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五年农历乙丑二月初四,中国画大师汤文选先生出生于湖北孝感。他自幼浸润于荆楚文化与江汉平原的厚重与灵秀之中,是百年来中国画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伟大践行者。他是一位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用毕生精力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推向新的高峰。
汤文选先生的人生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艺术史诗。他经历过苦难的洗礼,沐浴过新时代的曙光;他饱尝命运的艰辛,享受过艺术的甘甜。他因人物画而成名,继而山水,最后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开拓新境,名动天下,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后的写意画巨匠”。他是一位人品高洁、学养深厚的人文主义者,他对传统领悟精深,对万物饱含深情,对时代满怀热情,用如椽大笔写下这位20世纪下半叶最为卓越的美术家别样的一生。
汤文选先生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挥洒在荆楚这片大地上,他对家乡怀有拳拳的赤子深情,先生的卓越艺术成就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和荣光!2023年,湖北工程学院接受汤立先生捐赠其父子二人百余件书画精品,2024年6月18日,“翰墨千秋——纪念汤文选诞辰百年写意画作品展”在汤文选美术馆盛大开幕,功在千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今天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将连载刊发汤立先生撰写的《别样的生命情调与艺术的卓绝——汤文选传略》,让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们深入了解汤文选先生,并从中获得力量与新的启示。
汤文选美术馆
2025年3月3日
别样的生命情调与艺术的卓绝——汤文选传略
文\汤 立
01 汤文选的出生与少年时代
1925年农历丁丑二月初四,汤文选诞生于湖北省孝感县。
这年冬天,土匪扰乱乡里,为保性命,汤文选的父亲汤德驰带全家从孝南鲁铺集逃往孝感县城西关避难。汤文选诞生于西关澴河边一处民房,故乳名澴儿。
孝感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南临长江汉水,北倚桐柏山、大别山。孝感地区辖云梦、安陆、应城、汉川、大悟等七县。这里土地肥沃,湖汊密布,是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孝感历史文化悠久。云梦有楚王城,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和东汉漆器闻名于世;安陆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久居之地,史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大悟的“禹王城”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重镇,出土了大量青铜文物。孝感是民间美术之乡,剪纸、绣花、马口陶瓷等各具风采。孝感还是楚剧的故乡,以董永与七仙女为主题的《槐荫记》《百日缘》《天仙配》等戏在民间广为传唱。孝感是楚文化中心地,也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处。
汤文选出生于书香世家。家里弟兄三人,他排行第二。高祖汤殿甲是道光丁未进士、钦守府即补都司。曾祖父汤寿田诰封奉直大夫。祖父汤廷珍是个秀才,为上庠生,中年时开过当铺,家业甚大,晚年逐渐衰落,到汤文选父亲这一辈,尚存田产百亩。父亲汤德驰是个儒医,家藏典籍甚多,他谙熟经史,精通医道,创“庆生堂”行医卖药,兼药材批发、饮片加工。母亲李氏是鲁铺集三十里外闵集乡仕李村的大家闺秀。仕李村有古迹凤凰台,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俩曾就读于此,故亦称“程台”。母亲知书达理,时常给年幼的汤文选讲述《聊斋》和苏武牧羊等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父母的言传身教启迪了汤文选年幼的心灵,对他后来的个性气质和人生志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4岁的汤文选由父亲开了蒙,跟随习颂《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孟子》等书。到了6岁,父亲让其用毛笔描红习字,但此时的汤文选更感兴趣的莫过于放在楼上樟木箱中的那些古画,时常偷偷跑上楼,取出古画模仿。7岁时,汤文选已能仿画出较为复杂的古代人物、花鸟画,竟然颇得形似,父母见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常夸奖他为颖悟少年。
