等。 据明成化二年博白《秦氏家谱传记》载:秦氏之姓为天水郡者……吾宗之先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人,由秦安民公仕宋,为昌化郡宜伦县廉州合浦尹,卒于官.二代子九官落籍合浦,授吴州文学,未士而卒。三代子为国子监学録秦湿,朝奉公徙居白州,置盆鳞乡(今属东平)横塘、急水、福山等处田业,立业开族,生子四:怀忠、显忠、佳忠、仕忠。俱仕宋为显官,长怀忠,宋嘉佑二年与李时亮同榜进士及第,任容州督宁远军务,充经略安抚使,其后裔复迁合浦。次显宗任知县;三佳忠任县尉,二人游浔柳不返。四仕忠任本邑司法迪功郎,居白州,由是著衍族人于两粤。 据清嘉庆年间的博白《陈氏族谱》载:陈氏浙东世系,始自铁垄。第一世仁荣,赋郡司马,自河南颖川始迁铁垄。十世陈均正为宋大观进士,吏部尚书,始迁浙江天台县,为天台第一世。浙江天台第四世陈崇礼为入博始祖,由宋乡进士初仕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继任广西欎林太守,又任广东雷州府通判。到任年余,终于雷州衙。七子扶柩由海道经廉州沿南流江到达博白求恩绿珠江水口,土名绿珠坡。时因元兵南攻,兵戈阻路,遂安葬于博白城西六阳岭。诸子及从眷则寓居博白县城背坡、江南村。长子(五官祖荫)中进士,授登仕郎,仕宦广东顺德。次子(六官祖扶),南宋嘉定进,授七洞教谕,其孙陈应任南流县尹,升藤州知府,迁居郁林,为入郁林陈氏始祖,其著名后裔有陈辉光(曾任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三子(十官祖显)由乡举世闻名赐进士,封承节郎,任陆川武略统帅,裔居陆川、博白等。四子(十一官瑜)为太学生,迁廉江石城。五子(十二官祖尧),宋乡进士,迁灵山县。六子(十三官祖舜),宋两清进士,迁钦州。七子(十六官祖禹),授宋度牒冲真大师,居博白。生二子,次子景元为南宋德祐丙子科解元(省试第一名),其著名后裔为陈济棠(民国总统府资政,陆军一级上将。其曾祖父陈炳传由博白迁往防城)。由于族衍粤桂,至今已传30余代人,繁衍裔孙60余万人。 据明隆关年间博白《冯氏族谱》载:我本支世由福建汀州府硃褚街瓦子巷来。始祖冯元淑,大宋光宗元年(1192年)壬子科由武生中式第二名武举,任用广东南雄府右营千总。公配蒙氏安人,生二子,孟法食,武生,仲法宋,岁贡。长子法食公军旅有功,升任白州都吏兼营千总,诰封奉政大夫。弟法宋随任,以军功加团练副使衔。法食公卒于署内。弟法宋公遂隐而不仕,贸易于白州城外,后率侄卜居柯木堡牛路头,开基创业。后裔蕃衍繁迁,或迁异省,或居本乡。其著名后裔,有近代镇南关大捷的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迁钦州)。 据文地镇旱坳村民国二十年(1931年)修的《黄氏族谱序》载:溯我上县始祖—昱公,是在元朝延祐五年(1318年)戊午岁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来任石城(今广东省廉江市)尹,于天历元年(1328年)戊辰岁迁治新和驿。公致仕后即奠基县之旧治黄村(即今之上县村)。距今已699年矣!昱祖配姜李二氏,诞凯珊、梅珊、柏珊三子。一本三枝,根深叶茂。长凯留旧籍,梅迁吴川,柏迁博白那亭(即今博白文地镇境内)。由此看来,柏珊入博时间应为元朝末。其总119世祖峭山公有祖宗遗训诗云:“骏马登程出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博白那亭支黄氏著名的后裔有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昭王黄文英。 3、贬谪流放而来 唐宋时期,博白还是一片蛮茺,人烟稀少,林青深密,野兽横行,瘴疠肆疟,是贬谪流放犯罪官员之地。唐代不说,宋代便有刘子羽,字彦修,福建崇安人,曾任安抚司参议。宋绍兴四年(1134年),坐富平之役为言者所论,谪白州。刘子羽自建寻山堂于洞房山中以居,终日闭门读书,寡与人接会。 又如宋靖康元年(1126年),宰相蔡京之子蔡绦谪白州。《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七载:“白州境内有铁围山,在旧兴业县南,古称铁城。蔡绦以坐父京累,贬白州,尝游于此,作《铁围山丛谈》。”《铁围山丛谈》记载当时博白风物甚多,如“新村老人”,“宴石寺见闻”,“绿含鸣凤”等。蔡绦之父蔡京(1047—1126),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进士,元祐元年任开府知府。绍圣元年(1094年),章悙执政,他任户部尚书,又助其重行新法。微宗即位,后被罢免,乃勾结童贯,以谋起用。崇宁元年(1102年)为尚书右僕射,后为太师。以恢复王安石新法为名,四掌政柄,排斥异己,专以奢侈迎合帝意,倡“丰、亨、豫、大”之说,广兴土木,工役繁重。又偏布党戚,为非作歹。微宗退位,宋钦宗登基作了皇帝。他登基第二天,就看到案头上已堆起了三尺高的文书,随手翻开一看,竟是来自全国各地揭发蔡京一伙不法行为的文书。