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汤”姓背后居然有这么多故事!
县内分布
列屿镇
城内村615户2825人
林坪村275户1030人
城外村498户2089人
山前村828户3536人
宅坂村252户897人
顶城村800户3063人
南山村326户1248人
人家村262户1238人
半山村330户1412人
莆美镇后汤村350户1600多
人前埔村300户1500人
东厦镇湖坵村550户2300人
长垅村10多户30多人
郊洋村20户60多人
云陵镇西岗井、旧石牌和溪美街 150户674人
新中国成立后从列屿到云霄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汤氏后裔140多户560多人陈岱镇山坪村50多户200多人火田镇西林村20多户60多人全县合计23559人。
云霄衍派
1、汤琪衍派:汤琪,生于元朝大德年间(1299年),卒于明洪武20年(1387年)。汤琪先居列屿山内村,后在城内村建房定居,繁衍后代。习惯称汤氏列屿始祖。子孙建祠“思成堂”为列屿汤氏第一家庙。汤琪生2子,长汤子祥,开基列屿林坪村;次林子禄,分居城内村。
子祥长子汤崇大生2子,长汤硕、次汤筐。两兄弟于明洪武之间(1368-1398年)迁移广东饶平柘林,分别为顶汤村和下汤村始祖。
2、子禄支脉:汤子禄生4子,长直叟、次端叟、三梅叟、四梅稳。汤梅稳后移居广东饶平县柘林乡顶汤村。汤梅叟后移居广东汕头市浦镇大井村,建祠“永思堂”,为大井始祖。其子汤直简(又名汤江南)移居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于明朝中叶(16世纪前后)又迁居广东潮阳市铜孟镇岐南村。直简之孙自幼外出,后定居广东汕头市达濠区。
端叟之孙(佚名)也由列屿山内村移居广东陆丰县南塘镇吾厝园村和高美村,建祠“崇德堂”。梅叟之子庸乐、庸益和蕴创三兄弟的后裔,从广东汕头迁移到广东普宁市架山镇南城村 。
直叟守居城内村,生4子,长英烈,次宽舒、三江源、四鼓鸣。汤英烈生4子(佚名),其中四房孙汤献馥(尊称高爹公),分居山前村,后子孙建祠“岵山堂”。之后三房子又分居山前村,子孙建祠“怡安堂”。其他一、二房子孙后代繁衍城内、城外、宅坂和半山村。半山村建祠“志昌堂”。高爹公有一支后裔孙迁居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并在公元19世纪30年代,在新加坡成立汤氏公会至今。汤鼓鸣的子孙迁入云霄县城关石牌(今云陵镇塘坪街旧南门)。直叟次子汤宽舒长孙循简(又名(汤庆)于明朝中叶到广东番禺当县丞,后裔在此定居繁衍。
3、崇铭支脉:汤崇铭,讳硕德,生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生4子,长九齐、次九治、三九函、四九亩(观生)。
汤九齐、汤九治均守居林坪村,汤九函迁居云霄城关下坂水吼村。明弘治四年(1491年),洪水淹死多人,幸存者移居西林村,后裔建祠“慈贤堂”,下公三个房系,长房守居西林村,建祠“继思堂”;二、三房迁入云霄城关溪美(今云陵镇溪美街)和西岗井(今云陵镇墉坪街),后裔分别建祠“继思堂”“继成堂”。
汤九亩,讳导启,谥观生,生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于天顺五年(1461年),从列屿林坪村迁居后汤村,为后汤汤氏开基祖,后裔建祠“思成堂”。汤九亩生3子,长子孝居,移入云霄城关;次孝章,移居前埔村(与后汤相邻);三孝端,守居后汤村。汤孝端生3子,长崇质、次崇文、三崇光。
汤崇文、汤崇光是汤孝端之子,从后汤迁居东厦湖坵村为开基祖,后裔建祠“光裕堂”。汤崇文生4子,长颜举(居湖坵顶城)、次颜咸(无嗣)、三颜泽(居湖坵下城)、四颜某(佚名,少年时外出不知所踪)。据广东惠平县汤氏有关记载,崇质继传后汤,其后裔孙迁居广东惠来县隆江镇环城路,现已繁衍至第二十六世(列屿汤氏),有22户158人,建祠“报春堂”。
文物家庙
1、思成堂