10岁时父亲送汤文选上县城中心小学,开始接触新学堂的语文、数学、自然、美术、手工劳作等新课。汤文选语文成绩优良,但他最感兴趣的仍然是美术、手工劳作,成绩总是名列第一。一次,汤文选摹仿一幅八仙过海中蓝采和替铁拐李挠耳朵的画,那铁拐李被挠得耳朵奇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神态惟妙惟肖,令人称奇。
1937年日军侵华,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孝感中心小学的校舍被腾出作为苏联援华飞行员宿舍,正常教学被迫中止。父亲将汤文选安排至私立启澴中学继续念书。
启澴中学由前清举人、北洋时期孝感县政府教育科长罗素吾领衔,联络孝感社会名流共同创办。罗素吾校长治学严谨,管理有方。国难当头他忧国忧民,饱含爱国热情,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宣读《讨倭寇檄》,并组织学生唱抗日歌曲。这种氛围深深激荡着少年汤文选的心灵。
这年秋天,日军飞机轰炸孝感机场和孝感县城。为避空袭,汤文选被家人带回乡下。不久,父亲听说乡儒姚秋成和族叔汤子书在蒋家畈开塾讲学,便送汤文选就读。在这里汤文选学习了《纲鉴》《古文观止》《诗经》《唐诗》等,亦学对对子,作律诗。有一次,姚先生出上联“火花四逬星横列”,汤文选则对“云屑西飞月倒流”,老师大加夸奖。
课余,汤文选仍痴迷绘画,还购得《芥子园画谱》临习。他临摹的花鸟画生动传神,老师、同学和乡邻极其喜爱,因此,在毛陈渡一带渐渐有了画名,周围妇女纷纷上门找他画刺绣图案,如枕头上的鸳鸯、鞋帮上的菊花、被面上的牡丹等,他有求必应,认真绘制,让乡亲们满意而归。
02
求学武昌艺专
1943年,在蒲圻县任县长的族叔父汤执中回乡,见到18岁的汤文选举止斯文,个性沉稳,便说服家人带汤文选到蒲圻县,在县财政科当了一名金库保管员。此期间,汤文选经人介绍和年长他两岁、在蒲圻县中学任音乐老师的刘青子成婚。

19岁的汤文选先生(1943年)
刘青子家在汉口汉正街,大户人家,其父刘润亭经营米店。刘青子于1938年在武昌省立女子高中念书时加入共产党。武汉沦陷,刘青子随家人逃至湖南南县。在那里,她在共产党湘鄂西特委书记曾惇(解放后任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领导下做地下秘密工作,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歌咏队。后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抓捕,入狱一年之后被家人花钱保释回汉。
1944年8月,日军飞机轰炸蒲圻县城,汤文选住的房屋被炸塌,夫妻二人躲在桌下才幸免于难。蒲圻县呆不下去了,夫妻二人逃难至国统区襄樊,在舅舅家暂且安身。次年春,妻子生下双胞胎男婴。生产刚满10天,日军进攻襄樊,汤文选携妻儿历尽艰辛,逃难至南漳县。
1946年日本战败,汤文选一家四口返回汉口岳父家。不幸的是双胞胎中的大儿子在颠沛流离的逃难中因体质虚弱染上肺炎,不治身亡。
这年秋天,因避战火迁至四川江津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搬回武汉,在汉口宁波会馆挂牌招生,汤文选闻讯,立即前去报考,被学校录取。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于1920年,20年代末国民党教育部一度将其改名为“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康有为题写了大幅匾额“武昌美专”。1937年,国民党教育部又恢复了学校原名。
武昌艺专发起人是蒋兰圃、唐义精,校董包括闻一多等人。关良、冯法祀、倪贻德、贺绿汀、唐一禾、吕骥等曾先期任教。抗战胜利后的武昌艺专由国画家张肇铭任校长,王霞宙、张振铎教授国画,阮璞任美学、诗文讲师。
阮璞在晚年所著的《往事如烟》一书中留下了一节有关汤文选当年的印象:“抗战胜利之后,汤文选考进武昌艺专。那时候瘦得不得了。穿件布长衫,只见肩膀,下面就没有东西了。武昌艺专那时油画是老大、最好的。他却去学国画,简直就没有哪个注意他。”
武昌艺专学习空气自由,除老师课堂讲解外,学生自学为多。汤文选主修国画花鸟,偶尔也画静物、素描;对画史、画论、诗文课兴趣浓厚。
1947年至1949年,时局动荡,武昌艺专不得安宁,大多数学生已无心上课,同学中有的整天花天酒地,浪费光阴。汤文选却废寝忘食,异常刻苦。张肇铭“写”字当头,笔笔以行书入画;王霞宙小写意的纯正技法;张振铎驰骋笔墨,淋漓酣畅。这三位老师的艺术示范和他们作品中的气度、神韵、笔墨所达到的境界,开阔了汤文选的艺术视野。如果说学画“头口奶”至关重要,那三位恩师的启蒙使汤文选受益终生。
1947年,次子汤立出生。

《次子汤立学画》 汤文选 1956年
1948年,国民党为扩大影响而争夺青年学生,武昌艺专校园内三青团势力嚣张。汤文选亲身经历过国土沦丧的亡国之痛,目睹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加上受妻子进步思想的影响,经中共地下党员、低他一届的同学俞俠夫介绍,他秘密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
