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f 发表于 2012-8-19 08:10:21

潮汕宗祠族谱

 族谱,又称宗谱、家牒、家乘、世谱,它是用来记载其宗族世系的历史典籍。举凡其姓氏的起源、迁徙、繁衍、分布以及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俗人情等;它还规定了族规、族训,反映出一个家族代代相传、延续发展的轨迹,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说,一部族谱,是一个宗族的生命史、发展史。但由于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以,它所涌现、发展的特征就有所不同,同样,反映在族谱中的历史文化内容也就各有差异。其中,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各个姓氏在不断地续修、重修族谱的过程中(民间有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规定)不断补充、完善,使之族谱的内容越来越完美、厚重。于是,便形成各具特色的姓族文化。  历代为什么对修撰族谱如此重视呢?那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思想传统,而通过修撰族谱等形式来弘扬先祖的丰功伟绩,传播、继承本姓本族的优良家风,以强化宗族意识,增进族人的亲情和宗族的团结。  在旧时农村,修谱工作往往跟建造祠堂有着重大的关系,因为祠堂是序昭穆,辨长幼的地方,上以奉祀祖宗,报本追源;下以连属亲疏,惇叙礼让。而修谱工作则是实现这些条件在技术环节上的有力保证。姓各有祠,祠各有谱牒。族谱之兴,而导之合族尊祖敬宗。所以,族谱的修撰事关重大矣!“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朱熹)  明正统元年(1436)正月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安县)儒学教谕袁均哲为潮州《王氏宗谱》所作《王氏族谱序》所言,“……至宋苏老泉(苏洵)作苏氏族谱,谓之苏谱;欧阳公(欧阳修)著欧氏族谱,谓之欧谱,一时名公巨卿竞相慕效,而族谱始盛行于世……”由此可知,修谱之风遍及各个家族,以至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了。  历史上,曾出现过名人为本族或他族的族谱作序或修撰的事例。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都很重视使用族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这就大大提高了族谱的价值及社会效应。同时,也给族谱抹上了一道神秘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族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但作为“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的族人来说,已经把它看成是“传家至宝”、“认祖归宗”之物,而每每诚惶诚恐、郑重其事;小心翼翼、爱护有加,以至于洗手恭阅,焚香拜读……正因为族谱的分量如此厚重,历史上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也就是族谱了。  “盛世修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海外华人回乡寻根热的出现,修谱之风又在各地相继兴起,并且修撰出了不少带有时代色彩的族谱。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联合发出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其中指出:“家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摘自《国档会字【1984】七号文》。所以,修撰整理与国史和方志并称的为中国史籍的三大支柱的族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又“旨在让子孙后代明源流,知根本,懂辈序,崇伦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思源报本,自强不息;敦亲睦族,和谐邻里;加强认同感,产生凝聚力,弘扬爱国、爱乡、爱家之美德。”(摘自《普宁陇头浮洋村王氏族谱》序言)周恩来总理曾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与淮安代表座谈时所说“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家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一部完整的族谱,主要依靠以下几方面来完成:“凡例”部分,一般是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谱论”则是收录古人和近代名人(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关于族谱修撰的意义和作用的言论:“图像”是先祖像赞:“恩荣录”主要包括历史上皇帝或地方官府赠送的能够光耀家族门面的敕书、诰命、匾额、谥文等:“先世考”是对家族血统源流的考证:“族规家法”是用来约束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祠堂”是对宗族祠堂的建筑历史、方位等有关内容的文字介绍:“人物志”主要是族内有建树人物的简介以及历届考上大专院校学子的登记:“世系”则是以世代的形式表示承属关系的图表……总之,只要与本族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入谱。  在修撰族谱的过程中,除了少数藏本是前人留下的文字记载可作修谱的依据外,原有旧族谱大都在民间散佚、失传,这就给修谱工作增加了难度。“万事开头难”。如何做到承上启下,重新修撰出一部比较完整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族谱,首先,要成立专门的修谱机构,聘请专人负责;群策群力,搜集整理,遵循略古详今的原则:“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据实记述,力求翔真,保证修谱工作的顺利进展。而族谱是以男性子嗣为根据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除母系外,一律不辑录族内出生女性,这种“记男不记女”的儒家习俗向来在修撰族谱中是非常严格的。但家谱却恰恰相反,“记男又记女”。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自成一家之谱,那是很自然的事。  至于族谱的格式、体例、内容、装帧……则根据自己姓氏的需要而定,或借鉴其他姓氏族谱的式样,一家陋见,请就正于方家、学者及一切爱好民俗学的同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潮汕宗祠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