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氏会社 排行榜
开启辅助访问 欢迎投稿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加入汤氏会社 找回密码

汤氏会社

查看: 17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漳州华安籍名导汤晓丹逝世 曾拍摄为著名战争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6:5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89年10月,汤晓丹回到华安老家汤氏祖祠(林艺谋摄)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3月22日讯(记者 曾炳光 萧镇平 杨清竹 通讯员 林艺谋 文/图)

核心提示

汤晓丹,老一辈著名导演,他执导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为新中国的战争片创作奠定了基石,影响了几代观众。

今年1月21日,他走完了102岁的人生旅程。今天,是他103岁诞辰,社会各界将在上海为其举行追思会。

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著名导演是从漳州走出来的。1910年,他出生在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童年,他曾接触木偶表演。因绘画出众,由家族出资,他又赴厦门求学,接触反日进步思想。1929年,19岁的他去上海,参加地下工作。

也就是那时起,他接触电影,一发不可收。同样是那时起,他没再回家,一直到1989年,年届80岁才荣归故土。

他在遗书中说,自己一直惦记着家乡宗亲当年的资助,希望将自己的所有手稿、拍摄作品都捐献给家乡云山村。这次,华安县委书记柯志宏到上海参加追思会,将把汤晓丹的部分遗物带回来。

三离家乡

三次离开家乡,汤晓丹先后接触了木偶表演、反日思想,并于19岁到上海地下党的画刊社工作

6岁随母下南洋 寻父亲却遭冷遇

1910年3月22日,汤晓丹出生在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此时,他的父亲汤祥纯已经离开家乡,去了南洋。

为了筹集经费到南洋,汤晓丹的母亲日夜忙碌,帮人做裁缝活。终于在汤晓丹6岁那年,攒足了经费。

当时,出个远门极不容易。母亲带着他步行20公里,从华安新圩渡口登上汽船到浦南渡口,再换船到郭坑,转往龙海石码,到达厦门改登赴爪哇巴城的大轮船,在海上颠簸个把月。上岸后,还要坐一天火车到茂兀市,最后坐马车到基亚维镇,才找到父亲开设的杂货铺。

父亲看见他们,吃了一惊,但十分冷淡。原来,在海外历尽艰辛,他为了站稳脚跟,被一位侨商招为女婿。汤晓丹的母亲没有大吵大闹,在附近租了间木屋,依然帮人做衣服,独自养活儿子。第二年,父亲将汤晓丹送进了一所基督小学。

在南洋生活的几年中,有三件事对汤晓丹的成长及日后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他的邻居德兰尼,一个会制作木偶的艺人,他经常跟着木偶班子到附近演出,受到艺术熏陶。汤晓丹在自传中称:“德兰尼叔叔经常出现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引我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启蒙老师”。二是父亲货柜上一摞旧报纸中连载的连环画,曾令他迷醉和模仿。三是母亲为他买的一架玩具放映机,成为汤晓丹自我训练“电影感”的开始。

后来,父亲赌输了钱,又抽上鸦片,偷偷跑回老家躲避债务。在一位亲人的帮助下,10岁的汤晓丹才和母亲回到故乡。不久,父亲就去世了。


16岁赴厦门求学

因宣传抗日被开除

今年70岁的汤光辉是汤晓丹的堂侄。他说,当年送堂叔回乡的,正是自己的爷爷,同行的还有自己的父亲。

“听父亲讲,堂伯从小就聪明过人,画什么像什么。他曾在邻居家的墙上画了一艘军舰,活灵活现的,是当初他下南洋见过的。小时候,村里经常有老人告诉我,这是谁画上去的,让我一直为有这样的亲戚自豪。”遗憾的是,后来墙倒了。

汤晓丹在自己的自传中也描述过自己画画的事情。十三四岁时,一个木匠老板请他为五斗橱作画,“许多要添家具的大户人家都到店里订货。还有要求画胖娃娃的。箱盖、椅背、桌面,都有画。老板收入猛增,十三四岁的我也开始有了收入。母亲说,我赚的钱,可以够自己生活开销”。

族长获悉后,决定动用祠堂的钱,资助汤晓丹去厦门求学,让他学成后回乡办学。1926年,16岁的汤晓丹再次踏上新圩渡口,乘船去了厦门。

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他认识了一位学长,常常组织大家写反日标语,上街张贴。最终,几个政客找到学校,指责学生的爱国行动是“破坏治安”。校方被迫登报开除了几个学生,汤晓丹名列其中。

当时,族长获知消息,停止资助,汤晓丹也被母亲接回华安老家。这时,他大病一场,一年多才慢慢痊愈。

19岁赴上海

加入地下党画刊社

1929年,19岁的汤晓丹再次辞别母亲,依然从新圩渡口离开家乡,到上海地下党办的一家画刊社工作,从此和家人断了联系。

汤光辉说,汤晓丹的母亲经常心生思念,偷偷哭泣。一年,经不住央求,他的父亲只身去厦门,登报寻找汤晓丹,却没有结果。“当时也知道找不到,只是为了安抚老人,才去登的。”