1949年5月,为迎接武汉解放,防止国民党撤退之前的破坏,汤文选参加了应变联防、守卫学校、书写标语、迎接解放等活动。
03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婆媳上冬学》
近百年来的西学东渐,势不可挡,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弱国愚民”的根源,中国人中出现了严重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遭受到中国一些政治家、思想家的激烈批判,命运悲惨。
“五·四运动”时期。首先是吕澂提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紧接着陈独秀呼吁“首先革王(王石谷)画的命,”并大力推崇西洋画“科学的写实”技法。政治上变法维新的康有为游历意大利回国后便大声疾呼“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鲁迅在致李桦的信中也说“中国画不必复兴,而且即使复兴起来,也不会发展的”。
建国之初,我国在文化艺术上深受社会主义苏联的影响,強調艺术创作必须是为政治服务的“革命的現實主義”。因此,文化界对于中国画能否表现现实生活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争论。民族保守思潮认为“中国画不适合表现现实生活,也不必表现现实生活”;而民族虚无主义者则认为“中国画不科学”,“不能反映现实生活,应取消中国画”,这种思潮显然站了上风。当时的中国画坛处于十分沉寂、悲观和尴尬的境地,全国美术院校的教学大纲已没有了中国画课程,一些老国画家纷纷改行,被闲置一旁。
而此时的汤文选凭着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和自己多年刻苦用功练就的本领,他跃跃欲试。1951年,汤文选赴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油画,学习人物画造型,研究苏联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1950年至1952年间,汤文选先后在北京的《新民报》《光明日报》和武汉的《长江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上发表了《挤购公债》《减租图》《生产致富多光荣》《今年春节不一样》《退租度荒》《生产节约,战胜灾荒》《全家生产忙》《交好粮》《美国纸老虎被朝鲜人民戳破了》《封建婚姻害死人》《瞧,他就是你们的榜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祖国、为了世界和平,母亲献上了心爱的儿女》《中国人民的死敌》《二七烈属梅慧清》《陈青松当选了农会主席》《陶子庶和他的互助组》《我们热爱和平》《苏联水利专家布科夫在荆江分洪工地》等40余幅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线描作品,受到美术界关注。
1951年底,遵照毛主席关于“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指示,中南地区在土改结束的地区展开冬学运动,汤文选由武汉市青年文工团选派到黄陂县农村,组织农民识字学文化,积极宣传党的政策。
汤文选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期间(1951年)
1952年,汤文选被抽调至“中南土地改革展览会”筹备组,任美术组长。年底,汤文选调到华中师范学院图画系任教。刚到学校报到,作为青年教师的汤文选被安排到湖北省恩施地区和武昌县参加农村土改复查。
-300x194.jpeg)
29岁的汤文选先生(1953年)
1953年5月,汤文选回到了学院。数次参加土改运动和当冬学教员的经历使他有了鲜活的社会生活体验,也有了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正当汤文选满怀激情地构思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婆媳上冬学》等作品时,突然接到来自老家的信,信中告之父亲汤德驰被划为地主遭镇压了;后母汤刘氏和后祖母沈氏因恐惧、精神崩溃而双双投湖自尽;兄长汤容谦为父亲鸣不平而被打成反革命关进监狱。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给汤文选以沉重的打击。父亲是个儒医,为人正直,1946年夏天还冒着杀头的风险掩护过一个共产党的区长,使其免遭国民党保安队的追杀。汤文选无论如何没想到父亲突然被枪毙。
夜阑人静,汤文选泪流满面,他内心矛盾,痛苦,迷惑不解……。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怀疑党的领导,反而决心创作更好的作品来服务于社会。
