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admin 发表于 2018-5-21 10:40:50

西周古国——杨国,出土青铜器揭开神秘真容,中国杨姓的由来

关于杨国,根据考古证实,早在唐虞夏商时一直存在着一个上古杨国。而古籍中对杨国的记载只有《国语·郑语》中提到,是史伯向郑桓公介绍周朝诸侯时一笔带过,记载中明确表示“西有虞、虢、晋、隗、霍、杨……”,说明杨国是周朝分封在西部的一个方国。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5318734673307a6acc82
此杨国经考古证实系西周晚期周宣王为儿子尚父(出土铭文为长父)册封的杨国,在今山西洪洞,著名小说人物玉堂春被人诬陷入狱就是关在这个地方。据陕西杨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四十二年逑鼎”铭文记载:“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意思是我(周宣王)把儿子长父册封到杨地为侯,我令你(逑,周宣王时的一个爱将)全力辅佐长父。
而且为什么要将长父封到杨地的原因都交待得很清楚,那是为了防御猃狁,猃狁是犬戎的一种,远古活跃于猃、歧一带。“(汝克)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意思是你(逑)攻克猃狁,追逐他们到井阿、历岩等地,这是周宣王对逑赞扬的话语,言外之意就是让逑帮助杨侯共同抵制猃狁,并寄于殷切的厚望。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5318758062d7ca6b9679
那“杨”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呢?“杨”字古代最早的写法“木”加“昜”,木当然是树木,“昜”字其实是“日升汤谷 ”的形像写照,“汤谷”就是“旸谷”,传说中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又,古代“杨”通“扬”,在西周金文里,“扬”字好像一个人正举着兵器向太阳挥舞。除此之外,“昜”在汉语解释中还有一层意义,就是指“撒播”,树木乘风远播,有发扬光大的意境,远古族人们以此为信仰,免励族人奋发上进。也许这便是杨地的由来。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531876826878f9586fe2
古杨国其实在周宣王分封之前一直存在,事实上古杨国是姞姓杨国,是夏商时遗留下来的一个古国。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洪洞县西南面的曲沃县出土一顶“杨姞壶”,其铭文记载:“杨姞作羞礼壶,永宝用”,寥寥数字,一个神秘的姞姓杨国浮出水面。“姞”姓是黄帝的后裔,很显然,这个古杨国是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而且按照铭文有“永宝用”字样,一般而言,凡古代青铜器上刻有“永宝用”或“子子孙孙永宝用”等字样的,都是作为该国女子的陪嫁物。很显然,这个青铜器是作为姞姓杨国嫁公主的陪嫁物,这也说明,在周宣王分封长父之前杨国并非姬姓。
那为什么要改封姬姓?原来的姞姓杨国哪里去了?这个可以用前面介绍过的青铜器“四十二年逑鼎”铭文来作解释:周宣王是因为当时杨地猃狁猖獗才考虑立国,特别令曾经的抗猃爱将逑辅佐长父执政,因为逑打败过猃狁,猃狁对逑会有敬畏之心。既然杨地常有猃狁出没,那么很有可能,姞姓杨国是被猃狁灭亡的。猃狁灭亡姞姓杨国后,周宣王派大将逑攻打猃狁,最后将猃狁赶出杨地,然后周宣王封长父到杨地,建立杨国。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53187816557392bfe6cc
长父建立姬姓杨国后,国祚一直延续到春秋初期,由于晋武公、晋献公两代雄主大肆扩张,统一周边众多小国,也许杨国也由此被兼并。至此,姬姓杨国从立国到亡国大约持续了一百年不到。
杨姓是中国大姓氏,《百家姓》中排名第十六位,虽说关于杨姓的来源支脉颇多,但可以肯定,山西洪洞的杨国是最大的姓氏来源。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周古国——杨国,出土青铜器揭开神秘真容,中国杨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