这钦宗皇帝当太子时,便对蔡京的所作所为不满,现在大权在握,就想除掉他。蔡京并非等闲之辈,微宗一退位,他便预感到自己的末日来临,便惶惶不可终日。金兵入侵,他便突然率全家南逃。钦宗皇帝得知消息,便下一道圣旨,把蔡京一下子放逐到数千里之遥的海南儋州。押解蔡京的差官,怕他半路被饿死,到儋州时交不了差,便买些东西给他吃,但却不让他吃饱。一路上,蔡京遭人唾骂,困饿交加,狼狈之极。这一天,他来到了潭州(今长沙)地界。已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变成了一个叫化子。他面苍天,眉头紧锁,高声吟唱了一阙《西江月》词:“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玉殿五回命相,肜庭几度宣麻。只因贪恋此繁华,便有如下事也。” 唱罢继续赶路。到了晚上,寄宿于一间客栈,夜深人静,蔡京仔细想想自己白天吟唱的那阙《西江月》,觉得有些语句不符实际。自己时年明明是80岁,走了几个月,度日如年,觉是走了一年了,竟糊涂误为自己是81岁了。于是,他便提笔把原词修改润色为:“八十庚年初谢,三千里外无家,孤行骨肉各天涯,遥望神京泣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蕃成梦话。” 第二天继续赶路。从此,蔡兄沉默不语,没过几天,便在郁闷中死去,竟不能到白州与其儿子蔡绦会面。而蔡绦便被谪居白州,后死在白州,其后裔也在白州繁衍。 4、避乱迁徙而来 博白江宁那林镇的宁氏家族,其始祖为秦代从中原迁徙而来到岭南定居戌守的“客家人”。《钦州宁氏族谱》有:“至秦始皇平六国后,使任嚣、赵佗定百粤,谪中原50万人戍守南粤,我君(即宁逵的祖宗)因公以戍。”约在南朝陈宣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至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的130多年间,钦州地区的宁氏豪族,与番禺的吕氏、高凉的冼氏齐名,史称百越大族,占有不少奴隶和珍宝,而且割据称雄一方,连续三代分别承袭担任钦州地区各州县的首领和少数民族酋帅,出入车马载道,声威十分显赫。而在唐中宗神龙二年,钦州一地的宁氏族人却遭到了毁灭性的大捕杀,从此族人散亡。具体之情况是:唐中宗李显做太子时,娶晋州参军韦元贞之女为妃。后来,他于嗣圣元年(684年)即皇位,韦氏升为皇后,韦玄贞也擢升豫州刺史。不久,中宗皇帝又想把韦玄贞拉回自己身边担任侍中,遭到中书令裴炎的极力反对。任性惯了的中宗气愤地大声对裴炎说:“我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何况区区一侍中耶!”裴炎大惊,告密于武则天太后,武太后便召集文武百官于乾元殿,宣布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中宗问:“我有何罪?!”武太后答:“汝欲把天下与韦玄贞,何无罪!”中宗无言以对。接着,武太后把韦玄贞一家流放钦州。后来,韦玄贞在钦州忧郁病逝,钦州豪酋宁承基兄弟两人,乘机强娶他的两个女儿为妻,玄贞妻崔氏坚决不答应,承基等人便杀死崔氏,她的四个儿子逃命跑到容州(今容县),也被承基派人追人追踪杀死,仅剩两个女儿侥幸逃回京师。事隔22年后的神龙元年,武太后则天病逝,唐中宗复当皇帝,韦氏也重做皇后。次年十一月,中宗为报岳母之仇,命令广州都督周仁轨,率领官兵二万人,到达钦州执斩宁承基两兄弟,以其首级祭拜崔氏墓,并捕杀住在钦州的宁氏族人及其兵丁、家奴等。当时有很多宁氏族人逃避躲入钦州湾,也被周仁轨带兵乘船出海搜捕,直至“杀掠殆尽”才止。从此,宁氏逃亡的子孙都不敢,或不愿意再回钦州,先后迁入灵山,浦北以及博白西部的江宁、那林山区居住。 又如博白覃姓始祖覃五四,乃太安州刺史覃英仁之长孙。十七岁肄业于家。时后梁被唐灭,全家九子均遇害,孙覃五四闻风逃亡,初到藤县,纳室马氏,生二子。逾五年,又到容县,娶妻李氏。数年后,于唐末(904年)来到白州,娶赵氏,生二世行璋(字季卿)。行璋二十岁后应后唐殿试,进士及第,榜列第三,官授洛州剌史,生子高、子茂、子和、子相、子宾五人,其中高、茂两子在博白安居,为博白覃姓之先祖。 宋末元初,因为蒙古族的入侵,迫使客家人大量地往粤东和粤西迁徙。如博白宾姓始祖宾茂德,于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由广东封川县牛架岭脚吉魁村,迁到博白县郎平村,后迁水鸣宾村,立户置产居住。 明朝中叶至清初,大量的客家人迁徙入博,促进了博白客家民系的形成。 |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http://www.tangshi.org 这份报导的永久网址是: http://www.tangshi.org/view.php?file=show&contentid=1057 |
Powered by Discuz!
© 2011-2013 T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