1953年11月,汤文选数易其稿,终于创作完成了对于他自己、以及对于新中国画坛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人物画《婆媳上冬学》。

1953年底,中南美专在武汉成立。副校长关山月教授倡议,中南地区108位画家在武汉举办国画展览会。1954年3月,国画展览会在武汉市汉口江汉俱乐部开幕,参展的300余幅作品引起了强烈反响,每天都有数千人参观画展。参展作品有关山月的《假日》《戏雪》、黎雄才的《把木材运到工地上去》《把余粮卖给国家》、张振铎的《鹫》《八哥》、王霞宙的《紫藤》、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陈少丰的《老大爷您掉了东西没有》、杨之光的《人像速写》等。
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在群星荟萃的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受到一致好评。
当年曾参加这项展事的艺术理论家陈方既后来撰文回忆:“展览取得这样的成功,等于给国画家们出了闷气,国画家们受到极大鼓舞,因为事实证明,排斥国画是没有群众观点的……。汤文选展出的《婆媳上冬学》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民美术》发了展览总结,发了《婆媳上冬学》等一批画,许多报刊也转发了这张画。当然,今天看来这张画在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但用写意笔墨表现新人物新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是传统人物画的一次大突破,了解当时历史条件的人,是能充分认识到它的意义的,以前全国没有这样的画。实事求是地讲,在当时,能把新人物的精神面貌亲切生动地表现出来,就是在其它画种也是不多的,青年时代的汤文选就显示了他在艺术上的创造精神。”
1955年3月27日,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苏联展览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后首次由政府举办的大型综合性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盛况空前。
汤文选创作的现代人物画《婆媳上冬学》《喂鸡》两幅作品同时入选参展,受到文化艺术界的广泛好评,《婆媳上冬学》荣获一等奖。负责筹建中国美术馆的蔡若虹当时决定,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两幅重要作品。同时,国家文化部请汤文选将《婆媳上冬学》重作两幅,一幅由全国妇联收藏,另一幅赠苏联文化部收藏。苏联艺术刊物专文评论,六种外文期刊发表;国内50余家刊物刊载,中、小学课本中也有彩图介绍;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也将这幅作品编入其中。
《婆媳上冬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汤文选顿时享誉国内外,成为当时中国画坛最为耀眼的新星。 创作《婆媳上冬学》时,汤文选时年29岁。
李松在《上冬学的脚步》一文中写道:“《婆媳上冬学》的好处在哪里?它是抓住了一个小题目,做了一篇反映社会变革的大文章,它表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内涵丰厚。它不是一般性的表现,而是运用水墨画语言,艺术地、深刻地表现了这一内容。”
《婆媳上冬学》的成功,使汤文选大受鼓舞。

《送粮路上》 汤文选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56年7月8日,全国第二届国画展览在北京举行,汤文选1955年创作的另外两幅现代人物画《说什么我也要入社》《送公粮》入选参展,又一次受到广泛赞誉。《说什么我也要入社》再获一等奖,并分别由《美术》杂志和《中国画》创刊号刊载,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这幅作品。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首次发行美术邮资信封,在28枚一套的邮资信封中,其美术图案大多选用当时中国画坛名家大师的作品。如徐悲鸿的《梅花喜鹊》为第5号,齐白石的《虾趣》为第11号,而青年画家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列为第1号,成为新中国第一枚美术邮资信封。