址在云霄县列屿镇城内村,俗称大祠堂,为云霄汤氏第一家庙。开云始祖汤崇海后裔所建。坐艮向坤兼寅申,深30。6米、宽18。6米。分前后座,开三中门、两边门,有明、暗石柱36支,天井铺砌石板72方。始建时间不详,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扩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修。民国二十七年福建省政务委员会赠授匾一面。堂内有4对石刻楹联。主祀开漳世祖汤智及唐、宋、元三代列祖和明代长一至第四先祖神位。规模之大,为汤氏各地家庙之最。1999年和2002年两次再重修。
2、分支家庙计有林坪村“承禧堂”;顶城村“贻谷堂”;城内村“长发堂”;南山村“克昌堂”;山前村“岵山堂”、“怡安堂”;后各房子孙又建“隆备堂”、“懋德堂”、“树德堂”、“三公堂”、“黄叔堂”;城内村“世泽堂”、“顾予堂“、”申锡堂“;宅坂村”“经予堂”;湖坵村“光裕堂”;后汤村“思成堂”;西林村“兹贤堂”、“继思堂”;云陵镇“继思堂”“继成堂”;下坂水吼村“明德堂”;前埔村:“懋德堂”
3、祖训牌匾在云霄汤氏第一家庙“思成堂”内有1938年,由福建省政务委员会主席方声涛赠题横匾一面,上写“龙龛神牌”4字。庙内有对联3副。其中一联是:启宇自唐朝,千载衣冠垂日月;立宗由固始,万年俎豆配乾坤。
4、昭穆字辈漳州汤氏辈字:崇德兴文 长发其祥 隆儒重道 继述必昌伦理有训 明哲维新 天锡景福 英名日亨
5、阴辈字崇彦丕体道 启光任鼎彝 高明方建业 忠厚翊廷基存诚宜载则 循笃迈伦夷 敦叙家声振 裴靖耀国仪
6、贞烈坊址在云霄县云陵镇下港街头城门外华表里(原称“广庆保油车街口”)。花岗岩构件。高4.5米、宽4米,两根方柱承贯大梁,柱端雕成莲苞状。梁顶中部横书阴镌“贞烈”两字,支柱两侧均镌刻楹联。此坊系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副使、镇国将军、宗室德沛等人于“乾隆五年(1740年)为故儒士吴发左未婚妻汤氏立”。
7、祖墓碑坊汤崇海是开云始祖。其墓址在云霄县莆美镇下径白石,位于碗窑水库大坝右侧大步山麓。
汤应科墓,址在列屿镇岭亭头。坐卯向酉兼己辛。三合土结构,风字形,规模恢宏。
汤景琛墓,址在列屿镇顶城坑仔尾南麓。该墓被覆盖多年,2006年5月被发掘出土并重修。
8、三结义坟址在云霄县御史岭北麓。据传,汤氏云霄列屿始祖和朱氏云霄始祖、方氏云霄始祖同是随陈政将军入闽平乱的府兵所裔,迨元代列屿汤氏祖辈曾有一位精通堪舆之术与方氏、朱氏先祖一同踏遍云霄各地,寻找“安居宝地”。朱氏定居火田镇大洞村,方氏定居莆美镇阳霞村,汤氏在海边列屿定居。三姓先祖定居后,团结奋斗,矢志互助共荣,进而其后裔义结异姓金兰。感情日深,三姓后裔于明初在御史岭营建三座祖坟,名曰“三结义坟”。三坟同坡同向,风字结构,造型皆为三阶六垂带,前附兜池,不立碑文,不分彼此,每值清明节,三姓后裔代表人士汇集同祭,寄望三姓子孙同祖共荣。同盟时,还在朱氏祖祠大洞村慈云洞内立三结义先祖神牌,永垂记念。1993年三姓子孙重修,并树《重修汤朱方三结义坟记》碑于三墓之前。其后慈云洞也在旧址重建。
历史人物
宋 代汤景琛,云霄列屿第三世祖,宋微宗宣和乙亥(1119-1125年)间,授翰林学士,俗称“十八学士”之一。
明 代1、汤应科,(1526-1604年)云霄县后汤村人,嘉靖仪卯年(1555年)进士,曾任广东省番禺知县、工部虞衡清史司部郎中、云南按察副使、进阶中宪大夫,从三品官服。2、汤思敬,云霄西林村人,万历举人,任泸州通判。3、汤刚毅,列屿村人,武科进士,曾任广东东莞都司。
清 代1、汤明,前埔村人,清康熙间任福建海坛镇总兵。2、汤嘉举,前埔村人,以子(汤明)贵,赠荣禄大夫。
民国时期1、汤铭盘(1884-1923年),又名箴九,山前村人,民国十一年为讨伐陈炯明牺牲,被追封为陆军上将。2、汤漳郎(1908-1951年),山前村人,汤铭盘之子,少年就读仕官学校专科毕业。民国时曾任武汉警备司令参谋室主任,宪兵少将团长。3、汤涛(1907-1993年),列屿镇人,任福建五区保安司令,诏安、云霄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漳州民革主委、市政协常委、黄埔军校漳州同乡会会长等。4、汤精义(1910-2002年),又名君沐,原籍城内村,出生于云陵镇沈厝埕。1925年香港大学经济财务管理系毕业。1927年英国沃州皇家海军学院(墨尔本)毕业。1948年任中美合作美军水陆两栖部队闽粤边区联防部队长。
搜集整理:方阿哲
网名:满天星星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