云山村书记汤奇丁称,1951年,没有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纠集当地土匪,屠杀红军联络员,多位村民死伤。“汤晓丹可能是因为这个事件,迟迟没有回乡。”




翻修中的汤晓丹故居

影坛将军

《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等著名战争片,都出自汤晓丹之手。他曾在金鸡百花电影节获终身成就奖。

呆电影院十多小时 反复观看一部影片

1929年,汤晓丹到上海后,广泛参与各种左翼文化活动。后来,他所在的画刊社被查封,他就没了工作。

这一阶段,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与沈西苓(中国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泡电影院”上。当时,只要买一张门票,可以不出电影院连看几场。“我和沈西苓总是带着干粮进去,从第一场看到最后一场。长达十几小时反复看一部影片,对我们入门极有帮助。”汤晓丹在回忆录中说道,他们总是把一部影片的镜头结构、转场方法、场景设计、对话内容、字幕处理、音乐起止、人物刻画等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交换心得。

他的《南征北战》

曾给冯小刚灵感

1931年,经沈西苓介绍,汤晓丹进入天一影片公司担任布景师。次年,在拍摄电影《白金龙》时,原导演生病,汤晓丹顶替导演工作,大获成功。他的“电影梦”终于明确地萌发出来,又先后导演了故事片《飞絮》、《飘零》、《天堂春梦》等多部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汤晓丹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以拍摄军事影片见长。上世纪50年代初,他拍的《渡江侦察记》大获成功,在全国上映周期长达半年,观众1733万人次,创下了1954年国产片的最高观影纪录。

当代著名导演冯小刚曾特地探望汤晓丹,称自己的电影《集结号》中,许多灵感来自汤晓丹1952年拍摄的《南征北战》。

2004年,中国最高的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上,95岁的汤晓丹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新设立的“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去年12月,在国家级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最高艺术奖、首届中华艺文奖颁奖典礼上,102岁高龄的汤晓丹荣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荣归故里

1989年,80岁的汤晓丹终于再次踏上故土。这一别,已有60年。

村里出十多辆拖拉机 修路迎接汤晓丹

1989年10月16日,汤晓丹在上海参加了一场电影研讨会。大家知道他思念家乡,就在26日把会议转到了漳州。

当时,漳州学者郑惠聪参加会议。“他身材微胖,健康庄重,脸上总带着慈祥的微笑,会间休息时,他和夫人随和地与我们攀谈,并在照片上签名留念。”回忆起那段往事,郑惠聪依然激动,他感觉汤晓丹没有一点名家的架子。

郑惠聪回忆,一回到家乡,汤晓丹就在一夜之间走遍漳州的七家电影院,和观众见面、签名,向乡亲致意。

也就是这次,汤晓丹终于再次踏上了华安故土。这一别,已经足足60年了。

漳州作协主席杨西北曾撰文回忆这段往事。他说,仙都镇和云山村的乡亲得知汤晓丹要回来,出动了十多辆手扶拖拉机,将曲折的简易公路修整了一遍。乡里村里欢迎的盛大场面,过年过节都不能及。

他的堂侄汤光辉说,汤晓丹回来时,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依旧记忆深刻。“他指着附近的一个山头,跟我父亲聊着,当初兄弟俩就是在那里一起割茅草的。”

老人立遗嘱

要把作品留在家乡

云山村书记汤奇丁称,老人一直和村里的宗亲保持联系,多次表达落叶归根的想法。而老宅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已经基本倒塌。去年,老人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汤奇丁和村主任曾去上海探望,并跟老人商量重建故居。

“当时,他的夫人蓝为洁拿了一份遗书给我看,内容大意是,老人一直惦记着家乡汤氏宗亲当年对自己的资助,希望以后将自己的所有手稿、拍摄作品都捐献给家乡云山村,给后人做个纪念”。汤奇丁说,蓝为洁跟宗亲打过电话,计划今年就把汤晓丹的所有遗物搬回云山村。村里的汤氏宗亲还专门成立“云岭汤氏理事会”,集资10多万元,动工修建“汤氏艺文居”。

这次,华安县委书记柯志宏到上海参加追思会,将把汤晓丹的部分遗物带回来。

蓝为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汤晓丹“名气大,口袋空”,帮不了家乡太多,把“汤氏艺文居”设在云山村,算是他对家乡的回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汤氏会社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申请友链|小黑屋|无图浏览|手机版|排行榜|隐私声明|网站地图|网站介绍|TangShi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0 22:54 , Processed in 0.06639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1-2013 Tangshi.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