《喂鸡》 汤文选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说什么我也要入社》汤文选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50年代,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1954年)、《说什么我也要入社》(1955年)、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1954年)、周昌谷的《两个羊羔》(1954年)、黄胄的《风雪洪荒》(1955年)、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1955年)等,这些青年画家在时代的感召之下创作的这批现代人物画经典,开启了时代之先。他们的艺术实践,是在中国画坛面临极端困境、急需突破时作出的重要突破。从此,中国现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与发展的新时期,这是百年中国美术史中十分绚丽的篇章,是历史性的贡献。
2009年,由中国美术馆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大型画集中,按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的创作年代的先后排序,汤文选的《婆媳上冬学》排在了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作品之后,而居现代写意人物画名家作品之首。
青年时代的汤文选为新中国画的时代性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04
时代悲剧——汤文选之痛苦
1957年4月24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动员党外人士帮助党整风,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已是湖北省政协委员的全国著名青年画家汤文选正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他书生气十足,真诚地发表了“党对民主党派教师信任不够”的意见之后,便赴广西融水、四川大凉山采风写生去了。
有了《婆媳上冬学》《说什么我也要入社》等作品的成功,汤文选此时的人物画创作更显得才情横溢,从容与自信。他在融水、大凉山创作的《凉山青年》《苗族妇女》《元宝乡妇女主任》《凉山春》《凉山少年》《彝族风情》《彝族妇女》《背豹皮的彝族青年》《赶集的彝族青年》等一批人物画写生作品清新自然、笔墨简练、精妙传神。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批作品仍不失为中国现代人物画写生中的杰作。
苗族、彝族浓郁的民族风情、俏丽的自然风光、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汤文选兴奋不已,他沉醉于一幅幅美妙图画的创作之中。而此时,中国社会正掀起了政治上的惊涛巨浪,全国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斗争如火如荼,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到他的头上,而汤文选却浑然不觉。
汤文选-32cmx37cm-1957年-300x258.jpeg)
汤文选-33.5cmx26cm-1957年-236x300.jpeg)
妇女主任(大苗山写生之八)汤文选 33.5cmx26cm 1957年
汤文选-26.8cmx33.4cm-1957年-300x238.jpeg)
-汤文选-34cmx40.5cm-1957年-300x252.jpeg)
-汤文选-41cmx32cm-1957年-234x300.jpeg)
凉山青年(大凉山写生之十一) 汤文选 41cmx32cm 1957年
8月,汤文选带着这批丰厚的写生作品,正准备回学院举办汇报展时,突然接到学院电报,通知他立即返校。汤文选收拾行李,风尘仆仆赶回。可哪里料到,等待他的竟然是一场事先已定调和经过周密安排的揭发批判斗争会。一向追求进步、对社会投以满腔热情的知识分子被社会无情抛弃;一个歌颂新生活、才华横溢、有突出贡献的著名青年画家瞬间成了坚持地主家庭反动立场,攻击党的领导,走资产阶级白专道路的反面典型。继韦卓民(原华中大学校长)、戴世琛(原华中大学副校长)、钱基博、陆华柏、程白舟等资深教授之后,32岁的汤文选成了华中师范学院最后一个、也是最年轻的资产阶级右派。祸不单行,其妻刘青子也在武汉市妇联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
1958年1月3日,汤文选被下放到湖北省当阳县草埠湖农场劳动改造。妻子随后也下放到武汉市郊东西湖农场。1月6日,《长江日报》第3版以大幅标题发表了《披着“青年画家”外衣,长期拒绝思想改造——汤文选堕落成右派分子》的文章。
时值隆冬,汤文选顶着凛冽的寒风开始了艰苦的劳动,挖坑、积肥、挑塘泥、剥棉花等。
这年夏,当阳县沮漳河决堤,一场洪水将汤文选栖身的草屋冲走。大水退后,在一次超负荷的劳动中,粗大的树木压损了汤文选第十二脊椎骨,巨大的疼痛使他晕倒在泥地里,昏迷中被人抬回住处。汤文选苏醒后要求回城检查就医,一个因猥亵妇女而同在劳动改造的队医为图表现,竟然向领导汇报:“汤文选是在装病,拒绝改造。”于是正当的要求被拒绝。半年之后,汤文选回到武汉治疗,由于耽误得太久,医生已无回天之术。从此,汤文选留下了终身伤残。
1959年,14岁的儿子汤成患急性肺炎因无法得到父母照应而不治身亡。双胞胎儿子竟然一个都没有存活下来,汤文选夫妇悲痛至极。
