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汤祠村林柯岗日新堂汤氏字辈、世系以及与北塔汤氏合并后的字辈世系对照情况
一、据日新堂汤氏八修宗谱、九修宗谱记载: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汤祠村林柯岗日新堂汤氏字辈
修、齐、平、治
本、诚、正、先
大、道、中、立
世、德、永、传
继、祖、延、宗
孝、慈、贤、良
法、守、廉、明
光、裕、弘、扬
二、具体分为前十六个字和后十六个字,详细解释如下:
前十六个字辈
修、齐、平、治
本、诚、正、先
大、道、中、立
世、德、永、传
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修家谱时候创立的字辈。据史料记载,我汤氏宗族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商汤时代,从那时起至今已越三千五百余载。经过历朝繁衍,人口日渐增多。由于朝代更迭,战争纷扰,水旱岁凶,生计所近,我汤氏先祖离群索居,甚至流居海外,虽散居各地皆为汤姓同宗氏族,统称中山郡第。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江淮区域更是元明交战激烈地带,因而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明朝建立后,洪武皇帝为增加国力,发展生产,采取强硬的移民措施,把战争波及到较少的江西南昌府居民,强迁到安徽落户。我汤氏始祖兄弟三人(长房锦公,二房三儒公,三房仕保公)在这种情况下,被近迁到安徽肥西官亭林柯岗定居。在这块荒凉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经过十多代的繁衍生息和艰苦创业,以至家业兴盛,族风日臻俱旺,有望族世家遗风,所以早已纂谱建祠。至明进末年,因兵燹战乱,祠堂被毁,宗谱散失,形成一度中哀的局面。直到清朝雍、乾年前,经济实力与人口增长又昌盛起来。于是我第七世祖汤霖主持户族,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所居地林柯岗筹资复建宗祠,编纂谱牒,此为一修,使家规再正,族风重兴。也创立了以上十六个字的字辈,荫及我们家族至今。
后十六个字辈:
继、祖、延、宗
孝、慈、贤、良
法、守、廉、明
光、裕、弘、扬
当时负责八修宗谱的先人认为,乾隆十五年一修时所立字辈(修、齐、平、治、本、诚、正、先、大道、中、立、世、德、永、传)尚可维持几十年,等到九修再立字辈。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汤氏宗谱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未进行,以至造成有的地方无字辈可循的局面。为此,我汤氏有识之士汤克东等宗亲在无力续谱的情况下,在一九八九年先行续立了十六字小字辈(继、祖、延、宗、孝、慈、贤、良、法、守、廉、明、光、裕、弘、扬),缓解了我汤氏无字辈可循的局面。第九次续谱时决定沿用此十六字辈作为汤氏九修续立的字辈。
三、关于字辈的世系:
七世开始之前(包括七世)的辈份没有记载,从1750年一修家谱时统一规定: 自八世开始统一辈字,即以上前十六个字的字辈:
修、齐、平、治、本、诚、正、先、大、道、中、立、世、德、永、传。
所以八世就是修字辈、九世是齐字辈、十世是平字辈、十一世是治理字辈、十二世是本字辈………,依次类推:
修(八世)、齐(九世)、平(十世)、治(十一世)、本(十二世)、诚(十三世)、
正(十四世)、先(十五世)大(十六世)、道(十七世)、中(十八世)、立(十九世)世(二十世)、德(二十一世)、永(二十二世)、传(二十三世)继(二十四世)、祖(二十五世)、延(二十六世)、宗(二十七世)
孝(二十八世)、慈(二十九世)、贤(三十世)、良(三十一世)法(三十二世)、守(三十三世)、廉(三十四世)、明(三十五世)
光(三十六世)、裕(三十七世)、弘(三十八世)、扬(三十九世)。
四、北塔汤氏与日新堂汤氏合并后字辈、世系对照表:
来源:诗意溪水带你看历史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