1961年,根据中央有关精神,经领导评议,汤文选被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回到原单位。此时图画系已从华中师范学院分离出来,成立了湖北艺术学院。汤文选被安排担任毕业班的创作指导老师。当他走进阔别了三年的教室,全体学生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批学生来自中南各省,其中多数人是冲着汤文选的名字才报考该校,而三年之后才见到他们仰慕已久的老师汤文选。
汤文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毕业创作的实际情况讲解创作要领,带着学生去到郊区体验生活,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指导学生确定创作主题、进行构思。他边讲边示范,一笔一划、一招一式,从具体形象到笔墨关系等。他的教学深受学生们欢迎。
教学之余,汤文选异常刻苦地学习和创作。据当年的学生贺飞白、陈立言等回忆,老师寝室内的灯光凌晨两三点钟之前几乎从未熄灭过。一到晚上,他的寝室常常是学生满座,成了第二课堂。
1963年春节前夕,作家徐迟与汤文选结伴赴鄂州梁子湖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汤文选在渔区作了多幅水乡写生,又创作了年画《朵朵白云飘下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4年,汤文选创作的表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现代人物画《天空任鸟飞》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与他人合作的现代人物画《白手起家》也参加了这届美展,这幅作品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1965年,汤文选被分配至新成立的湖北省美术院,离开了教学岗位,专心从事创作。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在长达十年的政治浩劫中,汤文选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冲击。他精心创作的作品为他带来了莫须有的罪名。《平岗细草》因为图中两只小牛犊欢蹦时翘起了尾巴,而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尾巴翘上了天,汤文选是在向党示威”。他画的《天空任鸟飞》被批判为“要投敌叛国,飞向台湾”。他成了“漏网地主”、“拒绝改造的资产阶级右派”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牛鬼蛇神。批斗、戴高帽、游行、关牛棚、劳改五合一,触及灵魂、伤其体魄,人格尊严荡然无存。妻子被定为叛徒加右派遭到隔离、管制;岳父被定为资本家而没收房屋,在忧愁中病逝;岳母慌乱中摔倒股骨颈骨折,卧倒在床无人照应。时时横祸飞来,处处荆棘沟坎,监视、告密、诬陷、恶斗,使汤文选成了惊弓之鸟。

《送粮途中》 汤文选 59cmx77cm 1957年

1969年春,在武昌红旗剧场(文革后恢复原名湖北剧场)湖北省文化系统千人大会上,汤文选被押上台,被宣布戴上“地主分子”帽子。这年,妻子被下放至湖北省崇阳县农村劳动改造,三个儿子均受到家庭政治上的严重牵连被遣往农村劳动、改造。其中两个儿子还未成年。
1957年至1976年,20年黄金岁月,七千多个日日夜夜,汤文选在政治斗争的狂风恶浪中,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在屈辱中悲惨地度过。
苏轼《留侯论》中言:“古之所谓豪杰人士,必有过人之状,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6]
在生命最艰难的日子,艺术是汤文选唯一的寄托和希望。他在喧嚣中沉默,在宁静中参悟……。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劳动之余,他会忘情地拿起画笔。白天不能画,他夜晚偷偷在油灯下画,画喂猪老农、画放鸭青年,画猪、牛、羊、鸡、鸭、鱼的速写。他仍然对社会前景抱有期待与信念。他以超常艰难的人生体验做铺垫,进行着社会、人生和艺术的哲理思考。这些都为汤文选日后持续的、和非凡的艺术升华作了深层次的精神储备。
别开新面的山水画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春回大地。
此时的汤文选回到创作岗位,他拿起画笔奋起直追,希望夺回被迫失去的时光。但他仍然心存余悸,权衡利弊后,他避开了自己所擅长、但政治意味太浓的人物画,转而投入到现代山水画的创作中。他怀着对艺术创作的热烈渴望走向大自然。他的足迹遍及鄂西神农架、房县、恩施、长阳等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1976年至1978年,短短三年时间,汤文选奇迹般地创作了一大批山水画新作,在现代山水画领域里取得了新成就。
这批作品有:《丹江晨晖》《峡谷新城》《谁持彩练当空舞》《山乡之歌》《山乡春早》《山乡四月》《幽涧车声》《彩练当空舞》《舞练图》《画中行》《鄂西山行》《土家山寨春意浓》《柳林峡风光》《五台山林场》《溪峡放歌》《松柏公社春意浓》《山城春晓》《清江放排》《此亦石林》《峡江春色》《峡谷笛声》《车行幽谷》《春满神农架》《神农架云海》《神农架林海》《忆写林区风光》《遥望神农雪峰》《武当晨曦》《武当秀色》《山色空蒙》《晚晴图》《战天图》《喜雨飞帆》《雨喜》等。
当我们观赏这批山水画,其诗人般的浪漫情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发自心底对祖国山河的放歌,以及作品中宁静朴实的审美倾向,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品格精神,无疑是作者不屈的灵魂对自由,对生命,对真、善、美的渴望和对祖国春天的深情召唤。

《峡谷新城》 汤文选 145cmx96cm 1974年

《柳林峡风光》 汤文选 56cmx70cm 1976年
这些山水画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将时代景观与自然山川相结合,具有扑面而来的、浓烈的时代气息。在艺术处理上,它摒弃了传统山水画司空见惯的程式化格局,而是以生活为本,活用传统笔墨,别开新面。
美术评论家王振德评论说:“汤文选先生山水画表现了山乡巨变。这批作品对山水画的革新,也是很突出的。他的山水画,不是口号式的,而是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把它摆在像钱松岩、李可染、王颂馀等山水画大家里面,汤先生也毫不示弱,也有他自己的特点。”
哲学家、美学家黎鸣先生评论说:“汤先生的山水画很有创造性,他运用西方水彩画的烘托法、反衬法,大面积地取代传统的皴染,例如《舞练图》《幽涧车声》等,取得了传统山水画中从未有过的全新效果,从而丰富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语言”。此外,《红日照丹江》这幅不足六平方尺的小幅绘画,却有着宏大奇伟的气势,几乎可与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媲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汤文选应国家文化部邀请,赴北京颐和园藻鑑堂作画。
1979年3月,湖北艺术学院党委宣布:汤文选1957年所定右派为错划,并发一纸“错误改正书”。这“错划”二字说来轻松,但对汤文选来说,对自己、对家人、对孩子,对他们的过去和未来所造成的伤害与影响却是无比沉重。这年,汤文选55岁。
1980年春,汤文选赴湖南衡山、安徽黄山写生。秋天,汤文选再次应邀赴北京藻鑑堂作画。同期在藻鑑堂作画的画家有朱屺瞻、叶浅予、陈大羽、钱松喦、李苦禅、诸乐三、崔子范等。
1981年,根据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精神,汤文选被任命为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3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华,汤文选应邀作《红梅》作为国礼赠其收藏。6月,湖北省美术院作品展在南京展出,学生陈立言等陪同汤文选在南京与陈大羽、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相聚。
离开南京,汤文选一行人取道贵池上九华山,汤文选腿脚尚健,跑了不少山路。
离开九华上黄山,投宿玉屏峰。是夜,大雨滂沱,雷电交加。次日晨起,雨过天晴,云涛翻滚,汤文选上了莲花峰。晚上,学生庐望明及几位安徽画家专程上山看望老师。晚宴上,学生们频频举杯,祝老师再创艺术辉煌。汤文选惬意开心,他沉思片刻,即席赋诗一首:
沧桑喜巨变,十载复登临。
云随人意展,雨洗物华新。
殊壑轰鸣里,群峰掩映间。
看山心未已,终见夕阳明。
汤文选这首诗是高兴、是欣喜,但细参深味,令人心酸。

《五台山林场》 汤文选 54cm×64cm 1976年
-300x296.png)
汤文选
(1925—2009)
汤文选先生是现当代成就卓著的中国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汤文选先生出生于湖北孝感,幼年从父读《论语》,临摹家藏古画。1947年求学于武昌艺专,主攻中国花鸟画,1951年在中央美院学习西洋画。1952年起任教于华中师范学院图画系和湖北艺术学院。1965年调入湖北省美术院专事中国画创作。数十年来,汤文选先生在中国画领域不懈探索,由花鸟而人物、由人物而山水、由山水重归花鸟,以至于翎毛、禽畜、走兽、虫鱼等,无所不及,无所不能,他能诗、能书,能工、能写,于大写意花鸟画一道,在八大山人的“简约清脱”、吴昌硕的“古厚朴茂”、齐白石的“妙造自然”之后,又别开“博大沉雄”之风。汤文选先生为人低调,性情平和,潜心学问,与世无争。但他在艺术上有极高威望和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的国画巨匠。已出版的画集、专著有《汤文选全集》(8卷本)《大师谈艺丛书——汤文选谈艺录》等数十本。
原文出自:汤文选美术馆 公众号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